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
这是一本从一个不幸的孩子的角度来反映社会的残酷的记忆之书,它的结构来自于对时间的感受,确切的说是对已知时间的感受。
这本书的第一句话“1965年的时候,一个孩子开始了对黑夜不可名状的恐惧。”便交代了书中的主人公——一个害怕黑夜的孩子,作为本文叙述的出发和回归者,孙光林这个人物颠沛流离的童年经历强烈的引起了我的同情,很难想象作为一个孩子独自面对这么多事情的坚强。在我心里孙光林是一个很单纯的孩子,他的这种单纯是现代社会的孩子们所缺失的,甚至是不可想象的单纯。
弟弟孙光明大概是孙光林生命中第一个走向死亡的,由于内心的障碍孙光林远离了当时的场景,在我看来,这算是一种逃避吧,对于长期被冷落和疏远的他来说。孙光明的死亡在我眼中就像一出闹剧,看到父亲孙广才为了一个“英雄”的称号和哥哥孙光平达成共识,等待穿中山装的干部渐渐地变成了父亲一个人的事,后来他也不得不以一种更愚蠢的方式去替换这个没有结果的漫长等待。
对于孙光林而言,家的温暖是一种渴望而又不可多得的奢侈,这种奢侈他也曾享受过,在六岁被王立强带走之前,也在王立强死之前的五年里。在他心里亲人可能就是令他害怕的一种存在吧,父亲的不检点和粗暴脾气,母亲的忍气吞声,哥哥的冷漠,祖父的心机,彻彻底底的让他对家庭的温暖失去的幻想,所以他对朋友寄予了亲人无法给予的温情吧。对于苏宇的陪伴让他心怀感恩,同时也害怕,害怕自己的“肮脏和丑恶”无法和干净的苏宇相配,看到文章描写孙光林和苏宇之间小心翼翼的感情时,总不免会难过,为孙光林的小心翼翼而感到难过。
后来,很不幸的是苏宇也很安静地离开了这个黑暗的世界,不对,不应该说是不幸,可能也有半分的幸运吧,幸运的是他终于不用在这个残酷的世界里小心翼翼的活下去了。
祖父的遭遇也让人扼腕,从没想过一位老人,经历了将近一辈子风风雨雨的老人会用这么低下的姿态存在于这个世界。在祖父生命的最后关头,他的存在无疑只是一种负担,一种压在他儿子肩头的生活负担。在祖父认为自己的魂飞走了的那段时间,也就是祖父的弥留之际,祖父打败了父亲,那个低眉顺眼、忍气吞声的祖父竟然在人生的最后打败了那个粗俗不堪唯利是图的儿子。
孙光林对于祖父的情感由最开始的亲切慢慢演变成害怕,他害怕那个充满心机,在父亲面前低声下气的祖父。
被王立强夫妇领养的孙光林度过了最为平静的生活,他们给了他最基本的信任,当昔日的好友背叛他,学校的老师威胁他,所有人否定他的时候,还好他的爸爸妈妈是相信他的,我想这份相信肯定给了他莫大的勇气吧。最后王立强死了,李秀英疯了,他再一次的被遗忘,重新回到南门,重新开始他那被孤立被冷落的生活。
书中的主人公的坎坷经历让我很是惊讶,但是他的那份单纯,他的那份对亲情和友情的极度渴望在当时又显得格外珍贵。我真真实实的被孙光林打动了,在我心里,我同情他生活在这样一个脏乱的家庭,也羡慕他对朋友有着那么深的执念,即使是对于比他小那么多的鲁鲁,他也可以做到不顾旁人的眼光,坚守他的友情。亲情、友情和爱情是我们人生中最为重要的三种情感,在这本书中将这三种情感的极端描写得淋漓尽致。
亲情的冷漠、友情的背叛、还有爱情的不忠,让我们不得不去思考我们的感情真的那么脆弱吗?但同样书中描写的美好也会引人入胜,只不过最终丑恶的结果掩盖了美好的过程而已。
我们同样还是要去相信亲情、友情和爱情,像孙光林一样去坚守,结局总会意想不到。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
回想中的往事已被抽去当初的情绪,只剩下了外壳。当我们 地对待这个世界时,世界突然变得温文尔雅了。以下是为您整理的 在细雨中呼喊 读后感,欢迎阅读。篇一 在细雨中呼喊 读后感。前不久读了余华的 活着 深深被他的文章吸引,于是,又捧起了他写的 在细雨中呼喊 读毕余华的 在细雨中呼喊 突然感觉被人抛弃真可...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
在细雨中呼喊 读后感 精选5篇 再次 见 到鲁鲁,我已为人母。时间是在前些天的一个晚上,躺在床上睡不着觉,随手翻开了余华的 在细雨中呼喊 就这样,一个活泼 可爱 倔强 孤独 可怜的小男孩再次出现在我的眼前,在那一刻,内心有一种强烈的冲动 想把鲁鲁抱在怀里,想为他撑起一片广阔的天空,让他健康 快乐地成...
《在细雨中呼喊》读后感
在细雨中呼喊 是一本关于记忆的书,是余华发表于1991年的第一部长篇 它的结构来自于时间的感受,确切地说是对时间的感受,也就是记忆中的时间。这本书试图表达人们在面对过去时,比面对未来更有信心。因为未来充满了冒险,充满了不可战胜的神秘,只有当这些结束以后,惊奇和恐惧也就转化成了幽默和甜蜜。在本书中,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