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与《查理和巧克力工厂》
首先,请允许我来一个类似电影开场的道白吧:关于我和“巧克力工厂的故事”,要从十年前、甚至更早说起。虽说记忆里剩下的是零星的片段,具体细节已被时间长河冲刷模糊——然而,我仍清楚记得那是我生命里第一场最浪漫而又梦幻的邂逅……
一个寻常、普通、平淡的在妈妈办公室写作业的晚上,被四维寂静传染了无聊犯困——我开始玩办公桌抽屉。从上至下,从左往右……突然我拉出了一个满是畅销**和杂志的抽屉(全是没收的学生的)。躺在一堆花花绿绿中间,《查理和巧克力工厂》显得是如此的活泼与特别。
这,就是我与它的初遇。
故事伊始,“世界仅有五张的金奖券”这一设定就足以令任何人为之疯狂。工厂内部甜美迷人到极致的糖果天堂;沿巧克力河乘硬糖船顺流而下的奇幻漂流。我可以毫不夸张的讲:
阅读此书的过程就是视觉与味觉的盛宴,一行行美妙的文字扫过去,那些焙炙咖啡的香味,烧焦的糖味、柠檬皮味、奶油味、紫罗兰香味、砸开的榛子味、盛开的苹果花香味、果汁味……就仿佛这些极好闻的味道依次绽放在味蕾与舌尖。有谁会有能力拒绝糖和蜜一样的最愉悦的味感呢?
记得初遇的最后,如饥似渴的我是看着钟、数着页数,竭尽全力在老妈下晚课前偷偷读完了这本书。天哪,这么精妙、神奇到情节简直超越了最荒诞的美梦,论谁都会情不自禁迷倒在这淋漓尽致的魔法世界吧!记不清读它的心境了,只晓得晕陶陶的往家走,满心满脑子还是些闪耀的金券、巧克力瀑布、会飞的玻璃电梯,回家的路上被风一吹,腿都快软得飘走了。
“自觉词藻警人,余香满口”。是啊,当时班级图书角也满是郑渊洁的皮皮鲁、杨红樱的马小跳之类。对于一个很少接触优秀外国儿童文学的小学生而言,真的是倍觉耳目一新、别开生面了。
旺卡先生敏捷灵活、类乎松鼠的形象令人印象深刻。并且最后当乔爷爷回答“只剩查理一个小孩”,旺卡先生是“装出一副惊讶的样子”,实在是个真性情了。当然甜蜜世界的糖衣下也深藏着黑色的荒诞幽默感。
是啊,财富、权势、智力以及幸运的确能够成为开启这座乐园的金色门票。但是故事中,喜爱暴饮暴食的奥古斯塔斯掉进了巧克力河,任性刁蛮的维鲁卡为了抓松鼠掉进了垃圾槽。维奥莉特因为自身的狂热癖好,吃了仍在研制中的三餐口香糖后变成了蓝莓色;迈克·蒂维被电视传送后被拉得和铅笔一样长。
而结局也令人惊讶,主角查理·巴克特,一个出身贫穷的小男孩,最终被选为巧克力工厂的继承人。五个性格迥异、截然不同的孩子背后,是他们的家庭教育,他们父母对孩子的态度。糖果可以给人单纯的快乐和美味,也能营造诱人的虚幻迷宫直至失去自控力,贪欲和劣性暴露无遗。
而这座甜味乐园中最高塔楼的钥匙,是稀世珍宝,是小查理那颗纯真、体谅和谦虚的心。关于电视,很多情况下,活泼的孩子们有机会看电视就只呆呆盯着那屏幕,把节目或广告**的东西一股脑儿全吸收。的确,那么多奇妙美好充满幻想的故事,那么多的书等你去读,为何还要守着使大脑停止思考迟钝成奶酪的一台机器呢?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读后感
查理的巧克力工厂 这本书,我很早就已经看过了。我很喜欢,他讲述的是小男孩查理一家很穷,全家6口人全靠爸爸 巴克特先生一人干活养家糊口,他们一家住在一个破木屋里每天每人只能吃些卷心菜汤什么的,很是可怜。不过对查理来说,比这更可怜的是在离查理家很近的地方有着一家全世界最大的巧克力工厂,工厂的主人是巧克力...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读后感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 读后感。我读了著名儿童文学作家罗尔德。达尔先生写的一本书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 这本书既生动又让人感动,其中的情节让我深深的回味,下面就让我来给大家介绍一下吧!查理一家很穷,他的父亲破产后只能靠铲雪挣几便士,全家七口人住在一栋简陋的小木屋里。在查理家附近有一个高大的巧克力工厂 威力。旺...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读后感
查理与巧克力工厂 读后感。第1篇 如果把人生比作大海。那么书籍一定是那必不可缺的小生物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顿大餐,那么书籍一定是那可口的菜肴 如果把人生比作一张卷子,那么书籍一定是那必不可少的习作。书是哺育我们灵魂的粮食 书是使人类进步的阶梯 书是你的。朋友。你的家,我爱读书。我爱读书。爱读 冰心儿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