善于倾听永远是一种做人的美德。只不过在这个世界上,有人习惯听从来自外界的声音,有人则习惯听从自己内心的声音,而后者似乎更少一些。
伊莎多拉·邓肯的一生跌宕起伏,绚烂多姿,这在她坦率、闻名的《邓肯自传》中有真实可感和深入人心的讲述。这位诞生在大海边的女孩自幼不相信圣诞老人,而且蔑视一切陈规,讨厌所有的浮华做作,仅仅听从内心的声音。
邓肯还在小姑娘的时候,母亲送她到名师那里去学芭蕾舞。芭蕾舞在当时是西方舞台的主流,高雅、神圣,不可侵犯,人们也以此为荣。但是邓肯只上了三节课就离开了,而且再也没有回到跳芭蕾舞的人群当中。
她厌恶芭蕾舞的程式化,厌恶那种约束人的舞鞋和束身衣。从这时起,她就朦胧地意识到她理想中的舞蹈应该是这样的:一定要表现人类的精神与灵魂,仅仅需要听从内心的声音——那至高无上的指令。
在她的舞蹈学习班上,哪怕面对的是最年幼无知的学员,她也要告诉他们:“用你们的心灵去听**。现在,你一边听,是不是同时能感觉到有一个自我正在你内心深处觉醒?
——正是靠这个自我的力量,你才抬起你的头,举起你的臂,慢慢地走向光明。”
她的观点惊世骇俗,她跳舞的方式更是惊世骇俗。在排练室中,邓肯常常一动不动地伫立几个小时,双手交叉放在胸前,不停地思索,努力寻找舞蹈动作的最佳喷发点。演出时,她彻底抛弃了传统的舞鞋和舞衣,改穿宽松裙袍或透明纱衣,赤着双足,自由摆动,自由起舞。
她相信“最自由的身体蕴藏最高的智慧”。
为给自己的舞蹈争得一席之地,邓肯携带家**落异国他乡,屡败屡战,百折不挠;拒绝了权贵们用以寻欢作乐的高酬演出邀请,一度身无分文,仅靠一箱番茄和母亲的支撑维持了一个星期的生计。经历无数的坎坷波折,她依然听从内心的声音,依然“跨大步伐,跳前跳后,跳上跳落,仰高头,挥动臂膀,跳出我们先人的开拓精神,我们英雄的刚毅,我们妇女的公道、仁慈和纯洁,和因此表现出来的母亲般的慈爱和温柔”。听从内心的声音,这给了她异乎寻常的生存勇气,使她在绝望的谷底得以重生,终于使她的舞蹈大放异彩,轰动世界,也使她最终成为“现代舞之母”,以她振奋人心、难以超越的舞蹈思想和舞蹈动作,影响了世界舞蹈的发展进程。
读完《邓肯自传》后,经朋友的推荐,我又读到了一位作家听从内心的声音,一步一个脚印写出的书《等待》。此书荣获2023年福克纳**奖,作者哈金,被赞誉为“在疏离的后现代时期,仍然坚持写实派路线的伟大作家之一”
最近在网上无意间看到余华的一篇文章《一个作家的力量》,我方才了解到《等待》独特、艰辛的创作过程。哈金是中国人,2023年出生,当过兵,念过大学,29岁时漂洋过海来到美国,获得博士学位,任教于波士顿大学。生活不成问题,但用英语写作,对于在汉语中成长起来的成年人哈金来说,就成了很大的问题。
美国在很多方面十分规矩,身为英语文学写作教授,哈金不能向他的同事请教,更不能向他的学生切磋,他的夫人也是一位地道的中国人,她的英语表达能力远不如哈金,可以说当时的哈金在用英语写作时“举目无亲”、“众人皆醒,独我懵懂”。怎么办?只能听从内心的声音,只能依靠自我的力量。
我们无法具体地了解哈金在创作《等待》的过程中所付出的艰辛和挣扎,不过可以从他修改全书20多遍的功夫上,足以让我们对他的艰苦摸索深感敬佩。余华说:“(这)并不是为了对人物和故事细节上的把握,而是对英语用词的分寸把握。
”这就是一个人的力量,无论他身在何处,他永远能够倾听到的首先是他内心的声音,首先应该听从的也是这种声音,这才是成功者最有力、最可依赖的根基。
摘自《读者》2023年第10期。
聽從內心的聲音孫君飛。
善於傾聽永遠是一種做人的美德。只不過在這個世界上﹐有人習慣聽從來自外界的聲音﹐有人則習慣聽從自己內心的聲音﹐面後者似乎更少一些。
伊莎多拉·鄧肯的一生跌宕起伏﹐絢爛多姿﹐這在她以坦率聞名的《鄧肯自傳》中有真實可感和深入人心的講述。這位誕生在大海邊的女孩自幼不相信聖誕老人﹐而且蔑視一切陳規﹐討厭所有的浮華做作﹐僅僅聽從內心的聲音。
鄧肯還是小姑娘的時候﹐母親送她到名師那裡去學芭蕾舞。芭蕾舞在當時是西方舞台的主流﹐高雅﹑神聖﹐人們也以跳芭蕾為榮。但是鄧肯只上了三節課就離開了﹐而且再也沒有回到跳芭蕾舞的人群當中。
她厭惡芭蕾舞的程式化﹐厭惡那種約束人的舞鞋和束身衣。從這時起﹐她就朦朧地意識到她理想中的舞蹈應該是這樣的﹕一定要表現人類的精神與靈魂﹐僅僅需要聽從內心的聲音--那至高無上的指令。
在她的舞蹈學習班上﹐哪怕面對的是最年幼無知的學員﹐她也要告訴他們﹕“用你們的心靈去聽音樂。現在﹐你一邊聽﹐是不是同時能感覺到有一個自我正在你內心深處覺醒﹖正是靠這個自我的力量﹐你才抬起你的頭﹐舉起你的臂﹐慢慢地走向光明。”
她的觀點驚世駭俗﹐她跳舞的方式更是驚世駭俗。在排練室中﹐鄧肯常常一動不動地佇立幾個小時﹐雙手交叉放在胸前﹐不停地思索﹐努力尋找舞蹈動作的最佳爆發點。演出時﹐她徹底拋棄了傳統的舞鞋和舞衣﹐改穿寬松裙袍或透明紗衣﹐赤著雙足﹐自由擺動﹐自由起舞。
她相信﹐“最自由的身體蘊藏最高的智慧”。
為給自己的舞蹈爭得一席之地﹐鄧肯攜家**落異國他鄉﹐屢敗屢戰﹐百折不撓。她拒絕了權貴們用以尋歡作樂的高酬演出邀請﹐一度身無分文﹐僅靠一箱西紅柿和母親的支持維持了一個星期的生計。經歷無數的坎坷波折﹐她依然聽從內心的聲音﹐依然“跨大步伐﹐跳前跳後﹐跳起跳落﹐昂起頭﹐揮動臂膀﹐跳出我們先人的開拓精神﹐我們英雄的剛毅﹐我們婦女的公道﹑仁慈﹑純潔﹐和因此表現出來的母親般的慈愛和溫柔”。
聽從內心的聲音送給了她異乎尋常的生存勇氣﹐使她在絕望的谷底得以重生﹐終於使她的舞蹈大放異彩﹐轟動世界﹐也使她最終成為“現代舞之母”﹐以她振奮人心﹑難以超越的舞蹈思想和舞蹈動作﹐影響了世界舞蹈的發展進程。
讀完《鄧肯自傳》後﹐經朋友推薦﹐我又讀到了一位作家聽從內心的聲音﹐一步一個腳印寫出的書《等待》。此書榮獲“二零零零年福克納小說獎”﹐作者哈金﹐被贊譽為“在疏離的後現代時期﹐仍然堅持寫實派路線的偉大作家之一”。
最近在網上無意間看到余華的一篇文章《一個作家的力量》﹐我方才了解到《等待》獨特﹑艱辛的。
創作過程。哈金是中國人﹐一九五六年出生﹐當過兵﹐念過大學﹐二十九歲時漂洋過海來到美國﹐獲得博士學位﹐任教於波士頓大學。生活不成問題﹐但用英語寫作﹐對於在漢語環境中成長起來的成年人哈金來說﹐就成了很大的問題。
美國在很多方面十分規矩﹐身為英語文學寫作教授﹐哈金不能向他的同事請教﹐更不能與他的學生切磋﹐他的夫人也是一位地道的中國人﹐她的英語表達能力遠不如哈金﹐可以說當時的哈金在用英語寫作時“舉目無親”﹑“眾人皆醒﹐獨我懵懂”。怎麼辦﹖只能聽從內心的聲音﹐只能依靠自我的力量。我們無法具體地了解哈金在創作《等待》的過程中所付出的艱辛和掙扎﹐不過從他修改全書二十多遍的功夫上﹐足以讓我們對他的艱苦摸索深感敬佩。
余華說﹕“(這)并不是為了對人物和故事細節上的把握﹐而是對英語用詞的分寸把握。”
這就是一個人的力量﹐無論他身在何處﹐他首先能夠傾聽到的永遠是他內心的聲音﹐首先應該聽從的也是這種聲音﹐這才是成功者最有力﹑最可依賴的根基。_
回到大眾論壇。
读后感。一个人的声音有两种:外在的声音和内心的声音。
外在的声音略过不说,单说内心的声音。人的内心有一种类似陀螺仪的东西,本能地指引和校正人的行为方向。迁徙的动物都有这种本事,长途飞行的鸟类表现得更加明显和优秀。
动物的这种方向仪使得它们的迁徙从不会偏离正确的路线。我这里说的人内心的陀螺仪是就人性的本质指向而言的。人性的内核首先是自我认同、自爱、自我关心。
这是很正常的天经地义的事。在这种前提下,即便是没有受过任何教育,人的本性也会自然由己及人,由人及物,如投石入水,波纹外展推演。据《参考消息》,英国科学家试验发现,一两岁的幼儿也有恻隐之心和帮助他人的表现。
其实动物都有帮助同类的本能。这也说明人性是利己和利他并存的。有意思的是,人的天性即便是在利己的时候也是尽量不伤及他人的利益。
从这种视角出发,一个人仅仅听从内心本能的声音,就不会做出伤天害。
理的事。很好解释的是,最凶猛的食肉动物也只是顺其自然地按照食物链的法则行事,并没有任何违反自然规律的行为。
人比动物高级得多,也复杂得多。后天环境的影响、学习、熏陶,使人心开始从赤子之心向复杂之心变化。原先单纯、清澈、透明的心水渐渐变得丰富、深厚,同时也开始浑浊,泥沙杂草并存。
这个时候先天的声音越来越被后天的外来的各种声音压住,变得日渐微弱细小。这也是自然规律,就像一张白纸被各种颜色一层一层涂抹,一次一次叠压,到头来,白纸早已变得面目全非了。
闭眼想一想,我们在任何一个场合,都常常受到各种意见和观念的干扰、冲击:电视、报纸、杂志、广播、互联网、文件、广告、领导讲话、朋友熟人家人话语、街头巷尾的无稽之谈。这个时候要想听听自己内心的声音是多么难啊。
实质上,内心的声音是维护人真正的整体的自身利益,因为它来自本能,不可能伤害自身。这种本质利益是正常的,也是长远的,是合乎人性的,也是会被他人所认可所接受的。人做的傻事和各种不道德的事、不合人情的事、惹人反感讨厌的事,恰巧是没有听从内心声音的结果。
人的欲望初开始应该像普通动物一样,简单的温饱玩耍而已。正是后天的人之间的生活差别、地位差别等各种不一样的对比刺激膨胀了原本简单的欲望。人和动物都是生活在比较中,只不过人的差别远远大于动物之间的差别。
这一切构成强大的**噪音干扰着内心的单纯声音,使人偏向屈从这种**,开始违心地做事,以便达到**招手的位置。人在偏离内心方向初始,并不踏实,更不舒服,委屈扭曲压抑自己的心灵怎么可能舒服呢?所幸,远处的**媚人般微笑,咬牙耸肩曲背弯腰,忍辱负重,为了目标,只有牺牲过程,忽略过程。
等到终于达到目标,人会发现目标和过程的屈辱付出相比太不值得了。意味深长的是,只有物质目标才会出现这种情况。而精神目标的追寻,再艰难困苦,人却从不违心和扭曲。
人生其实是一个过程,过程要比任何一个短暂的目标重要得多。过程不愉快、不舒心、不坦然、不正当,那个所谓的目标再诱人、再让许多人艳羡,又有多大意思呢?而且只要是过程不坦然不正当,即便是达到那个目标也一定不敢堂堂正正地扬眉吐气。
内心的声音应该是简单的声音,是让一个人顺着人性的自然生长要求发展的。因此,这时的人心是舒展的,平静的,从容的,自在的。以此推理,凡是内心没有达到这种最本始、最应该的状态,就说明我们没有听从内心的声音,是外在干扰所致的自寻烦恼,是各种**牵着鼻子走的结果。
奇怪的是,人的许多算计是以理性的面目出现的。这种理性本应是让人健康幸福地生活,其结果呢,金钱、地位、名望的目标都达到了,可就是没有幸福感。你说问题出在**?
听从内心的声音只是一种感性的行为,却被后天的所谓理性所压住。所以,在社会染缸中浸润长久的人,更难做到。就这一点来说,人不如动物,**不如孩子。这也是一种理性的尴尬吧。
人类的声音读后感
倘若上帝让世间有了光,或是盘古开辟天地,没有思想与躯体的进化,也就没有文明的出现。尽管人类文明拥有血腥野蛮的一面,但正因如此才能衬托出其奇迹般的另一面。第一个以辱骂性语言代替拳头的人是文明的创造者 弗洛伊德如是说。文明不是一种自恃无畏的资本,而是象征着一个种群的进步。这种进步无可避免会沾有陈腐的气息...
花开的声音读后感
当认真看完一本名著后,相信大家都积累了属于自己的读书感悟,需要回过头来写一写读后感了。那么你会写读后感吗?花开的声音读后感1 星期五下午,我们老师给我们发了一本书叫 花开的声音 封面漂亮极了!正中间是一朵红红的爱心花,下面有两个小朋友光着脚丫子,其中一个小朋友手提水壶正在给爱心花浇水,另一个小朋友看...
读后感花开的声音读后感
花开的声音读后感。花开的声音读后感 一 花开的声音 这本书我早有耳闻。但耳听为虚,眼看为实。花开的声音 究竟是本怎样的书呢?我简单地翻了一下书,这才发现其中的奥秘 花开的声音 其实是一本作文书,然而,此书中所有作文均由我校学生写作而成。此书也是由学校老师修改而成。全书收录的作文类型范围很广,大到穿越...