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发布 2023-08-26 07:53:56 阅读 1431

篇一: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古往“交友之道” 今来“绿色交往’

《论语》是儒家的经典著作。打开《论语》,穿越几千年的时空隧道,看到了一位充满智慧的古人正向我们走来——孔子,一个春秋末期的伟大思想家、教育家和政治家,一个影响中国两千年教育文化、社会礼仪、文明道德的伟人,一个儒家思想的创始人,集华夏上古文化之大成,在世时被誉为“天纵之圣”、“天之木铎”,被后世尊为孔圣人、至圣、至圣先师、万世师表,列“世界十大文化名人”之首,尽管他的思想言论尚不全部与当今所处的时代完全吻合,但可成为一面镜子,供后人们照出自己的面貌。

《论语·交友之道》:“同门曰朋,同志曰友。”在现代社会中,交往,特别是“绿色交往”是一种符合时代发展要求、体现道德行为规范的新型人际交往关系。

在美学意义上,绿色意味着蓬勃的生机、旺盛的活力与绵延的生命,意味着理解、宽容、善意、友爱、和平与美好。“绿色交往”就是摒弃了庸俗化、功利化的交往观,杜绝了铺张浪费、腐化堕落的利益关系,富有生机与活力、可持续的人际交往,是一种相互理解、相互尊重、和谐友爱、互相促进、整体动态和谐的人际关系。作为机关公务人员只有学会“绿色交往”,不断提高交往能力和交际质量,才能使自己的生活环境健康纯洁,使自己的工作氛围清正和谐。

一是择友有标准——多而不滥。社会越发展,交际越广泛。“多个朋友多条路”,越来越成为大众认同的交友观念。

朋友越多越好吗?孔子的看法是肯定的。孔子讲过人生“益者三乐,损者三乐”,其中有益的一“乐”,就是“乐多贤友”。

可见,孔子是提倡广交天下朋友的。朋友多了,学习、工作、生活等诸方面都可以得到有益的帮助,当然不失为人生一大乐趣。特别是公务人员,通过“绿色交往”,充分利用友情资源,加强横向联络和上下沟通,拓宽信息渠道,促进个人进步,推动社会经济发展,有益之处颇多。

不过,孔子提倡的是多“贤”友,不是**友。“无友不如己者”,姑且不论不与不如自己的人交朋友对不对,孔子的真实意思是强调择友的标准要高一点、严一点。对不如自己的人,可以“容”,但不一定“交”。

“交”和“容”是两码事,并不矛盾。现在,社会上认为朋友越多路越宽的人不在少数,甚至出现了“职业交友者”,整日游走于官场商界,上下其手,左右逢源,遇事帮人穿针引线,铺路搭桥。当然,其中也不乏顺手牵羊、捞取好处者。

一些公务人员因交友不慎,被所谓的朋友模糊了视线,热衷于和“老板”、“大腕”称兄道弟,成天与他们吃喝玩乐,堂而皇之地出入声色场所,毫无顾忌地享受奢侈“服务”,腐蚀了思想,甚至陷入圈套,可以说就是被“朋友圈”给“圈”进去了。因此,交友还是要像孔子说的那样,坚持一定的标准,有所交,有所不交,最好是多而不滥,贤而有益。

二是交友有目的——偲而不侫。为了什么交朋友,交了朋友干什么?孔子有一句很。

著名的话:“三人行,必有我师焉!择其善者而从之,其不善者而改之。

” 交朋友是为了互相借鉴,共同提高。“绿色交往”而结成良好的朋友和珍贵的友谊是事业发展的“助推剂”。曾子曰:

“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就是说,朋友在一起,应当有高尚的目标,做高雅的事情。如果“群居终日,言不及义,好行小慧”,聚在一起只是东拉西扯侃大山,张长李短嘀咕人,甚至晒人私密、传播小道消息,那就是庸俗的朋友关系。

孔子慨叹这些人真是“难矣哉”。他还说:“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侫,损矣。”特别是对于“侫”,孔子最讨厌,坚决反对“巧言令色”、“巧言乱德”,并且直说“焉用侫?御人以口给,屡僧于人”。

现在,一些人对朋友净说好听的,甚至在领导面前逢迎献媚、奉承恭维、巧言令色。什么“头呀”、“老大呀”,领导者如果对朋友的好听话不加分析,全盘笑纳,就会被捧得飘飘然、晕乎乎,发现不了缺点,掌握不了实情,实际是收了“语言贿赂”,最终可能被花言巧语击倒。孔子把这些没有原则标准,只会四方讨好、八面玲珑的人称为“乡愿”,说他们是“德之贼也”。

孟子称孔子“恶侫”、“恶利口”、“恶乡愿”。朋友有了缺点、失误乃至错误,到底应该怎么做?孔子也有明确的表述。

他说:“朋友切切偲偲,兄弟怡怡。”就是说,朋友之间要互相切磋琢磨、监督鼓励,兄弟之间要快快乐乐、和和气气。

朋友和兄弟相处的要求是不一样的,兄弟讲快乐和睦,朋友讲勉励监督。敢于批评、直言缺失,才是真正的良师益友。

三是亲近有原则——周而不比。朋友志同道合,互相之间亲近一些是很自然的事。但亲近到何种程度?

孔子说:“君子周而不比,小人比而不周。”强调人要合群,但不能勾结,不能因为是朋友关系,就无原则地拉小团体,搞宗派主义。

一些机关公务人员以老乡、同学乃至姓氏等为纽带,结成所谓的朋友关系,遇到诸如民主评议、干部选拔、绩效考核等问题,事先谋于密室,统一意见,干扰测评结果,谋取团伙私利,有时甚至依仗人多势众左右领导意志,影响领导决策,成为机关工作正常运转的“绊脚石”。对于公务人员来讲,要“绿色交往”,交朋友要心胸宽阔,待人要五湖四海而不拉帮结派,处事要出于公心而不囿于私利。孔子还有与“周而不比”意思十分相近的一句话,叫“群而不党”。

做到“群而不党”,对公务人员来讲尤为重要,也更不容易把握。在思想见解、政治利益等方面,一部分公务人员容易结党而争。历史上诸如晚唐的朋党之争、北宋的新旧党争、明朝的东林党与阉党之争等,表面上看是为国为民、大义凛然,但实际上都把集团利益、个人恩怨、权力争斗掺杂其中,把朝政搞得乌烟瘴气。

大到国家、小到机关,领导者如果“党同”,群众就会“党附”,最终都会发展成为“党争”。所以,孔子提倡“矜而不争,群而不党”,其借鉴意义至今仍然十分深刻。朋友之间的“周、群”与“比、党”问题,实际是个亲近的程度与团结的原则问题。

究竟该如何正确把握?正如朱熹在诠释孔子这一思想时所说:“然究其所以分,则在公私之际,毫厘之差耳。

”朋友是朋友,公私当分明。净化“交往圈”,管好“生活圈”,要始终把是否“绿色交往”、是否“出于公心、为了公事”作为团结与处事的原则,只为事业而合力,不因私利而结伙。

四是帮忙有分寸——诚而无过。朋友之间互相帮忙是应该的,也是必需的。孔子提倡“信于友”,处朋友要诚心诚意,帮朋友要尽心尽力,不能当面一套、背后一套,光说好话、不使真劲儿。

但同时他也强调帮朋友要适度,要恰到好处。《论语》中记载了关于孔子“帮忙”的两则故事。一是说孔子最心爱的学生颜回去世,颜回的父亲颜路想请孔子把车卖了给颜回买椁,孔子觉得颜路的要求有点过分,所以不答应。

二是说孔子的**公西赤出使齐国,另一个**冉求为公西赤的母亲向孔子支借粮米,孔子认为公。

西赤出使齐国“乘肥马,衣轻裘”,家里并不穷,给得够用就行了,结果冉求擅自提高标准,由八斗八升涨到八百斗,超了近百倍,孔子便很不高兴。不答应帮颜路的忙,是因为孔子觉得他的要求有点“越规”,不合礼数;不赞同冉求的做法,是因为孔子认为他做得有点“过分”,帮忙失度。从这两件事可以看出,孔子主张帮助朋友要讲究尺度,把握分寸,尽力而不过头,合理而不违规。

孔子说“君子周急而不继富”,实际上就是提倡为朋友雪中送炭的事一定要做,锦上添花的忙未必去帮。朋友有了困难,要真诚地伸出援助之手,尽力帮忙,但也要辩证、理性地看,不能过分强调“为朋友两肋插刀”而意气用事,不顾一切。对于公务人员来讲,特别要注意“绿色交往”,不能用手中的权力违法帮忙、帮违法的忙。

孔子还强调要提升助人的境界。孔子说:“老者安之,朋友信之。

少者怀之。”显然,孔子认为,仅在物质利益上为朋友提供一些帮助是低层次的,要通过普施仁爱,创造老少皆安、老少皆怡的理想境界。由此看来,公务人员的助人之心要更加宽阔、更加厚重,注重“绿色交往”,跳出狭隘的“友情圈”,把眼光和精力更多地放在单位的进位与争先上、放在社会的进步与和谐上,尽力推动和实施人间大爱。

五是往来有疏密——淡而不数。朋友需要天天在一起吗?需要有事没事都凑到一块儿吗?

孔子认为:“事君数,斯辱矣;朋友数,斯疏矣。”意思是说,如果你有事没事总是跟在国君(领导)旁边,看起来很亲近,但离自己招致羞辱也不远了;你有事没事总是跟朋友处在一块儿,看起来亲密,但离疏远也就不远了。

这就像老百姓平常所说的:“好得很,臭得准”、“有一好必有一恼”,无论对朋友还是对领导,都要掌握好往来的次数,保持一定距离,不能天天泡在一起,吃喝玩乐不分家。要本着理性的态度,坚持“绿色交往”,彼此之间留一点空隙,留一点余地。

保持一种纯美理智、恰到好处的距离感。正如禅宗所推崇的那种境界:“花未全开,月未全圆”。

花全开了,面临的就是凋谢;月全圆了,迎来的将是缺损。有所缺憾,就会有新的期待,新的憧憬。上下级之道,朋友之道,亲人之道,无不如此。

最知心的朋友,应该是内心亲近而往来适度的朋友。做到“三不”:一不矜持,登门拜望,交心谈心;二不弄虚,理解支持,排忧解难;三不自恃,未面虚襟,学而不厌。

平时交往淡一些,关键时候能够想得到、用得着,有了心事,敞开心扉说一说,有了难事,真心实意地帮一帮,还是那句话:“君子之交淡如水。”)

篇二:读论语论交友之道。

读《论语》--论交友之道。

怀集县永固镇中心小学梁育颖。

孔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

”这是我无形之中所熟悉的话,因而结交“益友”潜移默化中也美化了自己的人格,并在自身表现出来,因此人们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见自己的影子。便也是这样来的。

孔子说要想交好朋友:一是意愿,二是能力。第一是要有仁爱之心,愿意与人亲近,有交朋友的意愿;第二,要有辨别能力,即正确的择友之道。

这样才能交到品质好的朋友,这就是所谓,你交什么样的朋友,你就是什么样的人我们的朋友正像一面镜子,从它身上能看到自己的差距。交好朋友不仅可以修身养性,还可以在生活中添加光彩。交友有何之道呢?

一、结交朋友的作用。

子曰:“视其所以,观其所由,察其所安,人焉廋哉?人焉廋哉?

”(为政)子曰:“德不孤,必有邻。”(里仁)人在社会中不可能是孤立的,物以类聚,人以群分。

从外部看,考察一个人所结交的朋友,就可以推断出这个人属于哪种类型。从内部看,人只有在朋友中间才能找到归属感。这种归属感不同于家的感觉。

除了情感的寄托以外,“家”还有天然的血亲关系加以维系。朋友圈则不同,友情不仅可以满足情感表达交流的需要,还可以使人获得价值上的认同。纯粹的友情总是靠共同的取向得以维系的。

一方面,我们通过朋友这面镜子,了解自己是谁;另一方面,我们在与朋友的交往中产生共鸣。子曰:“?

有朋自远方来,不亦乐乎???学而)子曰:“益者三乐,损者三乐。

乐节礼乐,乐道人之善,乐多贤友,益矣。”(季氏)纯粹的友情带来的是超脱功利的快乐。

当然,朋友还可以满足我们工具性的需求。“工具性”的说法很不好听,但却是现实的。很多时候我们并不能将工具需要和情感需要完完全全剥离开来。

有子曰:“信近于义,言可复也。恭近于礼,远耻辱也。

因不失其亲,亦可宗也。”(学而)朋友死,无所归,曰:“于我殡。

”(乡党)孔子的行动好象就是有子的话的注释。安葬无可归的朋友,看似普通却体现了孔子对朋友朴实深厚的感情。人生道路上的相互关照,一点一滴往往最能透出友情的珍贵。

曾子曰:“君子以文会友,以友辅仁。”(颜渊)子贡问何为仁。

子曰:“工欲善其事,必先利其器。居是邦也,事其大夫之贤者,友其士之仁者。

”(卫灵公)这两段话是结交朋友工具性目的和价值性目的交织并存的最好体现。朋友有时也是良师,可以帮助我们提高自己的品德修养。当我们要实现某种崇高的价值或理想时,志同道合的朋友的帮助更是不可缺少的,于是我们就要有意去结交。

就其交友的目的来说是工具性的,就其内容而言是高尚的。 朋友的作用大致粗分至此,因为牵扯到朋友的种类,很多话不及细说,下文再谈。

二、 结交朋友的标准。

《论语》有关结交朋友之标准的论述很有意思,其中既有对朋友的要求,又有对自己的要求。不同的地方,看上去还有矛盾之处。

首先,孔子认为,交友必须交优秀的人,德才兼备的人。子曰:“君子不重,则不威。

学则不固。主忠信。无友不如己者。

过则勿惮改。”(学而)只有这样才能见贤思齐,有道而正。这一点颇合上述交友的目的。

其次,我们要同正直的人、信实的人和见闻广博的人交朋友,不同谄媚的人、背后毁谤的人和夸夸其谈的人交朋友。子曰:“益者三友,损者三友。

友直,友谅,友多闻,益矣。友便辟,友善柔,友便佞,损矣。”(季氏)子曰:

“巧言,令色,足恭,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匿怨而友其人,左丘明耻之,丘亦耻之。”(公冶长)我将孔子这六类人的对举看作是对第一条标准的具体化,也是交朋友的道德底线。

我觉得以上这两条标准非常符合孔子对“仁”的追求。从“恭、宽、信、敏、惠”这些“仁”的细目来看,“仁”在某种程度上就是道德品质的高度概括。孔子一生努力实践“仁”德,在交友方面也渗入了他的这一标准。

直、谅和多闻分别从立身、对人和学识三个方面对选择朋友提出了一个简明而又完备的要求。 第三,孔子中庸的思想在交友观上也有体现。子曰:

“不得中行而与之,必也狂狷乎。狂者进取,狷者有所不为也。”(子路)我们要尽可能地与言行合乎中庸的人相交,可这毕竟非常理想化,反映在现实中我们既要结交激进者,也要结交狷介者,优势互补。

这样,我们就可避免偏执。

另外,《论语》中还有另两处相关的记载,我觉得更为重要。一处是:司马牛忧曰:

“人皆有兄弟,我独亡!”子夏曰:“商闻之矣,死生有命,富贵在天。

君子敬而无失,与人恭而有礼。四海之内皆兄弟也,君子何患乎无兄弟也?”(颜渊)这里的兄弟可以做“朋友”理解。

我觉得,这一段语录对我们自身提出了要求。友谊是需要双方共同建立的,我们不能只要求对方符合自己的要求,还要使自己能群,能让人接受。要做到这一点,恭敬有礼是基本的条件。

此外,这段话还扩大了选择朋友的范围,提出了与人交往应有的气度。我觉得子夏是相当有胸襟的。当一个人能够自立于天地之间,视野已达到一定境界时,什么人不能容我成为他的朋友?

同样,当一个人能够自立于天地之间,视野已达到一定境界时,什么人不能成为我的朋友?只要不超越道德底线,“四海之内皆兄弟”。这一点可以和另一处对读:

子夏之门人问交友于子张。子张曰:“子夏云何?

”对曰:“子夏曰:‘可者与之,其不可者拒之。

’”子张曰:“异乎吾所闻:君子尊贤而容众,嘉善而矜不能。

我之大贤与,于人何所不容?我之不贤与,人将拒我,如之何其拒人也?”(子张)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篇一 读论语论交友之道 读 论语 论交友之道 怀集县永固镇中心小学梁育颖 孔子曰 益者三友,损者三友。友直 友谅 友多闻,益矣 友便辟 友善柔 友便佞,损矣。这是我无形之中所熟悉的话,因而结交 益友 潜移默化中也美化了自己的人格,并在自身表现出来,因此人们说,物以类聚,人以群分,从你的朋友身上可以照...

论语交友之道读后感

篇一 读论语中的交友之道。读论语中的交友之道。孔夫子说,人这一辈子,说起来七八十年,好像很长。但是划分一下,可以分成三个大的阶段 少年 壮年 老年。每个阶段都会有一些需要特别注意的东西,而要成功越过这三道坎,同样离不开朋友的帮助。孔子说 少之时,血气未定,戒之在色。人在少年时很容易冲动,要注意不要在...

孔子交友之道读后感

读 孔子的交友之道 有感。新杏坛 栏目中的 孔子九讲 通过讲述孔子的一生让学习者了解孔子的为官之道 为师之道 孝亲之道 交友之道 修养之道以及贫富观,从中汲取宝贵的智慧。我学习的第一讲是 孔子的交友之道 听过傅佩荣先生的讲解,对孔子的交友之道有了一番新的认识。俗话说 在家靠父母,在外靠朋友 生活在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