建国60周年征文 乡村之路

发布 2023-09-02 20:46:33 阅读 1162

建国60周年征文:乡村之路。

几个渐已消失的名词:

1、路河:山丘间蜿蜒穿过的牛车道,像无水的河谷,仅可容一辆牛车,年深月久,车辙辗轧成两道深沟。

2、高脚牛车:雷州半岛昔日的牛车,木板车轮,轮径有四尺余,轮边钉一圈厚铁片,适宜在路河等崎岖的泥土道穿越。3、网屐:

三寸高的木屐,麻网面,阴雨天穿。4、劈钩:长柄钩刀,钩藤砍棘开路及防身用。

雷州半岛南部的徐闻,丘陵起伏,土质多为红壤土,晴时红尘随风飞扬,沾面染衣;雨天一地泥浆黏稠,举步艰难。我儿时在乡村生活多年,备尝雨季泥泞中来去的滋味。阴雨天出门,鞋和脚都会裹一层厚泥巴,一桶水都洗不掉。

若是途中遇雨,鞋子穿不了车子推不动,只能干焦急。在这片土地上生活的人,谁没有体验过雨天泥淖陷足的愁困?

六十年前,徐闻境内还是雨林覆盖,藤蔓攀绕,荆棘灌木丛生,道路交通极其困难。最宽的路是牛车道。牛车道也是顺地势而走,弯曲如蛇行,经过路河时,两则坎壁棘竹灌木浓密蔽日,阴森可怖,老虎经常会在这种地方伺袭。

年深月久,车道两侧的轮辙都轧成了深沟,因此就有了古代战车似的高脚牛车。乡间小道几天不走则见野芒掩覆,山藤拦路,随时还可能碰上蟒蛇恶兽,因此出门时随身带一把劈钩,兼开路和防身之用。无论晴雨,出门劳作早已习惯了赤足,网屐只在夜间串门时穿。

道路交通是徐闻历史上一大难题。东乡俚谣有唱:“迈陈西乡路来远,猪脚生虫饼变馊。”去村(走亲戚),是当地人的习俗,东乡到西乡,路程最远不过。

八、九十公里,却一直被视为畏途,仿佛异域。两地很少结婚姻,即使有亲戚,常年也绝少往来。只因其间榛莾横贯,路途太“遥远”。

由于偏远闭塞,主要生产是在山坑洼田种植水稻,此外还在小块开荒地上种植旱稻、番薯、花生等作物。大片土地仍是任由荆莽自然丛生密布。

外乡人对徐闻曾有这样的评述:“徐闻有‘三宝’,土匪老虎红泥垢。”红泥垢仅是一种无奈。

匪患、虎灾却是徐闻人不堪回首的往事。由于山深林密,二十世纪初,雷州地区的散兵游勇、流氓无赖纷纷来徐闻哨聚为寇,多达数千之众,打家劫舍,烧杀掳掠,奸淫妇女。十八年匪患乡民死者无数,白骨曝于野,以至十室九空,万户萧蔬,田园荒芜,景象悽惨。

匪患平息不久,众多华南虎又闯进这片山林。据说曾经有过几十只之多。老虎四处噬畜伤人,甚至大白天公然闯到闹市区,旁若无人。

人们每天提心吊胆,日未落山就家家紧闭门户。我在几条村子都听过老虎伤人的事。而这样的情形,似乎在别的地方还从未有过。

我生于上世纪六十年代初,仍然见到最后的路河、高脚牛车、劈钩和网屐。到七十年代,这些渐已成为历史,乡村的道路虽然仍是土道,但已变得宽坦,可通汽车了;造牛车的木匠早就改行;土地几乎全部被开垦,种上热带经济作物和农作物;家家都备有雨衣水靴,披蓑衣自然显得寒酸,穿网屐也会被人目为怪异。八十年代起牛车已经不多,手扶拖拉机逐步进入农户,农村经济发展迅速,种养专业户不断涌现。

小楼房在农村已不是新鲜事,而过去被称作财主的有钱人住的也不过是瓦房。九十年代,在**的引导和扶持下,徐闻的农村经济走上产业化道路,菠萝、香蕉、甘蔗、芒果、木瓜、蔬菜等等,都成了大宗经济产业,甚至是区域经济产业。一年四季都有大量的新鲜果菜往北运载。

城乡道路建设进一步延伸。道路在这里,已经成为真实的经济动脉。社会主义建设六十年,家乡变化巨大。

回首往事,恍若沧桑,仿佛换了个人间。

如今每次到乡下去,我都视为一种享受。广阔的田园,遍地的瓜果,一条条水泥道路通向各个村庄。在乡村水泥路歇上一会儿,享受那份幽静。

阳光灿烂,风儿轻清,乡野的空气里,有泥土的气息,草木的气息,瓜果的气息。绿树掩映的村庄,可看到一座座小楼房。这就是新农村。

那情形,恍似十几年前城市周边建起的园林别墅。

几天前我回了一趟老家,顺道探望老同学。大雨刚过,四野绿意盈盈。我绕开公路,在一条条村道中穿行。

绵延起伏的丘陵全种满了经济作物,向远方展开一幅幅画景,令人心动——这里是齐整如格的菠萝地,一眼望不到边;那片又是绿叶婆娑的香蕉园,深密如林。不时见到停靠园边装货的大卡车。村道上行驶的除了农用车,大货车,还有小轿车不时从身旁驰过。

从同学家出来,再穿过十几里绿树成荫的水泥路,就是我少年时期生活过的地方。忽然想到一句“回故乡之路”,好像是老早看过的一部电影,故事已记不起,但不知为何,片名却深藏脑海。“故乡的路,带我回家吧。

”一个熟悉的旋律此时也漫上心头,是我喜爱的美国乡村歌谣——《故乡之路》。也许故乡之路满含诗意,让人感慨怀念。但往深处再想,故乡之路是一个人情感的根,深扎心底,是人生之途长长的纽带,交织着他的梦想与追求、跋涉与失落、飞越与归心。

过去不少人做梦都想着离开徐闻,远离这片纠缠不清的红泥垢。而近些年的某种变化很多人都感觉到了:在外地工作生活的徐闻人,回来过年过节的一年比一年多,好像已不怎么讨厌这片红泥垢了。

这除了交通方便,个人经济状况好外,更主要的原因,是农村生活条件已大为改善,回乡下呆得住,不寂寞了。

如今的家乡,道路通畅,瓜果遍地,谁不想回家看看?踏上回故乡之路,怎能没有几分感动呢?故乡的路,带我回家吧!

建国60周年散文征文乡村的路

乡村的路。肖建新。一。乡村的路很长。一个村庄诞生的时候,乡村的路便开始长了起来。它像一条结满疙瘩的草绳,粗朴,皱褶,有一些小型肿块,摆在村庄的中间和它的周围。它是村庄的脉络,有自己的的穴位和脉线。总是在近处交叉,徘徊,又在不远处分手,剥离。它可能抵达一条大路,也可能触摸一条人们很少去的田埂。那取决于...

庆建国60周年征文

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有棱有角的往事将被岁月的年轮年的粉碎悟性。但在你记忆的深处,永远忘不了1949年10月1日的下午,那激动人心 万众瞩目的时刻,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在雄伟的 城楼庄严的向世。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不少有棱有角的往事将被岁月的年轮年的粉碎悟性。但在你记忆的深处,永远忘不了1949年1...

庆建国60周年征文

光辉的六十年。在漫长的历史长河中,许多有棱有角的往事将被岁月的年轮年的粉碎悟性。但在你记忆的深处,永远忘不了1949年10月1日的下午,那激动人心 万众瞩目的时刻,一个铿锵有力的声音在雄伟的天安门城楼庄严的向世人宣告 中华人民共和国成立了。这一洪亮的雷声划破长空,冲向蓝天,飞向大江南北。亿万中国儿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