活化课堂扎实上好第一课时

发布 2023-09-12 16:35:54 阅读 2271

作者:单兰章。

**:《科教导刊》2023年第11期。

摘要语文教学中常将一篇课文的教学分成二到三课时,人们习惯将学生初读文本的教学称为第一课时。本文就如何上好第一课时作了一定的**。

关键词第一课时指导兴趣。

中图分类号:g623.2文献标识码:a

一般在语文教学过程中一篇课文的教学都要分成二到三课时,人们习惯将学生接触新的课文,初读文本的教学称为第一课时。传统的第一课时通常分为以下几个步骤:导入——初读课文——学习生字,理解词语——了解课文大意——划分段落等。

这样的教学方法,只注重形式,而不看重实效,谈何有效?学生对这些乏味的方式了如指掌,毫无兴趣可言。对于老师本人而言,将理解课文内容、体会文章思想感情的重任全部压制在第。

二、第三课时实在有点困难,尤其到了高年级的课文篇幅长且深奥难懂更是无法承受,不但增加了老师教学的难度,也增加了学生的负担。

第一课时到底应该怎样上?针对语文课堂教学改革,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提出了“倡简、务本、求实、有度”的八字方针,与朱作仁教授提出课堂教学要三实:真实、朴实、扎实的观念都给我们以启迪,扎实、有效读通读顺课文并进行有效地识字,应当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追求。

学生在预习或与同学、老师的交流中扫清阅读障碍,初步了解课文大概内容,整体感知课文要向我们表述的文意、情愫。从这个层面来看,第一课时教学主要应是解决初读和识字正音的问题,解决怎样引导学生一步步读出兴趣,读出疑问、领略文本大意。

1注重预习,加强指导。

课前预习虽然是在课前,但却是整个教学中不可忽略的环节。预习的过程是学生自觉运用自身所学知识和能力进行自读自悟的过程,对一篇新课文预先用查字典等方法解决生字词,然后进行梳理,主动了解课文内容的同时求疑和思考。课前预习的深入与否,效果好坏,直接影响着学习的效率。

因此在第一课时的教学中,要特别重视这一环节,并真正落到实处。对于自学能力较弱的大部分小学生来说,要提高课堂的效率,抓好预习这一环节是尤其重要。老师针对学生的实际情况可以用布置预习作业等形式引导学生切实有效的进行预习,可以是指定需要查字典的词语,或是请同学们每人准备好一个自认为最有价值的问题。

这样,学生在课前就读通了课文,并带着问题来学习课文,课堂教学自然就有了实效。

2紧扣题眼,引发兴趣。

许多文章的标题就像人的眼睛一样准确鲜明地表达着文章的主题。而有的文章的标题则可以成为学生学习课文引路人。文章题目就是学生展开阅读学习的突破口,引导学生阅读,首先要学会读题目,这样既有利于学生理解文本,更能激发起学生学习的兴趣。

例如《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课题可以怎么读?学生跃跃欲试,学生在多角度地品读课题时,脑海中陆续产生疑问:为什么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最终有没有放掉这条鱼?带着这些问题去读,学生兴趣浓厚,而在自我探索的过程中逐步领略到了课题所蕴含的文章主题。第一课时如能引导学生把握好课题,其作用不言而喻。

3整体感知,理清脉络。

课文是一个完整的艺术品,语文教学应强调从整体入手。第一课时要让学生整体感知课文,对文本有完整的认识。在读正确、读流利后,教师应引导学生交流,谈谈各自初步了解的课文内容,感受到的文本所表达的情感会,对文本形成粗略的整体印象,达到即使放下课本还很清楚的地步。

如《郑成功》一课,课文重点是品读课文,了解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的历史功绩,激发学生的爱国热情和民族自豪感。在进行第一课时的教学时老师可以让学生在初读课文后,通过生与生、生与师的交流较好地整体感知文本,然后再读课文,体会文字所表达的情感。学生不需要过多的讲解,在读中不断体会,课文的情感线索慢慢显现出来:

愤怒——激动——痛快——开心。这对为下一课时的教学做好很好的铺垫工作。

4抓住重点,设置悬念。

教师在第一课时结课时,用简要的语言阐述、概括文本主要内容后,围绕重点,抛下疑问,留下悬念,很好地激发了学生**的兴趣,细读的欲望,为第。

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如《金子》一课,在学生读通课文,了解课文大意后,可以提出这样的疑问:“彼得·弗雷特到底有没有找到金子?”学生议论纷纷。

教师下课前抛下的这一个疑问引起了同学们对“金子”的关注,引起学生细读的欲望,激发起学生的求知欲。还是《你必须把这条鱼放掉》一课,初读后学生知道汤姆钓到大鲈鱼后非常高兴,课结束时抛下话题“汤姆好不容易钓到这么一条大鲈鱼,爸爸为什么要求汤姆必须把这条鱼放掉?” 以此来为第。

二、第三课时的学习打下基础。

语文学科的基本特点是工具性和人文性的统一,其丰富的人文内涵对学生的精神领域的影响是深广的,我们语文教学的根本目的就是要培育学生热爱我们的语言文字。老师应根据课文的题材与长短来合理安排第一课时的教学,还应根据学生的年龄特点和教师本人的特点灵活驾驭课堂教学,不再重复以往单一的第一课时教学。

参考文献。1] 孙绍振。直谏中学语文教学。南方**出版社,2005.1.

2] 王世群。中学语文教学艺术研究与实践。重庆出版社,2006.11.

扎实上好第一课时教学

把第一课时上出彩。赵州桥 教后反思。在习惯的思维中,第一课时没有什么意思,无非是学字词 读课文 理文脉,不像第二课时,可以重组文本,品味文本,容易出彩。语文教师在讲公开课的时候,也习惯性选择第二课时。但实践证明第一课时是引导学生走进文本,接受熏陶的第一步,是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整体感知课文的关键点,...

扎实有效上好第一课时

作者 张荣。外语学法教法研究 2014年第12期。摘要 苏教版教材主编张庆老师提出了语文课堂教学改革的 倡简 务本 求实 有度 的八字方针 朱作仁教授提出课堂教学 三实 真实 朴实 扎实。这些观念给我们以启迪,扎实 有效 读通 读顺课文并进行有效地识字,应当是第一课时的教学追求。中图分类号 g620...

扎实上好课文的第一课时

一 主题背景。有效教学是当前课改的关键,落实教学的有效性便抓住了课堂教学的这个关键。真正落实课堂的有效性是教师们不断探索的课题。以往一遇公开课,大部分教师会选择第二课时,这一课时容易让教师因课文内容的深入阐述而有精彩的展示。而第一课时似乎只能做些识字 写字 朗读 概括 初读感知,这其实是课文第一课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