管建刚语出惊人:“他人的施舍不能解决真正的温饱”,否则,学生就成了“衣来伸手、饭来张口的孩子”,“学生应该自己去找饭吃。”他还十分有见地地说:
“教材救不了作文教学的命。”谁是作文教学的“救世主”?是学生自己。
只有学生才能自己去擦亮作文这颗星星。在此,学生是作文教学的主人。学生的生活是写作的金矿。
每个学生的内心都有一座写作金矿。所以,学生的作文是自己开发内在的金矿,是开发生活的金矿。
管建刚提出,日记是“写作金矿”的最好载体。孩子们体会到了写日记的快乐,语言表达也有所提高。管老师在文章里写到:
几乎每一个作家都说,日记对他的写作产生重要的影响。这个影响,不只是让他“拳不离手、曲不离口”地练,更在于他由此知道了写作是心灵的、温暖的、自我的,是带着生活的温度、心灵的温度的。”
我为自己坚持让孩子们写日记的做法感到欣慰,却又为自己的半途而废感到懊悔。因为就在孩子们写日记的习惯刚刚养成的阶段,写作文替代了日记,原先坚持一日一记的写日记习惯被打破。三年一期开始写作文,一周一篇,一个单元一个写作主题。
我在想三年级的孩子刚刚接触写作,就需要结合单元教材写课余生活、写最熟悉的一个人、写中国传统文化、写秋天、写风景等八篇完全不同类别的作文。老师该如何教?学生该如何写。
偏偏各学校还应上级要求要求学生在一个学期内完成八篇大作文六篇小作文的学习任务。为完成“任务”,教师一个字——“苦”,学生一个字——“苦”!一篇还没学会,修改还需要时间,就马上要准备写下一篇,因为没有过多的时间修改作文,不能全心全意地写好一个类别的作文,学生的写作能力如何能够提高?
为此,我更赞同管建刚的第五条主张“多改重于多写”。管老师在文章里说,一个月写好一篇文章,比一个月粗制滥造、胡乱应付写四篇,成效要好得多。道理很简单,一个运动员一天训练四次,每次训练都吊儿郎当,应付性的,每次的训练都在原有水平无聊地重复,那肯定步入一天训练一次,这一次的训练全力以赴,运动量达到了他的极限,进入他的潜能区域,训练得他腰酸腿疼,热汗直流,达到训练效果。
在作文教学上,也要反对只讲“多写”,不讲实效。与其写得多草率应付,不如少作几篇,细抓实抓,让学生作一篇有一篇的收获。学生写了一篇又一篇的作文,却都是在低水平重复,写得再多,也白搭。
要让学生的每一次写作,都达到写作的极限区域,进入写作的潜能区域。“改”几乎是进入的唯一途径。曾经我也想过一个学期就让学生写一个类别的作文,如三年一期写人,就写两篇,一篇写自己,一篇写身边熟悉的人。
可我却不敢尝试。为此我更佩服管建刚一个月只写一篇作文,坚持自己思想的大胆。他的作文教学有着自己的新主张,看到他分享学生的一篇篇好文章,如数家珍,做他的学生该是多么幸福!
管建刚还认为作文教学同样应该贯穿“先学后教”、“以学定教”、“顺学而教”的原则。这本书中,他的许多作文教学方法和经验、观点和理论都值得我们一线的语文教学工作者学习、运用。正如他说的那样,作文应从应试的桎梏中解脱出来,成为自由的、活泼的、美好的,像小溪一样清澈欢快的事物。
我愿追随管老师的步伐,走上幸福的作文教学之路,让作文融入孩子们的生命世界里,让生命成长,让心灵飞扬,让作文成为孩子们乐于徜徉的精神家园。
写读后感的作文读后感
今天我读了 少年英雄刘胡兰 的故事。书中的主要内容是刘胡兰小小年纪,不怕敌人,宁死不屈,从容地躺在敌人的铡刀下,英勇就义的故事。而她当时年仅15岁。读了这本书,让我想到,我们今天的幸福生活真是来之不易啊!我们的生活是多么的幸福啊!我们都是独生子女,在家饭来张口,衣来伸手。在学校,有老师的教育,有优美...
写读后感的作文
读后感,希望对您有帮助!写读后感的作文500 一 卢沟桥烽火 读后感。今天,我学了一篇课文,叫做 卢沟桥烽火 这篇课文讲述了共产党和日寇争夺卢沟桥的事儿,当读到 英勇的中国守军举起明晃晃的大刀,冒着敌人的炮火,在杀声中冲出了县城。大刀向鬼子们的头上砍去,顷刻间刀光闪闪,鲜血四溅。在硝烟和火光中,日寇...
写活着的读后感
活着读后感 1 人的幸福要等到最后,在他生前和葬礼前,无人有权说他幸福 出自余华的短篇 活着 的自序。我很喜爱这本书,正因每当读这本书时,我就会觉得自己所面临的一切困难其实都不算什么,人总是这样,如果他没有体会到真正的痛苦,他会天真的以为他所面临的是天大的困难,因此便忧郁困惑,一筹莫展。读了这本书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