命题人:陈祖彪张宇时间:2014/4/1 满分:100分。
一、选择题(60分、每小题有一个正确选项、每小题2分)
读我国某地潜水位埋深与气象要素相关模式图,回答1-3题。
1.图中①②③分别表示
a.潜水位埋深、气温、空气相对湿度。
b.空气相对湿度、气温、潜水位埋深。
c.气温、空气相对湿度、潜水位埋深
d.气温、潜水位埋深、空气相对湿度。
2.该地可能位于
a.东北平原 b.华北平原。
c.太湖平原 d.珠江三角洲。
3.当潜水位埋深为15米时,该地区
a.空气相对湿度大于70b.盐碱化加重
c.月降水量在50mm到100mm之间 d.月均温大于0℃
图7示意我国某地形区典型地段的地形剖面。读图7,完成4~6题。
4.造成该地形区地表形态变化的主要外力及地质作用分别为。
a.流水、沉积作用 b.流水、侵蚀作用。
c.风力、沉积作用 d.风力、侵蚀作用。
5.该地形区应重点防御的自然灾害是。
a.洪涝b.干旱。
c.低温冻害d.滑坡、泥石流。
6.该地形区可能位于我国的。
a.黄河下游地区 b.长江中游地区
c.云贵高原d.珠江三角洲。
读黄河源地区不同海拔高度和坡向的草地退化率分布图,回答7—8题。
7.据图判断,退化率最严重的坡向是( )
a.东坡 b.南坡 c.西坡 d.北坡。
8.对图示信息解读和分析,正确的是 (
a.草地退化率与海拔高度总体呈负相关。
b.退化率高的坡向光照条件一般较差。
c.黄河源地的居民活动主要集中在海拔约4700—4900米左右的南坡附近。
d.黄河源地居民冬季放牧会选择北坡草场进行。
下表为我国位于同一地形区上甲、乙两地的相关资料及该地区一月等温线图(图1),读资料回答9~11题。
9.就自然条件而言,下列产业中在甲地发展区位优势最明显的
是 a.甘蔗 b.鲜花 c.橡胶 d.油菜。
10.甲、乙两地冬季气温及雨日存在明显差异的原因是
a.甲地受暖锋影响的时间比乙地长。
b.甲地受暖锋锋面控制,乙地受冷锋锋面控制。
c.甲地受暖气团影响,乙地受冷气团和锋面雨带区。
d.甲、乙地分别受来自高纬、低纬的海洋气团控制。
11.甲、乙两地农业发展存在的普遍问题是水资源短缺,其形成
的主要原因是
a.石灰岩地区,地表水少 b.工业发达,工业用水比例过大。
c.两地都为山区,地表水流速快 d. 水污染严重。
鱼鳞坑工程是为了减少水土流失,在山坡上挖掘有一定蓄水容量、交错排列、类似鱼鳞状的半圆形或月牙形土坑,坑内蓄水,植树造林,是工程措施和生物措施相结合防治水土流失的一种方式,它能够拦截地面径流,起到保持水土的作用。因俯视形状看起来像鱼的鳞片一样,所以叫鱼鳞坑。读等高线图。
回答12—14题。
12.图中最宜植树的地点为
a.① b.② c.③ d.④
13.为防止图中铁路两侧切坡处滑坡、崩塌,所采取的主要措施是
a、修建梯田b、退耕还草c、砌石护坡d、种花植草。
14、修建鱼鳞坑为保持水土,有利于物质的
a、表土的沉积作用和地表水的下渗b、表土的搬运作用和风化作用。
c、成土母质的侵蚀作用和枯枝落叶的腐烂作用d、土壤的风化作用和地表水的下渗。
读图6我国西部内陆两地景观示意图,回答15~16题。
图615.甲地以井为中心在草原上形成沙地,其原因可能是。
a.由于过度开采地下水导致形成地下水漏斗区。
b.井水含盐量高,植物不能生存。
c.过度开采地下水,使井周围的植被淹死。
d.由于有水源,以井为中心的地区牲畜的踩踏破坏了植被。
16.有关乙地区的说法,正确的是。
a.该图所示地区地势南高北低。
b.河流径流的季节变化和年际变化小。
c.植树造林的生态效益、经济效益和社会效益比草地好。
d.生物生产能力高。
下图中阴影地区以干旱严重闻名,像一条带子缠绕在渭河北部,被称为“旱腰带”。这里人口密集且贫困人口多,是扶贫开发重点区。读图回答17~18题。
7.与渭河平原相比,“旱腰带”地区旱灾严重的主要原
因是( )a.低山丘陵地形,地表水难存留
b.温带季风气候,降水变率大。
c.地表荒漠广布,水分下渗严重
d.人口密集,工农业用水量大。
18.从可持续发展角度考虑,该地区应该( )
a.利用草场资源优势发展畜牧业
b.封山育林,发展旅游业。
c.利用光热资源优势发展林果业
d.修筑梯田,发展粮食生产。
读我国某区域示意图,完成19~20题。
19、成都某校学生沿铁路线经宝鸡、兰州至酒泉考察,沿途依次呈现的地带性植被类型是
a.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草原、荒漠。
b.常绿阔叶林、针叶林、荒漠草原、草原。
c.落叶阔叶林、针叶林、草甸、荒漠。
d.常绿阔叶林、落叶阔叶林、草原、荒漠。
20. 2023年11月4日,我国首个千万千瓦级风电基地在酒泉启动建设。该地建风电基地的有利条件有
可利用周围未利用土地 ②距冬季风源地近,风力强劲。
可以作为旅游景观 ④能源短缺,需求量大。
a. ①b. ②c. ③d. ①
皖江(长江安徽段)国家级承接产业转移示范区,利用江、浙、沪等沿海地区产业部门“腾笼换鸟”之机,形成了纺织、家电、汽车产业基地。据图3和资料,回答21—22题。
21.沿海地区产业部门“腾笼换鸟”的最主要原因是
a.消费市场呈饱和状态b.地价、劳动力成本高。
c.技术进步和比较优势的变化 d.交通便捷。
22.对皖江沿岸工业带发展有促进作用的是
①皖江沿岸工业带劳动力资源丰富,成本相对较低。
②与泛长三角区域发展分工,主动承接沿海地区产业转移
汽车等产业吸引大量零部件配套企业聚集。
处于我国人口密集、消费需求较大的最靠近东部的中部地区,市场广阔。
a、①②bcd②③④
读“东北区域略图”及五地相关气候资料表,完成23~25题。
23、下列对应关系,正确的是
a.i—① b.ⅱ—c.ⅲ—d. ⅳ
24.表中②、③两地降水差异明显,与其成因无关的是
a.纬度 b. 地形 c. 海陆位置 d. 季风。
25.与江汉平原比较,ⅳ地区粮食商品率较高的最主要因素是
a.杂交水稻技术的应用 b.肥沃的土壤。
c.雨热同期的气候 d.地广人稀。
入海河流三角洲的土地利用类型受河流淡水和海洋咸水的共同影响。某三角洲面积增长较快,该三角洲地区2023年土地利用类型的构成如下表所示。完成26-27题。
26.该三角洲地区最有可能位于图4中的。
a.甲b.乙c.丙d.丁。
27.在三角洲向海洋推进的过程中,土地利用类型变化的一般趋势是
a.滩涂→盐荒地→旱地b.盐荒地→滩涂→旱地
c.旱地→盐荒地→滩涂d.林草地→旱地→滩涂。
读某区域图,图中甲、乙、丙是重要的农业区,完成28—30题。
28.甲地区发展农业的有利条件主要是( )
a.全年高温,干湿季分明
b.土层深厚,土壤肥沃。
c.地下水和冰雪融水较多
d.光照虽弱但日照时间长。
29.甲、乙、丙三个地区共同种植的农作物是( )
a.小麦 b.水稻
c.棉花 d.青稞。
30.丙地区与乙地区相比,发展农业的不利条件主要是
a.灌溉条件较差 b.日照时间太长
c.气温较低,热量不足 d.土壤盐碱化现象严重。
今日水资源严重短缺的显示隋唐时期用水充足,有“陆海”(指湖泊和沼泽很多)的美称。下图示意古长安(今西安市长安区)"八水"位置。完成1—2题。
1.“八水绕长安”的地质成因之一是渭河平原地壳( )
a.水平错断 b.褶皱凹陷。
c.断裂陷落 d.水平张裂。
2.古长安“陆海”今日不复存在的重要原因是( )
a.秦岭北坡森林植被破坏 b.渭河流域水体污染严重。
c.渭河下游汛期水位上升 d.秦岭南坡耕地面积增加。
3、中国玉米带与美国玉米带比较表
分析下表后回答中美两国“玉米带”生产的相同点和不同点
4.(20分)阅读**资料,完成下列各题。
桑蚕的适养温度为20~30℃,生长周期约l个月。桑蚕的饲养需要投入的劳动量较大。我国桑树分布广泛,是世界重要的桑蚕丝生产及其产品出口国,太湖平原、四川盆地和珠江三角洲是我国传统的桑蚕丝主产区。
自20世纪末,我国桑蚕养殖业开始了空间转移。图6示意我国2023年与2023年桑蚕茧产量(产量大于0.1吨)的省。
高二年级地理《中国地理》考试题KEY
36 1 位于低纬度 热带 地区 1分 我国南海中的岛屿 1分 北隔 琼州 海峡与大陆相望 1分 临近东南亚 或与越南 菲律宾等国隔海相望 1分 地势中部高,1分 四周低,1分 山区 山地和丘陵 面积广,1分 平原小。1分 2 热带季风气候为主,热量丰富 降水充足 水热条件好 3分 热带生物资源丰富...
高二年级月考地理试题 中国地理
高二年级月考地理试题 中国地理 2013 12 14 一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1分 图1 甘肃省地理简图 结合已学知识,回答1 2题。1 甘肃省西南以a山脉为界与青海省相邻,a山脉是。a 昆仑山 b 秦岭 c 祁连山 d 阿尔金山。2 b地区从干湿地区 热量带划分来看分别属于。a 半湿润 热带 b 湿...
高二年级地理下册月考试题
一 单项选择题 20 3 60分 1 人类上天揽月的梦想自古就有,我国月球探测工程标志以中国书法的笔触,抽象地勾勒出一轮圆月 一双脚印踏在其上,象征着月球探索工程的终极梦想。根据上述意境判断,该标志是图1中的。为发展旅游业,某地 在9月20日至24日隆重推出 双龙戏珠 节。该地每年都有几天,在太阳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