放风筝的读后感

发布 2023-09-12 16:36:55 阅读 1559

放风筝的读后感范文。

一个月前,同事介绍我一本《百年美文》,忙碌之余,每晚习惯性地花上个余小时翻读着那些沉睡着的经典。我把这种倚床卧躺式的阅读当成一种“安乐”睡眠,因为没看完三四篇就会自然催眠睡着。我喜欢这种悠然的思绪疲惫,毕竟一直睡眠效果不好,这种安乐式读书睡眠切实不错。

前几天,就细细品读了梁实秋的《放风筝》,意味深长,感触悠远。文中的笔触,如咖啡,让人蠢心上瘾,似浓茶,让人嚼舌回味。我尤为衷情于那段恰似雕刻在心涧的文字:

“风太劲,风筝陡然向高处跃起,左右摇晃,把线拉得绷紧,这时节一不小心风筝便会倒栽下去。栽下去不要慌,赶快把线一松,它立刻又会浮起,有时候风筝已落到视线所不能及的地方,依然可以把它挽救起来,凡事不宜操之过急,放松一步,往往可以化险为夷,放风筝亦一例也。技术差的人,看见风筝要栽筋斗,便急忙往**,适足以加强其危险性,以至于不可收拾。

风筝落在树梢上也不要紧,这时节也要把线放松,乘风势轻轻一扯便会升起,性急的人用力拉,便愈纠缠不清,直到把风筝扯碎为止。在风力弱的时候,风筝自然要下降,线成兜形,便要频频扯抖,尽量放线,然后再及时收回,一松一紧,风筝可以维持于不坠。”

很可惜,自小到大我都没有成功放飞风筝的,只缘于南方的天空没有北方的空旷,更限于农村的树梢挡住了飞翔的翅膀……我总把这些当成理由去控告“地域”的不公。但实际上,这真是不应该算得上成为理由的,毕竟一样有很多南方牛娃把风筝放得非常熟练。小时候,我没见过真正意义上的风筝,更是无缘于梁实秋所讲的铺主于氏制作的“风筝于”,我所接触的风筝是邻家兄长用细线绑好竹枝然后黏上纸糊而成的“风筝”。

那时,家门口的晒谷场地不是足够宽敞,场地前面还有一口水塘,水塘下面就是梯田,还有那高大的枣树和梨树扬着枝头向我们“示威”。即便是秋风再大,也不能把风筝放的很高,高了便会被树枝“纠缠不清”,甚至是仰头拉线一个踉跄步跌入水塘。于是,只能是拖着风筝向前跑,那风筝比自个高上半个头颅,就这样嬉戏着当初的幸福,却不懂半点遗憾的酸味。

长大后,就再也没有主动地去接触过风筝了,这既有害怕酿成笑话的回避与抚慰,也有无顾于消遣的浪漫或童趣。

至今,我依然不会“放风筝”。所以,一直不懂得梁实秋《放风筝》中所说的那种张弛有度、收放自如的把捏技术。牵扯到现实中,很多事情总弄不明白什么时候该松、什么时候该放、什么时候又该牵扯。

有些时候,总害怕风筝遇上了狂风拉断了细线,有时候,又总疑心细线缠上了树干扯断了风筝,就是在这种矛盾的斗争中,一直在尝试着倦翅起飞的滋味。为工作,为生活,真希望舒舒服服的迎上那场秋风、结结实实的抓牢那个细线、清清楚楚的看住那个风筝。

放风筝的人读后感

记得当初是在人人网上看到一个推荐好书的相册上看到的,每本书都会有相应的介绍和书中一句经典名言,整个相册我最后只注意到了这本追风筝的人。前几天把它看完了 这本书对于人物的刻画太真实了。因为我觉得书中的阿米尔和我是如此相像 性格上 心里是善良的但是却也很软弱容易动摇。和我父亲一样阿米尔的父亲也是一位望子...

放风筝的人读后感

篇1 放风筝的人读后感故事的起源在阿富汗的喀布尔。主人公阿米尔是个富家少爷,他的父亲不仅仅富甲一方,而且乐善好施 正直刚烈。阿米尔的性格里却缺少父亲的豪迈勇敢,只喜埋头读书,被人欺负也不还手。与他截然不一样的是仆人阿里的儿子哈桑,这个兔唇的男孩有着令人吃惊的户外天赋,每当阿米尔遭人欺负,总是哈桑为他...

有关放风筝的作文放风筝

呼!呼!迎面吹来了一阵阵柔和的春风,它吹走了冬日的繁重,吹出了春日的轻盈,吹出了小草的嫩芽,也吹出了我们手中的风筝。瞧!校园中飞起了风筝,飞起欢乐,飞起了童心。哇,原来是我们六 7 在举行放风筝大赛呢!啊,好大的一只章鱼,啊!不,是好高的一只章鱼,那么是谁放的呢?是卢老师的。老师就是老师,果然不同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