作者:方维进。
**:《广东教育·高中》2023年第08期。
真题回放]阅读下面文章,完成12—15小题。(广东卷)
美和美的东西
蒋孔阳。什么是美?这个问题看似十分简单,一朵花、一片晚霞、一首诗、一曲**,我们觉得美;穿的衣服,用的家具,我们都会用审美的眼光,来说他们美不美。
但是如果认真追问一下:究竟什么是美?我们却往往会瞠目结舌,不知所答。
在对美进行追问的过程中,首先碰到的,是把美和美的东西混淆在一起,把美的东西当成美。这是因为我们和现实发生审美关系的时候,差不多总是先碰到具体的美的东西,然后再将美的东西概括出美的概念来。
古希腊柏拉图的《大希庇阿斯篇》是西方最早谈论美的专著。其中苏格拉底向希庇阿斯提出一个问题:“什么是美?
”希庇阿斯就混淆了美和美的东西,用一位漂亮的小姐、一批漂亮的母马、一只漂亮的汤罐等等,来回答“什么是美”。苏格拉底坚决反对这一回答,说他所要**的,不是“什么东西是最美的”,而是“什么是美”。“我问的是美本身,这美本身,加到任何一件事物上面,就使那件事物成为美”。
苏格拉底与希庇阿斯**了许久,最后不得不感叹的说:“美是难的。”
这个讨论在美学史上具有重要价值:他要我们透过美的现象去**美的本质,从千千万万美的东西中,去寻找美的普遍规律。关于美本身,所要研究的是作为普遍规律的美,也就是美的本质,而不是芸芸总总的美的东西;把美的东西当成美,会造成许多困难。
首先,任何美的东西都只能说明它本身的美,而不能说明其他东西的美。例如漂亮的小姐,就只能说明漂亮小姐的美,而不能说明漂亮的母马的美、漂亮的糖罐的美。美的东西千千万万,但它们都各有其美,而不能用以相互说明,更不能相互等同。
桃花的美不同于梅花的美,而《红楼梦》与《儒林外史》或是唐诗的美,也是各异其趣均不相同。美是从各种各样的东西当中总结出来的普遍规律,它从现象上升到本质,它能说明任何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原因,但它本身并不就是美的东西。
其次,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当美的东西与人处在某种关系当中,它是美的;处在另外的关系当中,它就可能不美或是另一种美。例如两湖,当晴光潋滟或是山雨空濛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当杜甫写到“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
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时,这时的雨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到“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
”时,这时的雨,你又能说是美的吗?因此任何美的东西的美,都随着它与人的关系而变化,我们很难把美的东西永远当成是美的。
第三,美的东西不仅仅是漫无边际的,而且是自相矛盾的。从自然到社会,从物质到精神,从生活到艺术,无不有美的东西存在,在这众多的美的东西中,你要把美说成是一种东西,当然不可能。同一种东西,可以是美的,也可以是不美的;不同的东西,它们可以都是美的;甚至相互矛盾的东西,也可以都是美的。
第四,美不是事物的某一种物质属性,本来不是一种“东西”,我们又怎么能够把美当成一种东西呢?谈到味,它有酸甜苦辣;谈到色,它有红黄蓝紫。凡此,都是一定的物质因素构成的,它们都表现为某种物质的东西,但是都不然,你能说美是由哪些物质因素构成的呢?
你只能说,美必须有一定的物质条件,但它又不仅仅只是某种固定的物质条件。例如美必须和味、色、声发生联系,但美又不在于味、色、声本身,而在于味外之味,色外之色,声外之声。这样,你又怎么能够用某种固定的东西,固定的味、色、声,来说明美呢?
美不是美的东西,它是什么呢?我们说它是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
选自《美学新论》有删改)
14. 指出画线部分“味外之味”的两个“味”字的不同意思。(4分)
15. 一群大学生探险进入一处原始森林,对所见景物的原始美十分赞叹。几小时后,他们迷路了。
夜幕降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请从美与人的关系的角度,结合文中的原理,对这种现象作简要分析。(4分)
特点分析]历来高考阅读文段基本出自名家,这对于学生来说,往往存在两大难以逾越的障碍:一是文段内容尤其事理逻辑较为隐晦,学生有明显的陌生感;二是遣词造句个性化突出,常常下笔三分,用意七分,让学生难以琢磨。这样一来,在有限的时间内,大多数学生与其说是答题,还不如说是跟着感觉蒙题,蒙对多少算多少。
客观地讲,这固然可以区分学生感觉能力的高低,但对中学语文的教与学不能不说缺乏应有的人文关怀。而本段阅读正好克服不足,从“求易”“求新”两个方面张扬人性化特征,具体体现在:
1. 从“充分关顾教学实际”上彰显内容解读的“易”。在高中阶段,且不说,无论是散文教学还是诗歌鉴赏,都不能不涉及到有关美的理论与知识,如,《荷塘月色》有意蕴美、意境美,《再别康桥》有情感美、建筑美,《雨巷》有音韵美、意象美,等等;(人教版中)单是专门介绍美的就有三篇:《美的发现》(必修2)、《谈美》(必修4)、《美》(选修《中国现代诗歌散文欣赏》)。
因此,这一阅读文段是对日常教学内容自然的拓展与延伸,不仅理解起来“平易”,而且为“教”“学”“考”的有机结合,提供了很好的范例。
2. 从“激活学生思维”上彰显**思考的“易”。文段阐述的虽然也是抽象的道理,但在表达上走平易一路,没有高深的寓意。引入析理的事物——晚霞、**、衣服、糖罐、母马、西湖、桃花、梅花等等,都是学生习见习闻的东西,即便是杜甫的诗句,也耳熟能详,即便是由个别到一般的逻辑思维方式,高二政治课有所涉及,学生也不陌生。
如此一来,容易让人从自身见闻与感受出发,产生适度的联想,并由此及彼作合理的推导与概括,弄清美的本质。**思考时,就不可能只停留在感性层面,必然依循作者的思路伴生理性的审视,从而大大地增加答题的浅易度、准确度。
3. 从“解题暗示点多与明确”上彰显解题过程的“易”。关于第14题,对答案有暗示作用的除了第⑧节本身的内容外,还有第②③④节的有关内容;关于第15题,虽然暗示的区间集中在第⑥节,但答题时几乎只需要把阐述观点的事例换成题干所说的“大学生探险”,然后适当压缩一下即可。
4. 从“原理应用”角度彰显题目设置方式的“新”。文段阅读一般不超出“理解”“分析”“综合”“**”四个层面。而本次第15题将“数理、政史”科目的“原理应用”题型移植进来,不能不说是一种合理的创新。
既在意料之外,又在情理之中。
应对策略]解题一定要弄清各种题型的问法与解法,切实把握基本技巧。关于词句解读题,一般问法为:意思是什么、作何解释、怎么理解、深刻含意是什么、表达作用如何等。
不管怎么问,解答基本分两步走:首先,不管上下文,仔细斟酌这个词或句子,本身应该是什么意思。凡为文章者,遣词造句必然要注意词句本身的色彩、轻重、大小及适用范围,力求用得准确恰当,否则就是乱用词句。
如果是乱用的,或者需要借助工具书才能弄明白的生僻词句,这么多年来还没有在高考题**现过。然后再联系上下文,把准与原本词句意义所对应的区间,删选出确切的对应点。当然,如果是表达作用题,则还需注意修辞等手法及承上启下等结构作用。
像第14题,“味外之味”,单从词句本身看,第一个“味”,显而易见,是某种具体的味道;第二个“味”是具体味道之“外”的味道,它就不在具体之内,自然应该是抽取出来的抽象的东西。在此基础上,再结合上下文,删选具体意义对应点也就不难了。
至于第15题这种新出现的“原理应用”题,顾名思义,解题必然分两步——先摆出原理,然后依据原理将题中的事例对应起来做应用分析,就像数学上应用公式解题一样。
参***]14. 第一个“味”是某种物质的具体属性,是指物质的构成因素。(具体的)第二个“味”是从具体的物质中抽取出来的,构成美的东西之所以美的根本性质和普遍规律。(抽象的)
15. 美的东西都是相对的,随着人们对现实的审美关系的变化而变化。(原理)大学生探险进入原始森林,那里的景色是难得一见的,难免新奇刺激,他们自然觉得美;而当夜幕降临,他们对周围的景物开始感到恐惧时,欣赏的心情顿然消失,景色也就不美了。(应用分析)
备考启示]
注重认知的拓展与积累。阅读文趋易,那只是一种幸运。只有注重在课内多做些探求与思考,力求拓宽知识面、提升认识水平,让自己能在一个较高的层面上和名家对话,我们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
平常训练阅读文段时,不能仅仅满足于弄清楚答案,而应该对所接触的文段,尽可能地多读几遍,多做些追究,以让自己的语感和认知都能在积累中得到相应的提高。
注重总结解题规律。阅读题不是老虎,就算是老虎,把握了驾驭方法,也能将之玩于股掌之间。复习时,一定要熟悉各种题型,并摸清基本的解题步骤与方法。方法对头,才可能事半而功倍。
侧重训练删选整合信息的能力。阅读文考查,虽然题型多样,各有侧重,实际上,最核心的就落在“整合删选信息”上;如果能找准文中信息链、并能按要求区分重组信息点,所有问题几乎都可迎刃而解。而训练这种能力,最可行的方法是,不管课内还是课外阅读文章,都要**文章的中心,并依据中心表达的思路,划分段落层次。
当段落层次都清楚了,实际上也就是把住了所有信息的分布情况,然后再依据题目做删选重组应该不难了。比如第15题,题目已指明“美与人的关系”,而谈这一关系的信息区间在第⑤节,然后再根据要求对信息适当整合,答案就出来了。
作者单位:韶关市曲江中学)
责任编校彭琳。
202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
明亮的河。卢一萍。这是我见到的第二条澄明之极的河流。第一条是帕米尔高原的塔什库尔干河。它是至美的帕米尔高原的组成部分,它与那景象是协调的。而叶尔羌河却在大荒凉中保持着自己的品性。只有褐色的岩石和山顶的千年积雪与它相伴。深蓝的河流得不到大地的呼应,只有黄羊偶尔去饮几口水,只有走单的狼不经意地到了河边,...
202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最具人性化题目及应考对策
语文揭秘。方维进。真题回放 阅读下面文章,完成 小题。广东卷 美和美的东西。蒋孑 阳。空潆的时候,条件不同,它就具有不同的美。当杜甫。写到 好雨知时节,当春乃发生。随风潜入夜,润物。细无声 时,这时的雨可以说是美的。可是当杜甫写到 床头屋漏无干处,雨脚如麻未断绝。自经丧乱少睡眠,长夜沾湿何由彻!时,...
2023年高考现代文阅读解析
2014江苏省高考语文现代文阅读部分试题答案解析。五 现代文阅读 一 20分 阅读下面的作品,完成12 15题。安娜之死。俄 列夫 托尔斯泰。在火车进站的时候,安娜夹在一群乘客中间下了车。她想着,如果没有回信就准备再乘车往前走。她拦住一个挑夫,打听有没有一个从渥伦斯基伯爵那里带信来的车夫。她正询问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