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刺客列传》读后感。
刺客,指古代讲信义的侠士和勇士。其中有两类,一是“士为国事者死”,一是“士为知己者死”。不论是出于哪一种原因,他们都是那种不惜生命达成自己的义的人,这其中表现出侠义的精神仍值得现代人学习。
不过除了这扶弱拯危、不畏**的精神外,一些刺客的原则性也很让我佩服。严仲子在聂政贫困之时去结交拜访他,奉**百镒作为送给他母亲的礼物,但聂政拒绝了他的请求“臣所以降志辱身局市井屠者,徒幸以养老母;老母在,政身未敢以何许人也。”聂政的原则是孝,是亲情。
豫让则“入襄子宫中涂厕”“又漆身为癞,吞炭为哑,行乞于市”,可以说是为了行刺,屈辱尽了自己。有朋友向他建议说可以装成侍奉赵襄子,借机亲近他后杀掉他。但豫让义正言辞地拒绝了,谓“愧天下后世之为人臣怀二心者也”。
豫让的原则是忠诚、专一。
太子迟之,疑其悔改”“荆轲怒,叱太子”,荆轲因为太子的不信任而大发雷霆,这里体现出的是相互信任、相互理解,他们总会坚守着自己的这些原则,一旦有人触犯便会显出刚烈的本性来,绝不屈服妥协。
如果硬要按“士为国事者死”、“士为知己者死”,那曹沫、荆轲、高渐离是前者的代表,专诸、豫让、聂政便属于后者了,但每个故事又有些微妙的不同。
曹沫劫齐桓公没有任何事先的商量,曹沫可以说是一介武夫吧,我认为驱使他行动的,应该是他骨子里的正义感,他觉得齐桓公侵犯他国领地是以强欺弱,应当归还侵地,这也可能是他下坛后“颜色不变,辞令如故”的原因吧,因为他坚信自己做了正确的事。
对于专诸,原文的描写就只有一句专诸分析吴国情况的话,认为刺杀时机了,“是无如我何”表现了他对刺杀结果的自信,公子光应当坐上王位,但我总觉他行动的理由只是侍奉好主子、做好自己的事罢了。
豫让的行为倒确实让我感动,他与智伯的友谊之深厚,使他三番五次地委屈自己去刺杀赵襄子。但同时他也是个非常讲义气的人,最后被抓并没有反抗。假如他最后拼命反抗一下如拿刀去提赵襄子而终被卫士杀死,估计也会被赞美成以命相搏、勇气可嘉吧。
《刺客列传》读后感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刺客列传 读后感。导读 读书笔记 刺客列传 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刺客列传 读后感 在我国古代所有的史料书籍中,史记 的大名可谓人尽皆知,而作者司马迁也因此声名远扬。我们都知道 史记 是一本纪传体通史,里面的内容分为本纪 世家 列传等,记载的都是...
刺客列传荆轲读后感
秦王的长剑砍来,荆轲只觉左腿痛彻心扉。啊 他痛苦的喊声被他硬生生憋了回去,身体失去了平衡,踉跄着倒了下去,瘫坐在柱旁。秦王凶猛地扑来,他向秦王奋力掷出了匕首,当 地一声,匕首打中了一旁的铜柱。眼前,秦王和夏无且挥着长剑砍来的身影仿佛无限放慢,再放慢 他知道时间不多了,可还是歇斯底里地狂笑起来。眼前昏...
史记刺客列传读后感
于中国而言,忠良死节之士定如繁星一般闪亮夺目。就车而去,终已不顾 的荆轲或许内心中惟念家国,早已将自己的生死置之度外 聂政在完成刺杀后为使姐姐不受牵连便将尖刀指向自己,皮面决眼,自屠出肠,遂以死 多次刺杀但最终失败的豫让,被重兵包围之时请求得到大王的衣服,拔剑三跃而击之,遂伏剑自杀。临死之前还喊出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