文库精品。
*==本文系**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本文系**自网络,如有侵犯,请联系我们立即删除)==
给青年的12封信》读后感7篇。
篇一】好像正如作者所说的,我也同大部分青年一样浑浑噩噩的生活着,粗陋肤浅高谈阔论,有时不知道自己在说些干些什么;或许我有目标,但又因为某些因素而未能实现。我们都觉得自己努力了,奋斗了,其实根本不是这样子的,我们还差了很多,还有很多能做的更好。
作者说过这样一句话,说我们现在的青少年“太贪容易,太肤浅粗俗,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他说的没错,这简直是我们青少年的通病!
我是该好好反省自己,该如何去做,才能真正把握好每一分每一秒。
我学东西,是贪容易;在有问题时,从众心理太大;做事情时,虎头蛇尾;大多数时间,慌慌张张,急急忙忙,可是却不知道自己在忙什么,这就是太浮躁吧。我相信很多人都有这样那样的毛病,但是我觉得,只要是中学程度的青年,都应该读一读这12封信。
现在科技是进步了,但是以往那些“十年一赋,三年不窥园”的人都不见了,现在的青少年呀,都少了些耐力与激情,少了之前人们不计失败日复一日年复一年坚持不懈努力的勇气和决心,少了遇事冷静从容不迫,少了生活的动力。
而现代人更多的只是不重基础,说些不切实际的话,做些毫无意义的事。
也许我们是该想想,不脚踏实地,怎能仰望天空?
我懒散了这么些天,这么多年,早就应该觉悟,可是依旧这样过下去,呵呵,好多人不就像我一样迷迷糊糊过了一辈子吗?!好在现在还不算晚,不算晚。
我应该打好基础,一步一步地向前走,而不要成天空想,玩乐。
我“劝青年眼光要深沉,要从根本上做功夫,要顾到自己,勿随世俗图近利。要能惊赞热烈的失败,能欣赏一般人索嗤笑的呆气和想象,能景仰不计成败的坚苦卓绝的努力。”
希望有些有志青年能够好好看看这本书,看看我的这篇文章,看看自己的人生。
篇二】读高中时领略过朱光潜先生著作———谈美》,所以他一直以“美学家”的形象印刻在我的脑海中。如今读大学了,发现这“十二封”写给中学生的信,起初还有些许遗憾,觉得错过了最佳阅读时期。但读毕,却意识到现在的大学还不及那时的中学,尤其在思想深度方面。
现在读,还不晚!
我反复地揣摩、思考这十二封信,稍有所感。
谈读书,这本书中不止一封信谈论了读书这一话题。这也难怪,学生的本分之一便是学习,而且只有活到老学到老,才能不断地充实自己。信中谈及读书的门类,朱先生并未推荐什么是必读书,反之,他告诉我们什么书不用读。
信中并未全面地推崇国学,而是告诫青年读书要“博而后渊”,先是要广泛地涉猎,让自己的求知欲拓展到尽可能宽的领域,然后再选择自己感兴趣的门类继续研究。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发掘自己兴趣的真正所在点,二是可以将学问融会贯通,在一个领域内做出新成果。信中举了几位西方大师的例子,比如亚当·斯密,西方经济学始祖,他的本业是文学;再比如亚里士多德,几乎是全才,每一个领域都有他的身影和贡献。
信中同时也谈及了终身学习的观念,提出了毕业之后继续学习的倡导。朱光潜先生在那个时代的预言果然应验,终身学习早已成为当今社会的要求,成为我们立身处世的基础。
谈道德与恋爱。信中所谈及的这个话题可以说既敏感又实用。信中谈论了一个非常有意思的话题,说道德与恋爱哪个更高尚,当然在历史上持哪种观点的都有,而且理由都讲得很有说服力。
因此朱先生在最后提出了一个论点:在道德的世界里,道德至上;在恋爱的世界里,恋爱至上。两者并不冲突,只是各属门类不同。
道德是一个经久不衰的命题,而且总是被拿来判断是非,很实用、也异常令人反感。但不能因为常用,便受到反感。尤其是在大学生群体中,社会无时无刻不在宣传着大学生是祖国的未来,因而必须有为祖国而努力奋斗的思想。
且不论能否担负起复兴祖国的重任,即便是做一个平凡的、合格的公民,首先也要规范自我。只是如今的大学生再也不完全是昔日的天之骄子,国家栋梁。这与我们民族所受深重苦难而养成的急功近利的心态有关。
作为当代青年,我们能做的是修养自身,以量变寻求质变。
谈动静。书中将动静两个方面分开讨论,其中一封专谈动、一封专谈静。谈动,号召我们多运动,增强身体素质;谈静,号召我们耐心做学问,绝不可浮躁。
信中提及那时学校的学风浮躁,争相以拥有社会名流任职名誉校长为骄傲,只顾粉饰门面,全然不想教学质量。这种现象昔有之,今亦存之,吾辈需警戒之。
朱光潜先生是前辈大师,但在这十二封信中完全以一个“朋友”的口吻来表达,让人感到十分的亲切自然。这十二封信,深入浅出。每一封观点鲜明,涉及学生的各个方面,立意深刻、用词讲究。
而且信中所列举的实例形象生动,理解起来十分容易。但若不细细品读,那么信中蕴含的深刻道理莫说中学生,即使大学生恐怕也未必能完全领略。
篇三】之前已读过朱光潜先生的《谈美》,而在给侄子买书的过程中,又入手了朱光潜先生早年的一本《给青年的十二封信》,一看便是爱不释手。先生平易而又意味深长的教诲溢于笔端,仿佛解开了我心中的很多困惑,若用“迷糊灌顶”“豁然开朗”这些词,也绝不会有夸张之嫌。王安忆说过,读书,更像是寻找一种共鸣,尤其是当作者道出了你想说却一直无法表达的感受,我十分赞同这种说法,而读先生的这本书,就会更加深切地体会到这种感受。
虽说这本书当时主要是为中学生而写,而且年代也已久远,很多社会现象多已陈旧,然而当我再一次细细品读时,发现里面提到的困惑,即便是现在踏上工作的我们,也还是会面对,一些过去的社会现象也已经在现代社会找到了新的载体作为表现形式。在阅读过程中,我摘录了一些经典的语段,也作了自己的一些评注,现摘录部分如下:
凡人越老越麻木,你现在已比不上三五岁的小孩子那样好奇、那样兴味淋漓了。你长大一岁,你感觉兴味的锐敏力便须迟钝一分。
书是读不尽的,就读尽也是无用,许多书没有一读的价值。你多读一本没有价值的书,便丧失可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和精力;所以你须慎加选择。
不知道为什么,看到“麻木”这个词,竟觉得有些刺眼,或者就是因为我们每天都在体味着敏锐力退化这个痛苦的过程,而这个过程本身已足够让原本麻木不仁的我们更加不堪,就仿佛青蛙待在渐渐煮沸的水中,没有切肤的痛楚,也就不曾试图去改变,等待着的只是其他知觉一起的慢慢消退。曾几何时,我们再不能像孩子那般对周遭的一切充满好奇,也再不会执着地不达目的不罢休。在这个纷繁复杂的社会中,总有太多的事等着我们去做,以至于我们不得不暂时抛开我们内心想做的一些事,然后,还会为自己找上冠冕堂皇的理由:
我太忙了。其实我们在忙什么呢?如若不是内心真正想做的事,怕是忙什么都只是无事忙而已。
所以,无论当我们想做什么,如果可以,就不该迟疑。
先生在第一封信里就提到了读书,可见读书对于我们的重要性。如今,无论我们想要看什么书几乎都能通过各种渠道找到,就这一点,不知要羡煞多少前人。怪就怪在,选择多了,我们反倒不知道怎么选了。
诚如先生所说,读了一本没价值的书就等于丧失了读一本有价值的书的时间,正因为如此,对于选书,我们更是应该慎之又慎,就我看来,真正有价值的书应该是能够引起我们的思考而非只是看过就忘,消遣娱乐的工具。
天地有大美而不言,最为深刻的道理往往蕴含于质朴无华的话语中,作为美学家的朱光潜先生在他这十二封真挚而又深刻的信件中,无一不透露着他的美学思想,我们恰恰缺少美学这一课。而这本书多少可以减少些我们的遗憾,相信它一定能引起我们的共鸣,也一定能滋润我们的心田。
篇四】读罢朱光潜先生的《给青年的十二封信》,感触颇多,话语虽平易近人,似多年挚友的娓娓道来,却处处给人惊喜,让我有醍醐灌顶之感。众多感触不便一一道来,便选取一些印象颇深之处发表一点陋见吧。
太贪容易,太浮浅粗疏,太不能深入,太不能耐苦,”朱光潜先生对于现代青年的毛病,曾这样慨乎言之。我深以为是。网上有一句广为流传的话是:
“我不思进取,却又不甘堕落”正好处于低潮期的我感触良多。在浑浑噩噩度过了一个大一后,原本光鲜的梦想变得模糊,清晰规划好的前途开始渺茫,我渐渐坠入柔软却阴冷的泥淖,看得见光却又攀不上枝条。“愁”字漫上心头,挥之不去又不可视而不见。
但朱先生这时又恰似知道我的烦恼之处一般,谈到动静相宜的解愁之道。
愁生于郁,解愁的方法在泄;郁由于静止,求泄的方法在动。”朱先生如是说。其实这话说的略微有些晦涩了,颇有一点道家阴阳调和的味道在里面,但先生贴心至此,作了浅显的解释:
如果把‘尽性’两字懂得透彻,我以为生活目的在此,生活方法也就在此。”
是的,人生解愁,不过“尽性”二字,这一点我深以为然。但是,人生约束颇多,并不是时时可尽性而为的,而愁思偏偏就生在这不得尽性之处。我如一卷洪流,却偏偏郁于一方浅潭,四周怪石林立,高山巍然,奈我如何有十八般本领也只能在这窄室中横冲直撞以泄心中怨气,久而久之便也成一汪死水。
对于这一点,朱先生又言:“假如把自己看得伟大,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屑’的看待;假如把自己看得渺小,你对于烦恼当有‘不值得’的看待。”这看似简单,做起来又谈何容易?
我有七情六欲在身,四面八方的纷扰扑面而来,想要提炼出“不屑”这一情绪,非长期修炼不可得呀。而若不顾自己本来心绪强行选择“不屑”,或又徒生其他心蛊。总而言之,这条解愁之道,我还需得边行边修炼。
虽说先生的“动”我学习得颇为艰难,但对“静”却得心应手。“万物静观皆自得,四时佳兴与人同。”先生是这么说得。
或许与我本身得性格有关吧,我平生最好之事,便是精致地“消磨时光”。一壶清茶,一卷诗书,一架藤椅,一帘好景,加一年数百变幻的岁月与一日更替不绝的时光,所为神仙逍遥,我怡然自得。对我而言,“静”比“动”更能纾解愁情,原是那袅娜的青烟,是可以燃尽世间纷扰繁杂的吧。
在前头我曾提到,最近由于学习之事,我有些许烦恼,而我与朱先生也在文章会友中渐渐熟识,他便在《升学》一信中告诫:“人生第一桩事是生活。我所谓‘生活’是‘享受’,是‘领略’,是‘培养生机’。
假若为学问为事业而忘却生活,那种学问事业在人生中便失其真正意义与价值。”可能我之前错误地定义了学习在人生中的位置,它是一件需要我去认真完成的事情,却不是一件务必完成的事情,我的选择取决于我的兴趣,取决于我想过怎么样的生活,而不是应该过怎样的生活。我需要对我的选择负责,而我的选择服务于我的生活,我将学习看作一种义务而将其与我的生活分割开来,那它必然成为我的负担,那我便不可能将其杰出地完成了。
论述至此,大都为鄙陋之言,观点浅薄,不曾有条理。我才疏学浅,还有很长一段路要走,但阅罢此书,我在前行路上便会多一位挚友了吧。
篇五】与此书相逢,颇有相见恨晚之意。与此书相逢,如遇一位烹茶而笑的老爷爷,能看透我的迷茫和暗伤,并对我敞开了怀抱。我庆幸,在以后的时光中,可以和他在书中饮茶谈笑,或许还可以在他怀里哭一场。
更庆幸的是,经过与他隔书相望,我眼中的世界有了更多的美和角度。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读后感。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读后感4篇。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一书是朱光潜先生旅欧期间写给国内青年朋友的十二封信,信中所说多为青年们所关心和应该关心的事项,如读书 修身 作文 社会运动 爱恋 哲理,凡此种种。以下是小编为大家整理的关于这本书的读后感,欢迎大家阅读!我们的生活过得太躁。看完...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读后感。家里书不少,没统计过,也许不到万册。对于单身狗,大部分的积蓄是给了书店了,而且有个爱好,喜欢的书非要买了读着才带劲。曾在图书馆工作,却没借过一本书,因为我读书必在书上做笔记标注,借的书好像和别人家男人说话似的,寒暄几句就走开了。读书离不了铅笔,所以非买无法细读。看到此征文,...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读后感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读后感。某日大雪家中闲置,无事可做,偶读朱老先生的 给青年的十二封信 感触颇多,遂今日下笔,与大伙分享。一。谈读书。此篇所述的问题也正是我们在大学所面临的问题,在高中我们面临严峻的升学压力,所读之书也仅限于课本,可即便如此我也依旧会在忙中偷闲,每天偷偷看上一会,一年下来竟然也可以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