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解说词]他们为了修通家乡的公路,一双草鞋走青山。他们一路洒汗水、流泪水,都舍不得喝一口他们亲自背回的水;他们把清水泼洒在混凝土中,凝固成一个永久的形体,那便是高路通云端。
看上去,以上是文不对画,其实,文字融进画面里,画面被“发酵”了。画面的“本意”被取代了。“大潮”变成“时间的声音”;“太阳”变成“时间的形象”。
在文学创作中,这种表现方法通常叫作“借代”,在影视艺术创作中虽然也可称作“借代”,但它属声画合一,有相互转化的特点,也就是说,画面意义的转化是依靠解说词来“催化”的,就像酿酒一样,单一地酿是酿不出酒的,只有把粮食和“酵母”掺和一起,才能出酒。粮食变成酒以后,粮食的“本味”没有了,而变成酒味。
发酵”式样的表现,使电视专题找到深化主题的表现方法。能否驾驭这种表现方法,直接影响专题“思想”的表达、“情理”的再现。可以这样说,“发酵”式是电视专题“哲理化”的表现形式,因此不容忽视。
4、增添审美,创造意境。
[画面]老妪拿着一条扁担抚摸着;(推进)老妪的白发在深深的鱼尾纹间飘动,似乎在梳理泪水通过的“渠道”;扁担,结痕累累的扁担。
解说词]这条扁担在战争年代送过伤员,挑过烈士的遗孤;解放后,这条扁担挑通了连接山外的公路,挑**获,挑得山山披绿,峰峦流翠。扁担啊,你还能往下传吗?
这种明白的画面经过出情的文字加以点染,使画面产生一种深远的意境,达到“物体情化”的艺术境地。出情不能无病呻吟。
二、创作要求。
1、注意与节目内容的贴近性。
用听得懂的文字来叙述。
讲究贴近性。
2、注意与其他电视表现手段的相容性
3、注意与节目情感和韵意的配合性。
画面]大潮奔涌;[叠]古树枝头挂着太阳;大街**;[叠]天安门上的国徽。
解说词]有人说时间无声也无形,而历史的考证是,时间在世界的声音最强烈,其形象也最鲜明;庸常之辈不知他为何老了,而创造历史的巨匠们最理解时间的战鼓太催人。
4、注重自身的含蓄与精炼性。
不可太多太满,留白。
例子:纪录片《雕塑家刘焕章》结尾的解说词为画面营造了悠远的意境,给观众留下了无穷的想象:“假如你要寻找刘焕章的家,那是太容易了。
你不必背门牌号码,而只要记住胡同就行了。因为在他家的窗户外面,常年累月搁着那么多怪里怪气的大树桩。
那么,刘焕章在不在家呢?
你听,深沉的劈木、凿石之声……”
无须多言,意境自然浮现在观众眼前。这就象我国古代山水画的“留白”手法一样,画面留了白,使观众的视觉、听觉、想象等审美感官联合起来,充分体会百转千回的意境。观众仿佛被带到了刘焕章的家门口,凝神聆听劈木凿石之声。
电视专题片《中国船》在不足千字、画面不足5分钟的篇幅内概括了中国船舶工业的起始和发展,文字凝练而不失文采。
从造船开始的中国工业,经历了百年的懈怠,建国初期的亢奋,六十年代的狂热,七十年代的燥乱,终于趋于稳定,中国造船人猛跑恶劣十年,猝不急防地跌坐在世界造船业的第五把交椅上。”
这段解说词高度概括,行文以短句铺排,节奏短促,抑扬顿挫、荡气回肠,一气呵成,活泼畅快,酣畅淋漓。
专题片解说词的创作
一 注意与节目内容的贴切性。解说词和书面语言有很大的不同,不能像书面语那样修饰和行文,必须用能让人听得懂的文字来叙述。并且好的解说词创作应该讲究与观众及报道内容的贴近性。贴近性是指解说词要有设身处地和身临其境的感觉。好的解说词必须是能把握和平衡节目本身和观众心理的贴近性听觉语言,对画面进行补充和装饰...
专题片解说词
砥砺前行谋发展创新管理谱新篇。这里,钟灵毓秀 人杰地灵 这里,承载着新安厚重的经济文化 这里,经历了河洛文化的滋养 丝路汉关的润泽,这 就是滋养了一方百姓的新安县产业集聚区。三年前,一所新的学校在这里拔地而起,从此,人生的智慧在这里启迪 人生的理想在这里致远。这,就是新安教育的又一颗嫩芽 新安县产业...
专题片解说词
劝君更尽一杯酒,西出阳关无故人。一条丝绸古道,引领着历代多少文人墨客在此竞风流。几度沧桑,几度璀璨。在这片神奇瑰丽的土地上,有一位从江南青山绿水中走来的浙江人,三十余年来,他用恣意的水墨在大漠古道上行走,将丝绸之路,骆驼精神胡杨神韵在画卷中神奇地演绎,传颂大江南北。他就是画骆驼和丝绸之路闻名的季从南...