家国 情怀爱与自由》读后感

发布 2023-09-12 16:36:56 阅读 9888

家国·情怀——《爱与自由》读后感。

我们都曾经是孩子,成年后,我们又有了孩子。孩子给我们带来希望和欢乐,也给我们带来困惑和焦虑。初为人母,激动与喜悦溢于言表,而更多的是会担心是否已经做好了养育一个孩子的准备,能不能成为一个合格的母亲。

作为一位母亲,我们有着天然的自然属性和职业属性,而职业属性是需要不断学习完善的。

一名在幼儿园当老师的朋友向我推荐了孙瑞雪老师的《爱与自由》,这是一本关于“爱孩子”,而不是“教”孩子的书,不是教你具体的方法和技巧,而是告诉我们蒙台梭利教育的核心和理念:对孩子的爱和尊重。

在我自身的成长经历中,母亲总是会讲这个不能做危险,那个别去碰很脏,以至于在很很长一段时间,在有母亲在的场合做事情的时候会迎合母亲着的喜好,而不是遵从自己内心的选择。随着年龄的增才长慢慢的重拾自己的喜好,也会觉得母亲管的过严,但又不能否认母亲这样也是爱的表达,她以她的经验让我避开危险少走弯路。在后来的成长中慢慢发现母亲的有些教育方式是不正确的,究其原因总是不得其所。

看了孙瑞雪老师的《爱与自由》后仿佛找到了答案,也找到了自己如何作为母亲的方向。

爱与自由》说,每一个孩子,在肉体出生时就内含了一个“精神胚胎”,精神胚胎是属于每个儿童的,不是我们的,我们不是自然之手,也不是上帝之手,也不是精神胚胎的母体。创造的权利必须交给儿童自己。我们只是儿童环境。

只要环境是爱、自由、秩序(规则)的,儿童就开始天然和自动地创造着自己。我们在观察儿童时发现,儿童现实地真实地具备这样一个把内在的潜能释放出来的能力。

没有父母不爱自己的孩子的,但是往往认识不到有时爱也是枷锁,限制了孩子的发展天性。所有的父母都希望自己的孩子能够成为人中龙凤,在孩子的成长过程中给与他很多的建议,以此来期望少走一些弯路,正如同我母亲一样的大多数父母。然而,幼儿期是经验的开创期,创造经验感觉期,感觉知识敏感期。

这时,如果是从自己的经验得出的结果,它变成你生命的一部分,那是你自己的,但别人交给你的东西,那是别人教的,那是别人的感觉经验,感觉经验是不能代替的。创意是不能教的。

爱是什么?爱是无条件的包容。不是给孩子管好吃喝拉撒就叫爱,爱是一种精神行为,**进入孩子的精神世界,自然而然就理解了他的日常行为,才能真正做到无条件包容。

儿子一岁半,喜欢丢东西、拆玩具、翻各种的抽屉,能。

明确表达他的意愿,最常说的话便是不吃,不喝,不要。在我之前的认知里,会觉得这是调皮捣蛋的表现,尤其是下班回到家,孩子特别粘人,甚至有时在旁边大哭大闹的时候,我会表现的特别烦躁。原本想我有了孩子后要特别的耐心,不能像我母亲那般时不时的发火,可事实呢,我还是会控制不了。

《爱与自由》让我知道,那是因为我的童年成长的不好,那些不好的东西已经作为潜意识积淀在我的身上,所以我也会用这些东西对待我的孩子。

最近儿子不再将他的吃的分享给其他人,也会伸手打人,周围人会逗他说他吝啬,是个爱打人的小朋友,他会特别的不高兴转过身把头埋在我肩上。《爱与自由》告诉我,这时应该告诉儿子,你不吝啬,这是你的东西,你可以不给。而他打人时,及时制止就好,不去说教,因为那和**粗野的行为是不同的,我们就让孩子不违反规则的情况下尽量不压抑他的自我吧。

因为这是一个孩子形成自我地重要过程。他的未来是不是很强大,是否具备一个强大的能力,首先就来自自我意识形成的敏感期。

在儿子几个月大的时候,如果要带他去做什么事情便会提前告诉他。要去打预防针了,出门前便告诉他我们要去打预防针了,有些痛;要去理发了,提前告知他,会有个叔叔帮他剪头发。慢慢的发现,提前告知他的事情他一般都不。

会反抗,甚至有两次查指头血都没有哭,只是皱着眉头忍耐。有次带他理了发,我母亲觉得理的不是太好,便又带他去修剪,我下班后母亲说今天带他理发,哭得特别伤心,问我之前理发也这样吗?我问母亲是不是没有跟他讲带他干什么,母亲诧异的问我要讲吗。

我说要讲的,小朋友在陌生的环境,一个陌生的叔叔弄他的头发,他会非常没有安全感,肯定就不会配合了,提前告诉他并让他观察下别人理发的过程,他便会逐渐的适应和理解。母亲很诧异但也很欣然的接受了我的方式。

**喜欢一个听话、任人摆布的小孩,这对**来说很省心。但是这样的小孩天性被压抑了,不能自由的成长。在小孩成长的过程中,**要给与小孩足够的爱和自由。

爱孩子,绝不是表现在你的头脑中,爱不是你想这样爱孩子就可以这样爱孩子。爱是表现在你的眼神,每一个动作,每一个姿态,每一个想法,他表现在你点点滴滴的生活中。

爱与自由读后感

爱与自由。爱可以给予,爱可以接受。爱是一种感受,爱更是一种美德,润物细无声!有人说爱是种甜蜜的负担。那么他是一个施爱者。就像父母老师,在不断的给予过程中去感受爱。有人说爱是种束缚。那么他必定是一个接受爱的人。就像孩子,在谆谆教诲中,在呶呶不休的唠叨中去被动的去接受爱。在 爱与自由 这本书中。提到过这...

家国 情怀文化苦旅》读后感

家国 情怀 文化苦旅 读后感。第一次知道 余秋雨 这个名字时,我大概只有十三四岁。从书摊上拿起那本 文化苦旅 时,封皮泛出的灰黑 书名中的 苦 作者名字中的 秋雨 给人带来一股莫名的凉意。在那个网络并不发达的年代,我还远没有意识到这本书 这个人会带给我的震撼。初读 文化苦旅 时,其实是带着一些猎奇的...

家国 情怀文化苦旅》读后感

家国 情怀 文化苦旅 读后感。第一次知道 余秋雨 这个名字时,我大概只有十三四岁。从书摊上拿起那本 文化苦旅 时,封皮泛出的灰黑 书名中的 苦 作者名字中的 秋雨 给人带来一股莫名的凉意。在那个网络并不发达的年代,我还远没有意识到这本书 这个人会带给我的震撼。初读 文化苦旅 时,其实是带着一些猎奇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