别云间优秀读后感

发布 2023-11-25 04:30:05 阅读 2059

2024年,明末爱国诗人夏完淳在家乡——松江华亭**,《别云间》作于他离开故乡解往南京的时候。华亭,一个人才辈出的地方,曾经养育过徐阶、徐光启、董其昌等人才,当然,还有夏完淳。

夏完淳,原名复,字存古,别号灵胥,松江华亭(今上海市松江县)人。生于公元2024年(明思宗崇祯四年)夏完淳之父夏允彝是民末有名学者兼诗人,曾和陈子龙一道组织入社,一起组织、参加抗清斗争。完淳生而早慧,天赋很高。

据说他七岁即能赋诗,十。

一、二岁就留心国事,“抵掌谈烽警及九边情形,娓娓可听”。

可是自从2024年,明亡以后,美丽的华亭不再美丽了,夏完淳“揭竿报国,束发从军”,义无返顾地投入到抗清运动中,此时,他年仅15岁。2024年,等人上书鲁王事泄,致使他在家乡**。夏完淳从容地告别母亲,不久以后英勇就义。

读完这首诗,我懂得了一个道理:只要有一丝希望,我们就不抛弃,不放弃,也许我们不会成功,但我们可以骄傲地说——我们已经努力了。我相信,这正是中华民族不朽的精神。

在江南各地相继沦陷后,曾经辉煌的江山变得暗淡无光,仿佛在默默无语中抽泣。当家国沦亡时,忠君变成了爱国,民为重,社稷次之,君为轻。也许有人对君主心怀不满,但谁也不能容忍敌人践踏国家的’土地,残害国家的人民。

使我感触最深的是“欲别故乡难”这一句。诗人的家中只有嫡母、生母和姐妹,因为他常常辗转奔波,为了抗清,他卖掉了家产,无法供养母亲,使嫡母出家,生母寄居在亲戚家里。还有他的妻子,刚刚十八岁,已经怀孕,就失去了丈夫。

也许,夏完淳对家人怀有愧疚,但他只是把这种愧疚浓缩在短短的5个字中。读到这里,我唏嘘不已。在这看似平淡的语句中,透出了无限的辛酸。

“已知泉路近”的诗人坦然作出“毅魄归来日”的打算,抱定誓死不屈、坚决复明的决心,生前未能完成大业,死后也要亲自看到后继者率部起义,恢复大明江山。正像作者《狱中上母书》所说“恶梦十七年,报仇在来时,神游天地间,可以无愧矣”,这崇高的民族气节,令后人感动不已。

17年,或许很短暂,但这短短的17年却造就了一位杰出的诗人。

愿我们记住这个名字——夏完淳。

读后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读后感。论语别裁读后感 一 近日偶读书,南华瑾先生一字一句一行一书尽入眼目,咀嚼回味,口齿留香。人生在世几百年间,能看尽沧海桑田,月缺月圆,参悟其中道理玄机者又有几分?谈学问,简言学,一字好写,秉承几难?孔夫子曾经说过学而不厌,诲人不倦以及发愤忘食,乐以忘忧,不知老之将至诸如此类的名言,并且...

论语别裁读后感

读 论语别裁 有感。暑假里,我读了南怀瑾先生的 论语别裁 小时和爸爸一起诵读 论语 虽然记得其中的部分经典名句,但那时候只是一知半解,大多局限于字面的理解,通过认真阅读 论语别裁 我更进一步了解了这本儒家经典,领略了其中的一些奥妙,南怀瑾先生对 论语 的解读在于 别 字,也就是另有一番新意。在书中南...

论语别裁读后感

论语别裁 读后感。读书要甘于寂寞。南怀瑾先生的 论语别裁 我读起来很有些吃力,仍然怕因为他所说 言不尽意 或者自己阅历有限,理解能力有限不能得其精髓。读了上册的学而第一,知道了 论语 所讲做学问,知道了做学问要自得其乐,要甘于寂寞。我就想到了狭义的做学问,也就是学习文化知识,也要甘于寂寞。提到学习文...