心得体会 不甘心 工匠精神的极致体现

发布 2024-02-20 18:21:14 阅读 1531

不甘心——工匠精神的极致体现。

昨晚央视《对话》栏目,央视记者与港珠澳大桥设计、施工团队对话,围绕港珠澳大桥施工过程、遇到的难题、如何迎战困难和挑战,进行了深入的访谈。让我印象最深刻的是,当谈到港珠澳大桥沉管隧道顺利合龙时,偏差测量结果为16公分,对于水密工程而言已经算是成功的,中国的设计师、工程师、外籍专家包括瑞士、荷兰的顾问大多数人也认为滴水不漏,没问题。在这种情况下,大桥总工程师林鸣还是作出决定,把一个已经固定在深海基槽内、重达6000多吨的大家伙重新吊起、重新对接,经过42小时的重新精调,偏差从16公分降到了不到2.

5毫米。对于这个决定,林鸣解释说,“就是不甘心,如果不重新对接,这会是中国工程师的遗憾”。

不甘心”体现了港珠澳大桥九年建设工程的浩大和艰辛。港珠澳大桥,东起香港国际机场附近的香港口岸人工岛,向西横跨伶仃洋海域后连接珠海和澳门人工岛,止于珠海洪湾;桥隧全长55千米,双向六车道,历经5年规划、9年建设,工程项目总投资额1269亿元,是集桥、岛、隧于一体的世界最长跨海大桥。仅以港珠澳大桥海底沉管隧道为例,设计总长5664米,共由33节巨型沉管对接而成。

一节沉管长180米、宽38米、高11.4米,重达8万吨,规模相当于一艘航空母舰。且不说沉管的设计、生产、运输,只是安装第一节沉管,就耗费了96个小时,而对于剩余的32节沉管来说,“每一次都是第一次,每一节都是第一节”,严苛的外海环境和地质条件,使得施工风险不可预知。

看一组数字,因为修建这座大桥,有600多个人受伤,并且已经有10个人,在修建这座大桥的时候献出了自己的宝贵的生命。这近10年艰辛的建设过程,也许只有工程师和建设者们才能体会其艰辛,这是我们无法想象的。

不甘心”体现了不甘落后、不服输的顽强和必胜的信心。林鸣讲了一个细节,2007年带着工程师们曾专门去韩国考察巨加跨海大桥项目,想去看一看接待方的装备,但遭到拒绝,只能在开船经过时,远远地用相机拍了几张**。于是他们决定,港珠澳大桥一定要找到世界上最好的、有外海沉管安装经验的公司来合作。

后来,荷兰的一家公司,开出了一个天价,1.5亿欧元,当时约合人民币15亿元。最后一次谈判时,林鸣说:

“3亿人民币,能不能给我们提供最重要的、风险最大的这部分支持。”但是,荷兰人却拒绝了,还说:“我给你们唱首歌,唱首祈祷歌!

”其他国家的沉管隧道技术无法照搬套用,面对讽刺和挖苦,就只剩下最后一条路可以走:自主攻关!“不甘心”就是不忍落后、赶超先进、后来居上的毅力和决心。

不甘心”道出了中国工程师追求完美、追求卓越的工匠精神。工程师们、建筑工人们也许不清楚工匠精神是什么,但他们知道,作为一名“超级工程”的建设者,必须扎根在工地一线,必须钻牛角尖,必须谨小慎微,必须心存敬畏。为了建设这个世纪工程,工程师们开创性地提出“120年使用年限”,打破了国内大桥的“百年惯例”。

当然,这就必然需要新材料、新工艺、新技术的集成创新,从混凝土的一整套质量控制体系的建立,桥墩、钢箱梁、钢管桩的制作,到各类软件控制系统的设计开发,等等,都是十分的谨慎和严苛。采访纪录片上还提到几个细节,比如,进入海底隧道前为了使司机适应光线突然变暗的特色拱门建筑,每一根之间的距离都是精确到毫米,其中一根因为几毫米的差距,专门打磨了很久;东西岛墙壁涂层严格控制色差,以期完美的视觉效果;甚至地面的红砖切面,即使在井盖上面也和周围形成完美的整体,等等,无不体现了极致的工匠精神。

工匠精神心得体会学生工匠精神的心得

弘扬 工匠精神 在任何一个时代都不会过时,我们需要脚踏实地对待工作,在自己的岗位上践行 工匠精神 努力成为一名新时期各工种的匠人。下面是x整理的学生关于工匠精神的心得体会,供大家参考!学生工匠精神心得体会篇1 大国工匠,匠心独运。堪称工匠的人,靠的是对技术的传承和钻研,对工作的专注和坚定,这也印证了...

工匠精神心得体会

工匠,是一种职业,看似平凡,却也有着不为人知的秘密。下面是的工匠精神心得体会,欢迎大家阅读!希望对大家有所帮助!态度的根本是 我是谁不重要,我做的事才重要,如何让自己做的事重要,要让自己做事的结果超越直接领导的期望。这句话能让我正确看待自己和自己的工作,而且做工作的结果是要超越领导的期望,而不仅仅是...

工匠精神心得体会

有了一些收获以后,就很有必要写一篇心得体会,通过写心得体会,可使我们今后少走弯路。那么好的心得体会都具备一些什么特点呢?工匠精神心得体会1 看过 工匠精神 这本书以后感触很深,会让我有时候浮躁的心情平静下来。态度的根本是 我是谁不重要,我做的事才重要,如何让自己做的事重要,要让自己做事的结果超越直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