朗读者的读后感

发布 2023-08-25 05:33:44 阅读 3775

正确的事情不要去犹豫,不要过分爱惜自己的羽毛。这是我在读完《朗读者》之后的第三点感悟。米夏与汉娜的交集可分为三个阶段,当他还是高中生时与汉娜相处而直到汉娜消失的阶段,在法庭上遇见汉娜而直到汉娜被判刑的阶段,开始向狱中的汉娜邮寄朗读录音磁带到汉娜出狱前一天自杀的阶段。

这三个阶段中,每一个阶段的结束米夏都会有后悔的如果来假想:第一阶段他假想如果在泳池边他能第一时间和汉娜打招呼,那么他就不会遭受汉娜消失带给他的痛苦以及念念不忘而影响到的爱情婚姻;第二阶段他假想如果在审判长面前如实道出汉娜是文盲的事情,汉娜就不会被判刑xx年,而他也不必在懊悔中度过xx年;第三个阶段他假想如果在联系到狱中的汉娜后,能够去看看狱中的她,也许就不会出现汉娜的自杀。以上三个假设,我感到最让米夏后悔的`莫过于第二阶段,他与审判长的那次会面,他已经完全准备好了,但最终还是没能将实情呈述,他犹豫了,因为要说明情况也就意味着他曾经与汉娜之间的关系要公布于世,他犹豫了,他选择了爱惜羽毛而错过了那个最佳的机会,才导致后来的一系列懊恼和悔恨。

朗读者的读后感2

原谅,这是个具有程度的动词。原谅的难以程度,与此前伤害的深浅成正比。那个小女孩作家,直到汉娜死去也没有办法对其在集中营中的“助纣为虐”给予原谅,因为在她幼小的心灵里留下的伤痕,是无法用时间和金钱来修复的。

但是,她最终选择了留下那只精美的茶叶罐,这又不失是一种安慰。这是一种没有办法给予的原谅,因为这里面没有误解与误会,而有的就是明知杀人是不对的,但是他们还是那么做了,就那么活生生的剥夺了别人生存的权利,这是没有办法能够给与原谅的,比如抗战时期的日本,比如昨天在美国发生的**案的枪手。所以,在现实中不要总是将自己置于最至高无上的位置,这样容易给别人造成伤害,当你真正意识到那一点再回过头来想找回一次原谅时,你会发现是那么的艰难。

在这一部分的描述中,我觉得作者是很现实的描写,而且就是能在生活中俯身而拾的东西,没有那般的高大上、没有那般的神奇翻转、没有那般的牵强附会,都没有,有的就是现实中的生活,就像你被偷了钱包总会去咒骂小偷、被给了一拳总要先还回去一拳是一样的。

朗读者的读后感3

故事讲述的是一名20世纪50年代的德国少年与一名中年女子汉娜站看的。

一段往年恋。不久,汉娜不辞而别,米夏后来成为一名律师。再次见到汉娜是在法庭上。

汉娜因在战争后期担任警卫时的行为成为一名因为战争犯罪受审的被告。米夏知道汉娜一直有一个比她以往纳粹时代峰糟糕的秘密,这个秘密足以推翻对她的指控,但是这个秘密是汉娜誓死捍卫的。她宁愿入狱也不愿暴露。

在汉娜服役的几十年光阴里,米夏一直坚持给她朗读。汉娜靠米夏录音磁带学会了阅读识字。出狱后,米夏去接她。

彼时两人都已岁月斑驳。米夏已是个青年律师,而汉娜已白发苍苍。意识到米夏对她没有当年的狂热痴情,汉娜选择了离开这个世界。

而这时,米夏才明白,自己有多爱汉娜。从爱情上来看,施林克给我们讲述的这个故事感人至深,幽婉隽永。一个15岁涉世未深的少年和一个饱经风霜的36岁中年女性之间的令人不可思议的爱情。

这样的忘年恋,倘若发生在中国,必定让人觉得匪夷所思。但国情不同,发生在德国,这样的爱情只剩下两个字---感动”。正如曹。

轩所言,“作品一直以来一一个超出所有元素在牵引着我们,这就是感动。

《朗读者》读后感

朗读者 读后感。朗读者 全3册 读后感。董卿对 朗读者 的解读 阅读是传播文字,而人是展示生命。将值得尊重的生命和值得关注的文字完美结合,就是我们的 朗读者 利用这个小假期看完了这本书,偶尔一个人安静的阅读,偶尔走动着大声朗读,偶尔夜深人静的时候深入其中的默读。喜欢每个章节的开场白,遇见 蒹葭苍苍,...

《朗读者3》读后感

逝去的岁月。朗读者3 中有董卿对各行各业的人物的简短访谈,也有古今中外不同时期不同题材的文章节选,我选择了其中的青春主题和周国平先生的 失去的岁月 来谈谈我的想法。如果把自己的青春写成一本书,在书中你会用什么词语来形容自己的青春时期呢?是美妙还是苦涩,是热情还是羞涩,是热烈还是孤独,是奋发还是颓废,...

《朗读者》读后感 片段的感悟

朗读者 读后感范文 片段的感悟。并没有像书中后记中的描述那样,让我用一夜的时间读完了这本 而是用了两个礼拜的午休时间才读完 朗读者 米夏游泳池边对汉娜的视而不见与汉娜的不辞而别,这之间到底是谁对谁错?这是没有唯一答案的。从整个故事中,我所看到的都是一种隐忍之中包含的爱,还有对当时逃避过惩罚的错误之后...