不以私情废公义 读三国演义有感

发布 2023-11-17 16:50:04 阅读 6425

不以私情废公义。

—读《三国演义》有感。

宫文胜。读史使人明智,以史为鉴可以知兴替。《三国演义》虽然算不得信史,罗贯中在书中尊刘贬曹的倾向也很严重,但不影响我们窥探其中兴衰成败的秘辛。

这是第七十六回《徐公明大战沔水,关云长败走麦城》的一段:言未毕,忽报徐晃兵至。公令备马。

平谏曰:“父体未痊,不可与敌。”公曰:

“徐晃与吾有旧,深知其能;若彼不退,吾先斩之,以警魏将。”遂披挂提刀上马,奋然而出。魏军见之,无不惊惧。

公勒马问曰:“徐公明安在?”魏营门旗开处,徐晃出马,欠身而言曰:

“自别君侯,倏忽数载,不想君侯须发已苍白矣!忆昔壮年相从,多蒙教诲,感谢不忘。今君侯英风震于华夏,使故人闻之,不胜叹羡!

兹幸得一见,深慰渴怀。”公曰:“吾与公明交契深厚,非比他人;今何故数穷吾儿耶?

”晃回顾众将,厉声大叫曰:“若取得云长首级者,重赏千金!”公惊曰:

“公明何出此言?”晃曰:“今日乃国家之事,某不敢以私废公。

”言讫,挥大斧直取关公……

徐晃在这里表现得有情有义、公私分明。有别于此,关羽在华容道就放走了曹操,虽成就了自己一世英名,而对于未来的蜀汉政权却无异于放虎归山。两相比较,高下可见。

非惟大将如此,曹魏和蜀汉两个政权也分别表现出与两人相似的价值取向。曹操的“吾任天下之智力,以道御之,无所不可”,反映了他以公义来约束和任用人才的战略思想。曹操斩杀文臣武将不在少数,但忠义、勇猛、贤能之士依然站满帐下。

反观刘备,无论是桃园结义,还是三顾茅庐,均是以情动人,准确讲是以私情建立政权纽带,虽然苦心经营多年,朝中人才无论从数量还是质量上都难以望见曹魏项背。再看,关羽穷途末路之时派人向刘备的义子刘封求救,刘封居然因为与之有私怨而拒不伸出援手,全然不顾国家利益。蜀汉以私情治世的弊端可见一斑。

曹魏日益强盛,蜀汉日渐衰微,不能不说是一个历史的必然。

中国是一个人情社会,我们共产党人也不是不食人间烟火的怪物。但是,一定要分清什么是私情,什么是公义,决不能以私情废公义。一个人是这样,一个组织是这样,一个企业也应该是这样。

前车之鉴,不可不慎啊。

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 三国演义 有感。大同中学初二 1 黄晔钊。这个暑假,我从校图书室借了一本 三国演义 如愿以偿地把它读完了。虽然我对书中复杂的情节没记得多少,却对其中一个人物记忆犹新,并对他的故事记得非常深刻,这便是具有强烈传奇色彩人物 诸葛亮。这个上通天文,下知地理的智者,把他的智慧化作一场场精彩绝伦的智斗,和...

读《三国演义》有感

这个寒假,我读了四大名著中的 三国演义 看后,我从中受益匪浅 我们青少年应该有的 胆量 与 见识 这本书主要讲了 东汉末年,汉室衰弱,黄巾起义,各路英雄乘剿黄之机发展势力。曹操挟天子以令诸侯,实力最为强。连年混战,弱肉强食。官渡之战,曹操灭袁绍,统一北方。赤壁之战,吴国大将周瑜大败曹操,使曹操暂无力...

读《三国演义》有感

读 三国演义 有感 三国演义 这本书是罗贯中写的,在这本书中,许多英雄人物的形象和品质,让我记忆深刻。读刘备三顾茅庐,让人懂得谦逊谦卑。话说当时,刘备 关羽 张飞三人初入茅庐和没有受到孔明的任何欢迎,把他们拒之门外。刘玄德没有任何的抱怨,而是抱着诚恳的态度,可张飞的火爆脾气上来了,正要找孔明算账,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