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数据的波动程度。
第一课时。教学目的。
1、理解极差的定义,知道极差是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一个量。
2、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重点、难点和难点的突破方法。
1、重点:会求一组数据的极差。
2、难点:本节课内容较容易接受,不存在难点。
例习题的意图分析。
教材p151引例的意图。
1)、主要目的是用来引入极差概念的。
2)、可以说明极差在统计学家族的角色——反映数据波动范围的量。
3)、交待了求一组数据极差的方法。
课堂引入。引入问题可以仍然采用教材上的“乌鲁木齐和广州的气温情”为了更加形象直观一些的反映极差的意义,可以画出温度折线图,这样极差之所以用来反映数据波动范围就不言而喻了。
例习题分析。
本节课在教材中没有相应的例题,教材p152习题分析。
问题1 可由极差计算公式直接得出,由于差值较大,结合本题背景可以说明该村贫富差距较大。问题2 涉及前一个学期统计知识首先应回忆复习已学知识。问题3答案并不唯一,合理即可。
随堂练习。1、一组数据的极差是 ,一组数据、-2114、-1736的极差是 .
2、一组数据、x的极差是5,且x为自然数,则x= .
3、下列几个常见统计量中能够反映一组数据波动范围的是。
a.平均数 b.中位数 c.众数 d.极差。
4、一组数据x、x…x的极差是8,则另一组数据2xx+1…,2x+1的极差是( )
a. 8 b.16 c.9 d.17
答案 2. 4 3. d
课后练习。1、已知样本.1,则样本极差是( )
a. 0.4 b.16 c.0.2 d.无法确定。
在一次数学考试中,第一小组14名学生的成绩与全组平均分的差是、-5,那么这个小组的平均成绩是( )
a. 87 b. 83 c. 85 d无法确定。
3、已知一组数据.8、x、2.2的平均数为2,则极差是 。
4、若10个数的平均数是3,极差是4,则将这10个数都扩大10倍,则这组数据的平均数是 ,极差是 。
5、某活动小组为使全小组成员的成绩都要达到优秀,打算实施“以优帮困”计划,为此统计了上次测试各成员的成绩(单位:分)
计算这组数据的极差,这个极差说明什么问题?
将数据适当分组,做出频率分布表和频数分布直方图。
答案. 5(1)极差55分,从极差可以看出这个小组成员成绩优劣差距较大。(2)略。
《数据的波动》第一课时参考教案
5.4.1 数据的波动 一 教学目标。一 教学知识点。1.掌握极差 方差 标准差的概念。2.明白极差 方差 标准差是反映一组数据稳定性大小的。3.用计算器 或计算机 计算一组数据的标准差与方差。二 能力训练要求。1.经历对数据处理的过程,发展学生初步的统计意识和数据处理能力。2.根据极差 方差 标准...
数据的波动教学设计第一课时
教学设计思想 本节从刚刚学过的平均值入手,指出不单要了解数据的平均值,还经常关注它们波动的大小,极差的概念。极差是反映数据波动大小的最简单的统计量。教学目标。1 知识与技能 极差的概念 明白极差是反映数据稳定性的量。学 科 网z x x k 2 过程与方法 体验对数据的处理过程,形成统计意识和初步的...
20 2《数据的波动》说课稿 第一课时
4 重点与难点 重点 理解刻画数据离散程度的三个量度 极差 标准差和方差,会计算方差的数值,并在具体问题情境中加以应用。难点 理解极差 方差的含义及方差的计算公式,并准确运用其解决实际问题。二 说教法。教学过程是教师和学生共同参与的过程,启发学生自主性学习,充分调动学生的积极性 主动性 有效地渗透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