二年级上册教材分析
一、学情分析:
在经过了一个学期的数学学习后,基本知识、技能方面基本上已经达到学习的目标,对学习数学有着一定的兴趣,乐于参加学习活动中去。但在上学期期末测试中,发现有些孩子很粗心,不能仔细观察题目的要求,以至于出错,因此在这学期的课堂和数学学习的活动中,要多培养学生观察的能力,这样才能充分的体现一个孩子学习的真实状况。而且在这学期中,要更多的注意是使已经基本形成的兴趣的保持,并逐步引导的思维的灵活兴、学习的兴趣的的保持,进一步获得成功体验。
学生的课堂常规较差,尤其是不会倾听的习惯和随便插嘴的习惯。因此,本学期要在扎实掌握知识的基础上,培养良好的课堂行为习惯。
二、教材分析:
教材包括以下内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表内乘法,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认识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简单的数据整理方法和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数学广角和数学实践活动等。 计算教学是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
是进一步学习计算的重要基础。特别是表内乘法是学习多位数乘法的基础。因为任何一个多位数乘法,在计算时都要分成若干个一位数和一位数相乘。
因此,表内乘法同20以内的加、减法一样,是小学数学的重要基础知识,是小学生需要掌握的基本技能之一,必须达到计算正确、迅速。同时,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是人们在日常生活中解决问题时经常用到的数学知识与技能。因此,教材安排了运用这些知识解决问题的教学,使计算教学与解决问题教学有机的结合在一起。
这不仅有助于学生了解数学知识与现实生活的联系,也有助于培养学生应用所学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在量的计量方面,教材出现厘米和米的认识,让学生通过各种自主探索的学习活动,理解使用统一的长度单位进行测量的必要性,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观念,初步学会用尺量物体的长度。 在空间与图形方面,教材安排了初步认识线段与角、从不同的位置观察物体和简单的对称现象等教学内容,使学生通过观察、操作,初步认识线段,角和直角,轴对称和镜面对称现象,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形成初步的空间观念。
在统计知识方面,教材安排的是简单的数据收集和整理的方法,认识以一当二的条形统计图,让学生经历用统计方法解决问题的过程。 “数学广角”是新的教学内容,介绍了简单的组合思想和逻辑推理方法,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以及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教材还根据学生所学习的数学知识和生活经验,安排了两个数学实践活动,让学生通过小组合作的**活动或有现实背景的活动,运用所学知识解决问题,体会探索的乐趣和数学的实际应用,感受用数学的愉悦,培养学生的数学意识和实践能力。
三、教学目标:
1、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计算方法,能够正确地进行计算。初步掌握100以内笔算加、减法的估算方法,体会估算方法的多样性。
2、知道乘法的含义和乘法算式中各部分的名称,熟记全部乘法口诀,熟练地口算两个一位数相乘。
3、初步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米、1厘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初步形成估计物体长度的意识。
4、初步认识线段,会量整厘米线段的长度;初步认识角和直角,知道角的各部分名称,会用三角板判断一个角是不是直角;初步学会画线段、角和直角。
5、能辨认从不同位置观察到的简单物体的形状;初步认识轴对称现象,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图形的轴对称图形;初步认识镜面对称现象。
6、初步了解统计的意义,体验数据的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的过程,会用简单的方法收集和整理数据。初步认识条形统计图(1格表示2个单位)和统计表,能根据统计图表中的数据提出并回答简单的问题。
7、通过观察、猜测、实验等活动,找出最简单的事物的排列数和组合数,培养学生初步的观察、分析及推理能力,初步形成有顺序地、全面地思考问题的意识。
8、体会学习数学的乐趣,提高学习数学的兴趣,建立学好数学的信心。9、养成认真作业、书写整洁的良好习惯。
10、通过实践活动,体验数学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
四、教学重、难点:
重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
难点:100以内的加、减法笔算和表内乘法。
五、教学措施:
1、要从整体上把握教学目标。根据教学指导纲要,结合教学进行适当的调整。要防止加重学生的学习负担。
2、要尊重学生,注重学法渗透。在学习中,教师不要包办代替和以讲代学,要把课堂中更多的时间留给学生探索、交流和练习。
3、培养学生的熟悉概括能力和逻辑思维能力。要重视学生获取知识的思维过程。
4、注重培养学生的计算能力和解答应用题的能力,还要鼓励学生动用所学的知识解答日常生活和学习中的简单实际问题。激发学生的兴趣,培养学以致用的意识。
5、适当渗透一些数学思想和方法,有利于学生对某些数学内容的理解。
6、精心设计教案,利用多**使学生学得愉快,学得轻松,学得扎实。
六、教学安排:
一)、长度单位(4课时)
二以内的加法和减法(15课时)
两位数加两位数3课时左右。
两位数减两位数5课时左右。
连加、连减和加减混合5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3课时左右。
三)、角的初步认识 (4课时)
四)、表内乘法(12课时)
乘法的初步认识3课时左右。
5的乘法口诀1课时左右。
的乘法口诀3课时左右。
6的乘法口诀4课时左右。
整理与复习1课时左右。
(五)、观察物体(1课时)
(六)、表内乘法(二)(11课时)
7的乘法口诀2课时左右。
8的乘法口诀 ……3课时左右。
9的乘法口诀 ……4课时左右。
整理和复习2课时左右。
量一量,比一比1课时左右。
(七)、认识时间(3课时)
(八)、数学广角(2课时)
九)总复习(4课时)
第一单元长度单位。
一、 教材分析。
通过第一学期“比长短”的学习,学生已经对长、短的概念有了初步的认识,并会直观比较一些物体的长短。本单元在此基础上,教学一些计量长度的知识,帮助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初步建立1厘米和1米的长度概念,并初步认识线段。本单元在编排上有下面几个特点。
1. 注意呈现知识的形成过程,使学生通过亲身经历学习数学知识。
2. 通过多种方式帮助学生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
3. 改变了线段的编排。不教学直线,只教学线段,采取给出线段直接描述的方式说明什么是线段。
二、教学目标。
1.使学生初步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体会统一长度单位的必要性,知道长度单位的作用。
2.在活动中,使学生认识长度单位厘米和米,初步建立1厘米、1米的长度观念,知道1米=100厘米。
3.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4.在建立长度观念的基础上,培养学生估量物体长度的意识。
5.使学生初步认识线段,学习用刻度尺量和画线段的长度(限整厘米)。
三、教学重点、难点:
1.认识长度单位厘米、米,认识线段,建立长度观念。
2.使学生初步学会用刻度尺量物体的长度。(限整厘米)
四、教学建议。
1、注意让学生经历长度单位形成的过程。
2、通过多种活动,帮助学生形成厘米和米的正确表象。
3、把握好线段的教学要求。
五、课时安排:6课时。
教学设计。教学设计。
二年级上册数学
1 把30平均分成5份,每份是多少?2 24里面有几个6?3 9的2倍是多少?4 5个5相加是多少?5 一辆小车坐4人,面包车从的人数是他的3倍,小车和面包车一共可以坐多少人?6 1人浇3棵树,3个人浇多少棵树?7 小红4天做16道题,每天做多少道?8 小明第一次走了18米,第二次走了13米,一共走...
二年级上册数学
二年级上册 活页一 长度单位 一 想一想 填一填。1 我们学过的长度单位有 和 在量比较短 矮的物体时,常用 作单位,在量比较长 高的物体时,常使用 作单位。2 在 里填上合适的单位名称。一个茶杯高约12 床铺长2 学校旗杆高约12 电池长约是6 跳绳长2 数学书厚约1 小丽身高约是1 5自动铅笔长...
二年级上册数学
23 26 18 1824 27 42 2 连线 87 列式。4 以下面四个点为端点画出所有线段。5 数线段。6 运动会上,小刚 小强 小明 小亮参加跳远比赛,他们成绩分别如下 小刚小强小明小亮。1 米20厘米 90厘米 124厘米 1米。仔细观察上图,给他们排好名次。7 厘米 厘米 1米。45米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