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旅行的艺术》读后感。
旅行的艺术》是英国作家阿兰·德波顿创作的随笔集。在《旅行的艺术》里,阿兰·德波顿揭示了旅行的深层意义,他认为旅行以及对旅行的研究可以加深人们对幸福的体验,这样的体验更主要体现为让自己发现并获取生活的价值。英国《星期日泰晤士报》评论说,这部书就像一场完美的旅程,教人们如何好奇和观察,让人们重新对生命充满热情。
对于目的地的取向,对于事物的取向,其本质与价值是内在必要的因素,但在现实世界里,许多艺术品及名人的点缀与渲染,有时则会使一个地方由不为人知到多人慕名而去。名人有意或无意地“倾向”,也容易为缺乏主观的大众提供“客观”的指导,人们以此为标准,不由自主地走入别人预设的审美框架。
在梵高绘出普罗旺斯的柏树之前,也许人们只是将普罗旺斯的柏树当作普通物种对待,也许已有人发现其树叶的尖硬与挺拔。但后来人们慕名而去的普罗旺斯大抵都张贴着“梵高”的标签,向人们提起时,便可傲气地说出:“那是梵高去过的地方啊!
”也许有人还会拿出其画作的仿品,或拿出自己拍摄的**,以此表示自己见识之广和品位之高。
名人艺术固然可贵,它展现出我们生存世界里最显著,抑或是不为人知的特点,但一件艺术品并不意味着所有,就如尼采所言“世界乃无穷”一样,一幅画作并不能完全包含所绘对象在现实中的细节与所有。艺术家之可贵,正在于从无穷之物中找出最显著、最具有象征性的特征,即是其智慧所在。旅客以艺术为标签,得以满足欲求,却少人究其价值。
艺术家的价值固然不是一处美景的所有,也不是目的地的所有,尚可借鉴于其中的价值,切莫以虚假来粉饰自己的内心。
大多数人对于目的地的选择是群体心理所致,走马观花式的旅行带来的也许是一时的情绪高涨,之后是毫无收获。在一处景点人潮拥挤过后,依旧赞叹旅途的愉快,实为单纯而又麻木的表现。
人们对于一种美景的喜爱,会由群体暗示心理催生对美的拥有,有人会在景区留下显赫的名字,以此示意后人来满足心理需求;有人也许会透过手机屏幕去拥有,以此证明自己的阅历得到充实。在英国作家和美术评论家罗斯金眼中,这都太过庸俗,是低级的拥有。对于自然的分析和观察,收获的不仅是对喜爱之物更深一层的拥有,更能在探索过程中发现出普通外表下奇妙的、且为少数人所知的美。
也许对于单纯以放松身心为目的的旅客来说,罗斯金式对美的拥有未免过于苛刻,但旅行的意义实为丰富自身且拥有新的抑或更深刻的感受。走马观花式的旅行换来的只是一时的心理满足,过后便索然无味。
阿兰·德波顿在其《旅行的艺术》一书中,通过艺术家以及自身对旅行的见解,予以读者一种全新的态度与感受:旅行不必追随大众,对目的地的选择、自身需求更应是一种细致而微的态度。于当今渐被智能和名利腐化的社会中,人们追求一件事物、享用一件物件时似乎已附上要向朋友、向世界分享的使命。
在这种欲望的驱使下,人们所追求之事物、所享用之物件便会大大失去其价值。久而久之体现的将不再是分享,而会成为一种无聊目乏味的竞争。虽智能予我们以便利,而人的心智却不应随其发展而逐渐变得麻木。
阿兰·德波顿《旅行的艺术》和梭罗的《瓦尔登湖》便是在证实,在提醒人们这一逐渐被人遗忘的现实。
一个人能放下的东西越多,他越是富有。”梭罗在简陋的自制木屋中,感受着自然更加纯真的美,获得的更得以充实自己。洪堡在美洲的历程中以执着的追求去拥有美,福楼拜在埃及的历程中感受当地文化,塞维尔在卧室的探索中逐渐发现新奇,伯克在高山冰川下感受壮阔之美……阿兰·德波顿在自由的探索中予我们以慰藉,让我们踏上哲性的旅途,在一路哲思和自我发现中领悟旅行的意义。
《旅行的艺术》读后感
谢谢 书中作者表达出来的观点都深有感触,就像书中说的 最好的书能清楚地阐明你长久以来一直心有所感,确从来没有办法明白表达出来的那些东西。如果想让自己热爱旅游和享受旅游,那么这本书我认为一定是好书。看完这本书,我都有了像学素描的冲动,哈!早晨醒来还画了第一个作品。谢谢 谢谢 书中把人人旅行中都随时 咔...
读书之《旅行的艺术》读后感
读书之 旅行的艺术 读后感。中国自古就有 读万卷书,行万里路 的深深教诲 这几年西方盛行的 间隔年 gapyear 的概念在中国的流行 以及最近 世界很大,我想去看看 引发的全民对于旅行的期盼 在很多人眼里旅行总是美好的!但是这种体验真的这么可靠嘛?先来看一个怪诞的故事吧 德埃桑迪斯独自住在巴黎市郊...
关于艺术哲学的读后感艺术哲学读后感
艺术,哲学。这两个词会有什么关联呢?下面是为大家准备的关于艺术哲学的读后感,希望大家喜欢!关于艺术哲学的读后感篇1 一件艺术品所从属的第一个总体是作家的全部作品。一我的理解是每个艺术家他们自己的独特的风格,而这风格会见之于他所有的作品,我想这当然也会见之于其中一件艺术品之中。然而,丹纳认为一件艺术品...