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后匈奴》读后感

发布 2024-03-25 18:40:11 阅读 5231

《最后一个匈奴》读后感。

中国文坛将《废都》、《白鹿原》和《最后一个匈奴》并称为“陕军东征”的“三驾马车”,前两部大学的时候已经读过了,这两天读了第三部《最后一个匈奴》,让我平静的心脏有了一丝骚动,这部**居然是全线贯通我的家乡——陕北黄土高原,里面的场景、情节、俚语、“信天游”,让我好生熟悉啊。**以这样一个故事拉开帷幕:在炎热的陕北高原的高高的山峁上,一个穿着红衫子的朴实的陕北小女子正吆喝着一群牛在踩场,牛蹄到处,颗粒纷纷从穗子上落下,小女子一只手拿着鞭子,另一只手提一把笊篱,防止某一头牛尾巴突然翘起,拉下屎来。

凝固的高原以永恒的耐心缄口不语,似乎在昏睡,但是太阳在头顶灼热地照耀着,太阳使少女早熟,太阳猛烈炙烤的地方使女人多情,于是她开始骚动,她开始唱起了信天游,这是每个陕北女人的特长,这歌声在高原持久地回荡着,从一个山峁跳跃到另一个山峁,从一个山洼又折回到另一个山洼。这时候,在陕北高原与鄂尔多斯高原接壤地带,黄尘满天,一支队伍正走在迁徙的途中,这是从陕北北部边缘向远方迁徙的最后一批匈奴,他们庞大的部落将流向远方。在迁徙者的队伍中,有一位年轻士兵的马蹄慢了下来。

他受到了信天游歌声的**,从低处往高处看,他看见了土黄色的高原之巅,招展着的那一领红衫子。年轻士兵偷偷地出了队列,靠几棵沙蒿、一片芨芨草滩,最后是一道沟梁的掩护,他终于脱离了队伍。一个时辰以后,少女歌声戛然而止。

在场边,在简陋的茅棚里,在被牛蹄踩得绵软的一团糜谷秆上面,发生了一件男男**之间迟早要发生的事情……,然后三十多万字的**就这样展开了。作品为我们展现了三个家族的两代人传奇的人生。当然,这个概括过于简单,就我的理解,作品讲的是杨作、新黑大头以及他们的女人荞麦、黑白氏,他们的儿子杨岸乡、黑寿山和他们相互交错间的故事。

全书分两条主线来写,在我看来,风格迥异。其一匈奴的史诗。作者先从独耳黑狼的匈奴传说开始,说起了冒顿单于,说到了昭君出塞,说到匈奴的强盛和衰落。

再说到南北匈奴**后,南匈奴内附汉朝,北匈奴西迁,而西迁的这一支在中国的史书上几乎失去踪迹,没想到是一路去到了欧洲腹地,伟大的阿提拉匈奴王还掳了美丽的罗马公主为妻等等……这些在欧洲的一些史诗和史料中都能觅见踪影,现代人们几乎可以肯定大部分匈牙利人就是匈奴的后裔。然而在华夏大地上,还有一个匈奴大迁移中掉队了的匈奴士兵,这就是“最后一个匈奴”,他在陕北高原的吴儿堡邂逅了美丽多情的汉族女子,于是这一对罪人开枝散叶……而**的主人公,正是出自匈奴血脉。因而在**的最后,作者安排主人公和远道而来的匈牙利女子结为夫妻作为大团圆结局。

其二是主人公的经历展开。它描写了两代陕北人,百多年见证了中华民族由落后到昌盛的过程,新中国的领导人在陕北高原上养精蓄锐十几年,最终取得了辉煌的胜利。期间讲述了神秘豪放的高原文化,比如多情露骨的酸曲儿拉手手亲口口,比如朗朗上口的信天游,比如黑皮等。

别看这片土地现在贫瘠荒凉,黄沙满地,但它曾经孕育出过华夏民族的先祖轩辕大帝和闯王李自成这样的人物。陕北人有自己的信仰和传统,不同于儒家,不同于任何宗教。一方水土养一方人,这里的穷山峻岭将陕北人培养成了健壮、俊美、粗犷、直爽的模样。

再加上游牧民族的血脉与农耕民族的血脉交融,仿佛使这里的人更有些不同于别处汉人的特点。他们生活粗陋,但热情开朗,性情桀骜又朴实,最多就是变成黑皮,但也盗亦有道。(黑皮是无赖的意思)

读后感 最后的马王读后感

最后的马王读后感。这个假期,我读了 最后的马王 在其中的 老马威尼 里,威尼给我留下了深刻的印象。作者所描述的马队中有四五十口 骡力 而威尼既是这些骡中少数的马,又是它们的领军者。它在两只大熊出没时无视身后几十口骡害怕得瑟瑟发抖的景象,迎难而上勇敢地与其搏斗 在一条布满狂风暴雨水位急速上升的河流面前...

《最后的姿势》读后感

总评 感情真挚,言语感人至深,确是发自作者内心的肺腑之言。句意不通,表意不明,读起来很难受,如同走在乡下凹凸不平的小路上,不小心就容易跌一跤。作者的文笔不错,可能做事不够细心,如果你写好文章后能再检查一篇,修改读不通之处,那文章的水平会更上一层楼的。加油哦!期待你更好的作品。第一次读完 最后的姿势 ...

最后的狼读后感

狼,在人类的印象中是残忍 凶悍的代名词。古往今来在人类的文明史上,狼扮演的从来不是一个好的角色,就像 小红帽 中狡猾的狼,东郭先生与狼 中忘恩负义的狼。然而,作为大自然的产物,我们是否有思考过,我们人类在动物的眼睛里又是怎么的存在?在 最后的狼 中一只只被人类 的狼让我们在心中震撼着。当英格兰野狼首...