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单选)
1、(2011安徽)为纪念化学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贡献,联合国将2023年定为“国际化学年”.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合成药物的研发和使用,保障了人体健康 b、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c、化石燃料的直接利用,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d、化肥的合理使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缓解了人类粮食危机。
2、(2011安徽)下列几种常见的饮料中,不含有机物的可能是( )
a、果汁 b、牛奶。
c、矿泉水 d、啤酒。
3、(2011安徽)科学家发现纳米硒(se)可将汞转化为hgse,从而消除汞污染.hgse中汞元素为+2价,则硒元素的化合价是( )
a、+2 b、0
c、﹣1 d、﹣2
4、(2011安徽)绿原酸(c16h18o9)被誉为“第七类营养素”,它可以从我省栽种较广的杜仲(中药材)中提取.下列有关绿原酸的说法正确的是( )
a、一个分子中含有9个水分子 b、在一定条件下,可燃烧生成co2和h2o
c、属于氧化物 d、分子中氢氧元素的质量比为2:1
5、(2011安徽)碘是人体必需的微量元素之一.下列说法错误的是( )
a、碘盐是人体摄入碘的唯一** b、碘原子的质子数为53
c、碘元素的相对原子质量为126.9 d、碘原子的核外电子数为53
6、(2011安徽)下列实验操作正确的是( )
a、收集co2并验满 b、加热液体。
c、取用液体 d、收集氧气。
7、(2011安徽)科学家提出:“硅是未来的石油”,制备粗硅的反应为:sio2+csi+nco↑.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该化学方程式中n=1 b、该反应为置换反应。
c、反应前后原子总数发生变化 d、硅是地壳中含量最高的元素。
8、(2011安徽)据报道,化学家创造出对co2有较强吸收能力的糖粉状物质﹣“干水”,其每个颗粒含水95%,外层是sio2.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干水吸收的co2过程中只发生物理变化 b、干水和干冰是同一种物质。
c、干水中的分子不再运动 d、干水是一种混合物。
9、(2011安徽)科学**中常用到推理的方法.根据下列实验事实推出结论正确的是( )
a、a正确 b、b正确。
c、c正确 d、d正确。
10、(2011安徽)蔗糖是生活中常用的调味品,其溶解度曲线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蔗糖在热水中的溶解度比在冷水中的小 b、将蔗糖饱和溶液蒸发溶剂后恢复至原温度,有结晶现象。
c、温度升高,溶液中蔗糖的质量分数一定增大 d、t1℃和t2℃时的两份蔗糖溶液,所含溶质的质量不可能相等。
二、本大题包括5小题,共34分。
11、(2011安徽)如图为某抗酸药的实物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标示的物质中,含有的金属元素是写出一种即可),属于有机合成材料的是。
2)淀粉属于填字母序号).
a.蛋白质 b.糖类 c.油脂 d.维生素。
3)图中塑料包装废弃后可用于微型实验.如鉴别氢氧化镁和碳酸氢钠(均可作抗酸药)两种白色粉末时,可分别取少量样品放入废弃包装的两个孔穴中,再滴入填试剂名称),有现象的原物质是碳酸氢钠.
4)另一种抗酸药的主要成分是三硅酸镁(mg2si3o8nh2o),能与盐酸发生复分解反应,则反应后产物中含镁的化合物是填化学式).
12、(2011安徽)“西气东输”工程使我省很多地区都用上了天然气(主要成分ch4).实验室常用图1所示的发生装置制取ch4,回答下列问题.
1)如图1中仪器a的名称是。
2)实验室可用方法收集ch4
3)天然气不完全燃烧会产生一种有毒气体,其化学式为因此,使用热水器时,防止发生中毒的做法是写出一种即可)
4)充分燃烧1kg不同化石燃料所产生co2和so2气体的质量如图2 所示,则燃烧最易导致酸雨燃烧对环境影响最小.
13、(2011安徽)医用氯化钙常用于合成药物.以工业碳酸钙(含少量fe3+等杂质)为原料生产二水和氯化钙(cacl22h2o)的流程如图所示.
1)写出第①步中碳酸钙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第②步中是否发生化学变化填“是”或“否”).
3)操作a的名称是实验室进行该操作时玻璃棒的作用是。
4)青少年正处于生长发育阶段,需要摄入足够的钙,写出一个合理的补钙方法。
14、(2011安徽)某研究小组在学习氧气的化学性质时发现:铁丝燃烧没有火焰,蜡烛燃烧却有明亮的火焰.该小组同学进行了如下**.
1)写出铁丝在氧气中燃烧的化学方程式。
2)**一:蜡烛燃烧产生火焰的原因是什么?
点燃蜡烛,将金属导管一端伸入内焰,导出其中物质,在另一端管口点燃,也有火焰产生(如右图所示).由此可知:蜡烛燃烧产生的火焰是由填“固态”或“气态”)物质燃烧形成的.
3)**二:物质燃烧产生火焰的根本原因是什么?
查阅资料。由上表可知:物质燃烧能否产生火焰与其填“熔点”或“沸点”)和燃烧时温度有关.由此推测:钠在燃烧时填“有”或“没有”)火焰产生.
4)木炭在氧气中燃烧没有火焰,但生活中木炭燃烧时会产生火焰,其原因可能是。
15、(2011安徽)为研究锌和铝的金属活动性,某研究小组进行了如下**.
1)小明设计的实验方案:向表面积相同的铝片和锌粒中分别加入盐酸.写出锌与盐酸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2)小芳将去膜和未去膜的铝片分别放入盐酸中,发现前者比后者反应快,原因是。
3)小芳在(2)实验中,还观察到有“灰黑色沉淀”这一异常现象出现.
提出问题】铝与盐酸反应出现的灰黑色沉淀的组成是什么?
查阅文献】铝在颗粒较小时为灰黑色;alcl3为无色透明晶体或白色而微带浅黄色的固体,易溶于水和乙醇.
提出合理假设】假设a:该灰黑色沉淀可能含有。
假设b:该灰黑色沉淀可能含有alcl3;
假设c:该灰黑色沉淀可能含有难溶于酸的物质.
设计并完成实验取灰黑色沉淀分别进行如下实验.
得出结论】由实验①可判断假设c填“成立”或“不成立”),再集合②和③可得出该灰黑色沉淀的成分是。
4)你认为(1)中小明的实验能否比较锌和铝的金属活动性强弱填“能”或“不能”),分别从设计方法和操作可行性的角度,具体说明理由。
三、本大题共6分.
16、(2011安徽)硅酸钠(na2sio3)是我国优先发展的精细化工产品,工业制备的反应为:
2naoh+sio2═na2sio3+h2o.现以125t石英砂(sio2质量分数为96%)为原料,与足量的naoh溶液反应.试计算:
1)125t石英砂中sio2的质量.
2)理论上得到硅酸钠的质量.
答案与评分标准。
一、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单选)
1、(2011安徽)为纪念化学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贡献,联合国将2023年定为“国际化学年”.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
a、合成药物的研发和使用,保障了人体健康 b、新材料的研制和应用,提高了人们的生活品质。
c、化石燃料的直接利用,促进了低碳经济的发展 d、化肥的合理使用提高了农作物产量,缓解了人类粮食危机。
考点:化学的用途;常用燃料的使用与其对环境的影响。
专题:分析比较法。
分析:a、根据化学的主要用途判断.
b、根据化学的主要用途判断.
c、根据化石能源的综合利用判断.
d、根据化学的主要用途判断.
解答:解:a、利用化学可合成药物,以抑制细菌和病毒,能保障人体健康,所以正确.
b、利用化学可开发新能源和新材料,能改善人类的生存条件,所以正确.
c、化石燃料直接利用是一种浪费,可进行综合利用,以发挥更大效用,所以错误.
d、利用化学可生产化肥和农药,以增加粮食产量,缓解了人类粮食危机,所以正确.
故选c.点评:化学是研究物质的组成、结构、性质及其变化规律的科学,我们研究物质的目的是为了应用,了解化学的用途有利于培养学习兴趣,提高社会责任感.
2、(2011安徽)下列几种常见的饮料中,不含有机物的可能是( )
a、果汁 b、牛奶。
c、矿泉水 d、啤酒。
考点:有机物与无机物的区别。
专题:结合课本知识的信息。
分析:有机物是指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无机物是指不含有碳元素的化合物.
一氧化碳、二氧化碳、碳酸盐等物质中虽然含有碳元素,但是这些物质的性质和无机物相似,把它们归入无机物.
解答:解:a、果汁中一定含有有机物.故选项错误;
b、牛奶中含有蛋白质等物质,一定含有有机物.故选项错误;
c、矿泉水中含有水和矿物质,不含有有机物.故选项正确;
d、啤酒中含有酒精,酒精属于有机物.故选项错误.
故选c.点评:解答本题要掌握物质的分类方法,只有这样才能对各种物质进行正确的分类.
3、(2011安徽)科学家发现纳米硒(se)可将汞转化为hgse,从而消除汞污染.hgse中汞元素为+2价,则硒元素的化合价是( )
2023年安徽省中考化学试卷
2012 一 本大题一共10小题 每小题2分 共20分 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请将选出的选项序号填入下面的答题表内 1 2分 2012安徽 我省环保部门按新修订的 环境空气质量标准 着力做好细颗粒物 pm2.5 和臭氧 o3 等新增指标的监测 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2 2分 2012安徽 ...
2023年安徽省中考化学试卷
中考化学试卷。一 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题2分,共20分。1 为纪念化学对社会进步和人类文明的贡献,联合国将2011年定为 国际化学年 下列说法不正确的是 2 下列几种常见的饮料中,不含有机物的可能是 3 科学家发现纳米硒 se 可将汞转化为hgse,从而消除汞污染 hgse中汞元素为 2价,则硒元...
2023年安徽省中考化学试卷
2017年安徽省初中学业水平考试。可能用到的相对原子质量 h 1 he 4 o 16 na 23 cl 35.5 k 39 一 本大题包括10小题,每小题2分,共20分。每小题的4个选项中只有1个符合题意。1.化学在生产 生活中应用广泛。下列过程属于化学变化的是 2.珍惜资源 爱护环境 是每位公民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