扶贫心得体会示范稿

发布 2023-10-11 16:40:01 阅读 4270

2023年,我有幸被选派到韩陵镇獐豹村参与扶贫攻坚工作。从此踏上了“陪百姓一起开启美好生活之旅”的路。

獐豹村位于韩陵镇**北4公里,全村9个村民小组,630户人,2830人,耕地面积2601亩,57名中**员,全村低保户51人。2023年有建档立卡贫困户187户,539人。2023年至2023年5月死亡7户20人;经精准实施别清退75户,291人。

2023年5月识别确认贫苦户24户,55人(其中低保户22户)。2023年死亡1户2人,脱贫解春林1户2人,外迁3人,坐牢1人,增加1人。

2023年现有贫困户22户48人(其中低保户19户,40人,一般户3户8人)。

2023年起,我单位的十几名同志在村里的第一书记,也就是我单位刘英杰同志的带领下,踏上了扶贫之路。

经常有同事和朋友问我:“你们这些干部在村里扶贫都干了些什么,有效果吗?”对此,我曾也心存疑虑。

经过将近两年来驻村扶贫工作,我可以很肯定的回答他们:“我们做了很多实事,不说成绩有多显著,但至少让我们村的贫困户都享受到了党和国家的扶贫政策!”

驻村参与扶贫工作的这两年,感触很深、感悟很多。

放低姿态,调整心态。作为一名驻村扶贫干部,不能以那种俯视群众的姿态去工作,不要认为我是县直机关单位派来的,就对村里的干部和群众指手划脚,这样只会引起村里干部和群众的反感,对你敬而远之,那么你在村里的工作也就无法开展了。我们要以一种平等的姿态去与村里的干部和群众接触、交谈、拉家常,要抱着我是人民的公仆这种心态去工作,这样才能接近群众、融入群众,使我们更好地开展工作。

设身处地,换位思考。我们扶贫干部要对全村的基本情况、人文情况、风俗情况有所了解,要清楚地了解每户贫困户的家庭情况、收入支出情况,分析每户贫困户的致贫原因。针对每户贫困户,我们扶贫干部要设身处地为他们着想,设想如果我是他家中的一员,那么我家有哪些困难、需要什么、需要扶贫干部为我家做什么。

时刻站在贫困户的立场来考虑问题,再以帮扶干部的身份来寻求解决问题的办法。这样才能真正做到急群众之所急想群众之所想。

扶贫先扶志,思想攻坚。目前我村22户贫困户中很多都存在“等、靠、要”的思想,甚至有人认为“国家的不拿白不拿”,不愿脱贫、不想脱贫、以穷为荣,严重制约我村的脱贫工作。在我局及镇党委、**的指导下,我们及时调整了工作重点,把开展“扶志”工程作为重点,加大宣传教育,通过村民小组会议、与贫困户谈心聊天等形式,在潜移默化中把“要我脱贫”转变成“我要脱贫”的意愿,解决贫困户中“靠着墙根晒太阳,等着别人送小康”的思想。

另一方面选择自力更生的贫困户当村脱贫带头人,起模范带头作用。用身边的先进典型激励引导贫困户转变等靠要思想,树立自强自立脱贫致富的信心。

因为我社会经验少,能够利用的社会资源也不是特别多,感觉自己的力量就像是大海里的一滴水,微乎其微,但是,我并没有因此气馁。

我帮扶的贫苦户,郑爱花,年龄80多岁,耳朵听不到声音,只能靠社会兜底才能脱贫。因为听不到声音,没有办法进行沟通,没有办法了解她的需求和困难。除了落实一系列的扶贫措施外,我定期和几个同事一起去看望她,虽然没法沟通,到家之后就做一些力所能及的小事,提点水,扫扫地,洗洗碗,做做饭,带个新床单换一下,送一些碗盘之类的。

事虽然小,但每次走的时候都能看见老人眼里的不舍和泪花。我想,她应该是体会到了**的关爱。我也曾跟自己说,希望我的一点点的努力能够换来每次见面的你的微笑。

然而,时间终究抵不过苍老的步伐,年龄终究是大了,2023年的6月底,老人去了。

但是我扶贫的脚步却没有终止,我会带着心底热忱继续将扶贫之路走下去,愿更多的人走向幸福美好的小康生活。

扶贫干部扶贫心得体会讲话稿

尊敬的各位领导,同志们 大家下午好!我叫 是县委党校的常务副校长。作为一名扶贫干部,能够在如此庄严的场合向大家汇报我的扶贫心得体会,感到万分的荣幸。今天,我汇报的题目是 身入心入情更入,务实担当心无愧 县委党校的扶贫挂点村是高城镇谷源村,地处我县西南丰顶山脚下。全村341户1464人,13个村民小组...

教师扶贫攻坚心得体会扶贫攻坚心得体会

教师扶贫攻坚心得体会 扶贫攻坚心得体会。扶贫攻坚心得体会篇1 扶贫攻坚工作心得体会。扶贫攻坚工作心得体会1 精准扶贫是一项重要工作,国家各级机关都极其重视。从最初的建档立卡,到现在的 回头看 再到下派扶贫工作队,国家各级机关对扶贫工作在政策 资金扶持等方面做出了很多努力。尤其是驻村扶贫工作队的下派,...

扶贫心得体会

心得体会。消除贫困,实现全体人民的共同富裕,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根本目的,是社会主义的本质要求。随着扶贫开发进入新的阶段,由于个人素质和资本积累的差异,个人收入差距扩大的趋势加剧,因低收入 失业 疾病等因素造成的阶层性贫困发生机率大大增加。扶弱 济困自古以来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源远流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