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发布 2023-08-27 05:38:04 阅读 4704

实话说在看此书前对王小波未有太多了解,只知道有这么个人,写了几本书。这样说太不好了,毕竟我现在这么喜欢和崇拜他。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一):沉默的大多数。

实话说在看此书前对王小波未有太多了解,只知道有这么个人,写了几本书。这样说太不好了,毕竟我现在这么喜欢和崇拜他。言归正传,初看此书我感到非常的吃力,书中提到了大量的人物、典故、以及名词,说来惭愧,我大概都不知云里雾里,被王小波提出来最多的人非罗素莫属了,诸多篇幅中可见罗素的只言片语,王小波说他记性不好,我在这里持怀疑态度,你要是让我想想罗素说过些什么,恐怕我只能翻翻白眼了。

对于像我这种对没有常识的人来说,能够看到王小波的作品真是再好不过了。一开始我看不太懂,勉强插科打诨糊弄过几篇,然而发现并没有太大的收获,于是我把文中所有不熟悉不了解不知道的常识点通通问了度娘,不得不说收获良多。比如说知青。

*****。

戊戌政变,纳粹德国,等等。我不知道我写的这些会不会有人看,倘若有幸有人看的话是不是会说,这些都是常识好吗,地球人都知道。很惭愧,我不知道,准确地说,是我不了解。

当然我不是说王小波写的是一本关于历史关于常识的书,以上所列在文中只是蜻蜓点水。我只是想说,假如你不是博览群书学富五车,假如还想知道的更多,《沉默的大多数》会是许多常识中的支点,而求知便是杠杆,仅此而已。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二):我佩服的聪明人。

以前不了解王小波,唯一的印象就是语文课本里那篇《一只特立独行的猪》。关于这篇文章,老师说:“王小波这是在借猪喻人,喻别人,喻自己,他绝望,他在反抗,在批判。

对此,我当时的看法是:“不就是下个乡、插个队,至于这样吗?”我只是想简简单单地看个故事,好在王小波的文字很通俗,有些小幽默(我当时才不管它是不是黑色幽默),最重要的是,他不会把自己的想法强加给我——他才不管别人信不信。

所以,故事看得挺舒服。王小波给我的第一印象还不错。

看《沉默的大多数》,王小波用不少篇幅在谈文革、骂文革——我虽然不喜欢文革,但也没兴趣看别人没完没了地批判文革。而王小波不一样,他好像借着文革骂了整个学术界——上下两千年的学术界,而且都很有道理,更重要是有趣。

在书里看来,王小波是这样一个愤青:只念过一年初中,却自学考上了人民大学;本科学了理科,却赴美留学修社会学;大学毕业开始写作**,但对物理化学甚至计算机的热情并未减少。这才发现,王小波竟然是我最佩服的那一种聪明人。

王小波善用比喻类比,而且很多是那种极其粗俗的类比,这正合我的口味——我认为越是粗俗越是容易理解。幽默,有俗有雅,也有典故,但绝对是黑色幽默。很多文章给我这样一种感觉:

我想骂人,但我是文明人,不能直接骂。于是,我先讲一个故事,故事很真实,但故事里的人好像有毛病;我再引一些典故,摆点事实,都很有道理;然后说着说着,突然发现,故事里讲的不就是我刚才要骂的那个谁!最后,几句精辟的说理,干脆的结尾。

至于王小波都骂了谁,骂了什么,就不说了。

有些文章看不懂,也有些文章有点枯燥。

说王小波是愤青,我承认;但我要坚持:王小波说的每句话都是有理有据的,王小波是学理科的——是讲理的人!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读书笔记,希望对您有帮助!沉默的大多数 读后感。导读 读书笔记 沉默的大多数 读后感,仅供参考,如果觉得很不错,欢迎点评和分享。沉默的大多数 读后感 沉默的大多数 是一篇杂文随笔集,作者王小波。书中内容涉及甚为广泛 从思想文化方面到社会道德伦理,乃至对 艺术的看法,都有作者的独到的见解和剖析。给人一...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李银河独家授权,并亲自校订全稿。自从我辈 以来,所见到的一切全是颠倒着的。在一个喧嚣的话语圈下面,始终有个沉默的大多数。本书收录了王小波的杂文代表作,他以卓越的文采,众醉独醒的姿态对社会道德伦理 国学与新儒家 个体尊严以及 艺术等方面进行了酣畅淋漓的剖析,表达了有理有趣的观点。时隔二十年,依然如同清...

沉默的大多数读后感

王小波的的这篇 沉默的大多数 很是耐读,这或许与作者的人生经历和对生活的敏锐洞察力相当大的关系。与王小波文中所讲的一样,我也属于 沉默的大多数 的那类人。这是少年时代养成的习惯,是一种难改的积习。小时候我也贫嘴聊舌,但到了一定的岁数之后就开始沉默寡言。当然,这不意味着我不会说话 在私下里我说的话比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