七年级历史

发布 2020-03-31 16:38:28 阅读 7887

第。一、二单元复习提纲。

一、史前时期——中国境内人类的活动。

1.中国早期人类的代表——北京人:

元谋人:距今约170万年前;云南元谋县;是我国境内目前已确认的最早的古人类。

北京人:距今约70~20万年,北京西南周口店龙骨山上,使用打制工具,会使用保存火种。

2.原始农耕生活:

半坡居民:黄河流域的陕西西安东部半坡村一带,居住半地穴式圆形房屋,种植粟,制作彩陶。

河姆渡居民:长江流域的浙江余姚,居住干栏式房屋,种植水稻。

3.远古的传说:

炎黄联盟:形成华夏族,后人尊称炎帝和黄帝为中华民族的“人文始祖”

炎帝的发明:教民开垦耕种,制作生产工具,制作陶器,发明纺织,会煮盐,教人们通商交换,制作乐器琴瑟,具有最早的天文和历法知识。

黄帝的发明:建造宫室以避寒署,制作衣裳,挖掘水井,制造船只,会炼铜,发明弓箭和指南车。

尧舜禹的禅让:大禹治水最为著名。

二、夏商周时期——早期国家的产生与社会变革。

1.早期国家的产生与发展。

夏朝:禹建立夏王朝。启继承了禹的位置,标志着世袭制代替禅让制。暴君是桀。

商朝:商汤灭夏,建立商朝。经盘庚迁殷,政权稳定。

武王伐纣:周武王在牧野之战中打败商军,建立周朝。

西周巩固统治:实行分封制,确立了周王朝金字塔式的社会等级制度。

2.青铜器与甲骨文。

青铜器的高超工艺:采用“泥范铸造法”,代表有著名的司母戊鼎(最大的)、四羊方尊(最精美)

甲骨文:是中国已发现的古代文字中年代最早、体系较为完整的文字,已经具备了汉字的基本结构,我国有文字可考的历史始于商朝。

3.动荡的春秋时期。

经济发展:出现铁制农具和牛耕。

政治特点:王室衰微,诸侯争霸。

4.战国时期的社会变化。

战国七雄:齐、楚、秦、燕、赵、魏、韩。

商鞅变法:内容:

1.政治:确立县制;废除贵族世袭特权;改革户籍制度;严明法度。

2.经济:废除井田制,允许土地自由买卖;鼓励耕织;统一度量衡。

3.军事:奖励军功。

作用:秦国国力大为增强,提高了军事战斗力,一跃成为最强盛的诸侯国,为以后秦国统一全国奠定了基础。

都江堰:修建、功能:战国时期,秦国蜀郡郡守李冰主持修建,功能是防洪、灌溉、水运等(内江灌溉,外江分洪)

作用:是成都平原成为“天府之国”,2200多年以来一直发挥着巨大的作用。

5.百家争鸣。

老子:春秋时期道家学派的创始人。主张“无为而治”

孔子:地位:春秋时期大思想家和大教育家,儒家学派的创始人。

思想主张:核心思想是“仁”,主张以德治国。

教育成就:创办私学,主张“有教无类”

6.百家争鸣。

诸子百家:儒家:孟子,主张实行“仁政”

道家:庄子,强调治国要顺应自然和民心。

墨家:墨子,主张“兼爱”“非攻”,提倡节俭。

法家:韩非,强调“依法治国”,建立**集权**统治。

影响:促进了思想和学术的繁荣,成为中国古代第一次思想文化发展的高峰。

北京人、半坡人和河姆渡人。

夏商西周的更迭。

禅让制、世袭制和分封制。

第三单元复习提纲。

一、秦朝:二、西汉。

建立:公元前202年,刘邦(汉高祖)建立汉朝,定都长安。

汉初:实行休养生息政策,出现“文景之治”的局面。

汉武帝巩固大一统王朝:

措施:政治上:实施“推恩令”,建立刺史制度,**对地方的控制大大加强。

思想上:接受董仲舒“罢黜百家,独尊儒术”的建议,把儒家学说立为正统思想,在长安兴办太学,推行儒学教育。

经济上:统一铸币——五铢钱,实行盐铁官营、专卖。

影响:从政治、思想、经济等方面巩固了大一统的局面,使西汉王朝开始进入鼎盛时期。

沟通中外文明的“丝绸之路”:

开通条件:张骞两次出使西域,促进了汉朝与西域之间的相互了解与往来。

路线:丝绸等货物从长安出发,穿过河西走廊,经西域运往中亚、西亚,再转运到更远的欧洲。

意义:对于中国同其他国家和地区的**与文化交流,起到了极大的作用。

对西域的管理:公元前60年,西汉**设立西域都护,标志着西域开始正式归属**政权,说明今新疆及巴尔喀什湖以东、以南的广大地区成为我国领土的组成部分。

灭亡:公元9年,王莽夺取政权,建立新朝,西汉灭亡。

三、东汉。建立:公元25年,光武帝刘秀建立东汉,定都洛阳。

兴盛:光武帝统治时期,社会安定,经济得到恢复和发展,史称“光武中兴”。

衰亡:外戚宦官专权;张角发动黄巾起义——有组织、有准备的农民大起义,沉重打击了东汉的统治。

四、两汉的科技和文化。

造纸术:西汉时期,懂得造纸。东汉宦官蔡伦改进造纸术。

医学:张仲景,东汉名医,写成《伤寒杂病论》,中医临床理论体系的开创者。被后世称为“医生”

华佗,东汉名医,能实施外科手术;发明“麻沸散”;创编“五禽戏”。

史学:西汉司马迁的《史记》,记述了从传说中的黄帝到汉武帝时约2023年的史事,是中国第一部纪传体通史。

宗教:道教:东汉末年创立,是中国土生土长的宗教,四川青城山是道教名山。

佛教:公元前6世纪,产生于古印度,创始人乔达摩悉达多,又称释迦牟尼,通过丝绸之路传入中国。洛阳的白马寺是中国最早的佛教寺院。

儒家思想的创立于发展。

比较秦皇汉武的治国策略。

丝绸之路的开通。

第四单元复习提纲。

第十六课三国鼎立。

曹操优势:政治上——挟天子以令诸侯,并招揽各种人才。

经济上——采用屯田措施,组织军队和流亡的民众从事农业生产。

关键战役:官渡之战:200年,曹操大败袁绍,为以后统一北方打下基础。

赤壁之战:208年,孙刘联军大败曹操,为三国鼎立局面的形成奠定了基础。

形成:魏:220年,曹丕称帝,定都洛阳,重视农业。

蜀:221年,刘备称帝,定都程度,开发西南地区。

吴:222年孙权称吴王,229年,在建业称帝。造船业发达。230年,卫温到达夷洲,加强了台湾与内地的联系。

第十七课西晋的短暂统一和北方各族的内迁。

西晋:建立:266年,司马炎建立,都城洛阳。

统一:280年,西晋灭吴,统一全国。

统治:政治上昏庸腐朽,生活上极为腐化,后发生八王之乱。

灭亡:316年被匈奴族所灭。

北方游牧民族的内迁:主要有匈奴族、鲜卑族、羯族、氐族、羌族。

第十八课东晋南朝时期江南地区的开发。

东晋:317年,司马睿建立,都城为建康。420年,东晋灭亡。

南朝:420——589年,南方相继出现宋、齐、梁、陈四个王朝,都定都建康。

江南地区开发的原因:

主要原因:北方人的南迁,给江南地区输送了大量的劳动力,也带来了中原先进的生产工具和生产技术。

自然条件:江南的自然条件优越。

社会原因:江南社会比较安定。

其他因素:南北方劳动人民的共同开发;统治者的利好政策。

第十九课北魏政治和北方民族大交融。

淝水之战:383年,东晋大败前秦。前秦瓦解,北方再度陷入**和混战状态。

北魏孝文帝改革:

背景:439年,鲜卑族建立的北魏统一北方,结束了十六国以来**割据的局面。

内容:494年迁都洛阳;推行汉化措施:说汉语,穿汉服,改汉姓,联汉姻,用汉制、汉律等。

影响:促进了民族交融,增强了北魏的实力。

北方地区的民族交融:北朝后期,我国北方出现了各民族的大交融。

七年级历史复习历史

4 6课基础训练。班级姓名。1年,建立 标志我国早期国家的产生。继承父位,从此,代替了公天下 变成了 家天下 亡国之君是 2 公元前1600年,灭夏朝,建立朝。后来商王迁都到 国家稳定下来。与 炮烙之刑 酒池肉林 有关的亡国之君是。3 公元前1046年之战灭商朝,建立 定都 史称周厉王时期,发生年,...

七年级历史

七年级历史上册期中测试。一 单项选择题 15小题,共30分 1.历史悠久汉语言文字不仅是中华文化的载体,而且本身就是一种灿烂的文化。若寻找这一文化的源头,最早可以追溯到 a.夏朝b.商朝c.西周d.东周。2.一位七年级新同学在自我介绍时说 我的姓和我国历史上第一个王朝的姓是一样的。那么他姓?a.夏b...

七年级历史

庐江县2012 2013学年度第二学期期末考试。七年级历史参 一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40分 二 组合列举题 每空1分,共10分 21 1 金刚经 2 敦煌莫高窟 3 交子 4 毕升。22 1 丞相 2 东厂3 雍正帝。23 1 资治通鉴 2 天工开物 3 本草纲目 三 辨析改错 每小题2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