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构建之法 第三版 》读后感读后感名著读后感

发布 2023-08-20 15:26:56 阅读 5019

《构建之法》是一本由邹欣着作,人民邮电出版社出版的平装图书,本书定价:69.00元,页数:464,文章吧精心整理的一些读者的读后感,希望对大家能有帮助。

《构建之法》读后感(一):读《构建之法》

今年三月,因为课程需要阅读了《构建之法》第三版,这本书风趣简练的文字、清晰的逻辑结构及对软件工程概念简明生动的阐释让我获益匪浅。

作为一个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惭愧的是在拜读这本书之前,我一直对软件工程的概念没有清晰明确的认识。从大一到大三,我们一直在学习编程语言和编程工具,即使经历的课内外项目不少,我们仍然对如何有规划地做好一个软件工程项目没有深入的了解。这本书可以说是我在软件过程管理及软件设计开发流程方面的入门书籍,具体来说,就是帮助我跳出以往添砖加瓦的码农身份,站在产品经理的角度思考一个成熟的软件产品的产生过程。

身为初学者,在阅读本书后,我对软件工程各种概念有了更为深入的理解,例如nabcd分析、用户体验、结对编程等。这本书更让我认识到,对于一个成熟的软件产品而言,重要的不仅是漂亮的**,更是架构、功能、交互逻辑、用户体验。软件工程行业需要我们能够完成需求、写出简洁没有bug的**,同时也需要我们能够搭建项目整体框架、剖析用户需求和心理、与团队中不同职能的人相互配合、进行高效率的软件开发。

《构建之法》读后感(二):《构建之法》心得。

《构建之法》这本书是很长时间以来读到的第一本能够吸引我的专业书。

学习软件工程这门课,老师推荐阅读《构建之法》这本书,于是与它初次相见。

草草读完整本书,我发现《构建之法》的作者文笔十分幽默风趣,书中把很多专业名词或者专业知识用十分通俗的语言表达出来,甚至我们可以在书中看到很多对话形式的文字,通过这些对话,我们可以学到很多专业知识。相比于市面上很多其他专业书,这是唯一一本能够激发我学习兴趣的书,在学习过程中,我惊异于作者的知识面,也惊异于他对于这些专业概念的理解。生动形象的学习一直是高效的方式,通过这本书,我可以乐在其中。

由于时间原因,我并没有十分仔细的阅读,但是通过粗略阅读,我依然能够看出整本书的作者的独具匠心。《构建之法》不仅行文风趣,里面覆盖的知识面也十分广泛,对于一些概念的阐述十分详尽清晰,通过阅读这本书,我们可以全面体会软件工程的全貌,了解软件工程中所包含的各种知识,例如:测试,敏捷开发,开发流程,软件需求,用户体验,团队合作等。

阅读这些内容,我可以说自己已经入门了软件工程这门学问。

当然,软件工程实际上是一门十分繁琐,复杂的学科,我们不仅需要学习理论,更要将实践与之结合,如此,我们才能真正学到软件工程的精髓。

《构建之法》读后感(三):《构建之法》学习心得。

作为一名软件工程专业的学生,我在专业课上学习了很多专业课程,能够编写程序,实现某些具体的功能,但这些都偏向于“软件”,而非“工程”。在阅读这本书之前,我也有过与同学组队共同开发一个应用程序的经历,但那时,我们也只知道分析这个程序应该实现哪些功能、可以拆分成哪些模块、每个人可以分配哪些任务。而在阅读了《构建之法》后,我才发现真正的团队开发,真正的软件工程是有很多流程规范的。

就比如说最开始的选题和需求分析阶段,我们以往的理解就是想想要实现什么功能,决定好了就可以开始写**了。《构建之法》却告诉我们,需求分析没有这么简单,开发者要能发现目标用户的需求,要区分需求的优先级,要编写出明确的规格说明来指导开发,编写**前还要对软件结构进行分析设计。在软件开发的过程中,分析、设计、管理这些理论工作的重要性,不比写**的重要性低,这是《构建之法》带给我的最深刻的感受。

可以看到,作者非常强调“人”在软件开发中的作用,软件是应人们的需求而诞生的,开发过程中也要协调开发者之间的工作,开发结束后还有反思的阶段。得益于此书,我对软件工程这一专业有了另一个角度的认知,了解了如何参与到团队中,开发出一个健壮的、有用的软件。当然,最重要的始终是实践,“做中学”,也是本书一直强调的事情,我们要在实践中发现问题、解决问题,在实践中成长。

《构建之法》读后感(四):纸上得来终觉浅。

大二坐火车时,读了这本书的第一版,当故事书看。当时没有参与过任何项目的开发,虽然我现在也没有多少项目经验。研一,在杨贵福老师所开《软件工程》课上,跟随这本书的第三版体验了一番。

单人的项目,由于我有过参加acmicpc竞赛经历,很轻松。结对编程和单元测试也这么过去了。由于知道这种规模的**如何写,因此没有受到锻炼。

团队项目也是。一个团队多达七人,诚然做**写文档也算工作量,但如果再来一次,我宁可单打独斗。合作者的能力与决心不匹配,就如同几个人向着不同的方向拉车,拉得四分五裂。

书中的思想,如测试,如运行,如维护项目,在邹欣老师博客中扩展了很多。提问题是对你如何提高给出角度而不是对你个人的反对,这是我在这门课上最大的收获。倘若真的过一遍书,该有不小收获。

找到志同道合的人,读万卷书,行万里路。每个人对成功的定义各不相同,我来定义的话,应当如此。

《构建之法》读后感(五):《构建之法》泛读。

刚开始看这本书的时候就感觉这和一般的专业书有很大的不同,更有趣味性,像讲故事一样,对刚入门的学生来说很友好。软件工程是把系统的、有序的、可视化方法应用到开发、运营维护中这样就会遇到各种的问题。例如一个最经典的的问题就是“bug”,很多人认为bug就是废材,没有用的东西。

但是在邹欣老师的把bug认为他不是缺陷反而它是一种不能正常发挥的一个功能,所以老师希望我们能够正视你自己的**的bug,而不是一味的抛弃他,我们要从bug中找到有用的信息在软件工程开发的对于bug的检查。就涉及到单元的测试,单元测试是软件工程开发的一个重要的过程我们对于这个方面一般由作者自己代劳。因为这个是对于你开发时的一个基本的简介所以由作者自己代劳就会使整个程序的或者工程更加的具有可读性,并且更好的去实现他,,当然我们在开发的过程要时刻注意**的规范问题因为你写的**不只是是你一个人看,因为软件工程项目的开发会涉及许多的人,所以你的**规范性就至关重要了。

所以一个好的**不仅要实现好的功能,更要的能让你的团队更好的去维护他。这样目地就达到了。

开篇作者就说了“软件=程序+软件工程”,以前写软件或者说程序,就只是写程序,最多会考虑到数据结构的知识,很少会用到软件工程,但是随着学习的深入,**量的累积,如果还是和以前一样只是关心程序只要是可用的,实际可运行的,那么就没有意义了,这样的程序写出来也是没有价值的,首先,软件工程不仅仅就只是涉及到计算机或者软件方面的知识,相反,软件工程涉及了很对其他学科的知识,比如:管理学、数学、工业设计等等学科,一个合格的软件开发人员如果只是懂得怎样去写程序,那么嗨仅仅只是初级阶段,更高级的应该是从一个更加高级的层面上去考虑更多的东西,如整个软件的架构。整本书从实际软件开发的各个阶段出发,详细地分析了软件工程的各个环节,如:

需求分析、设计实现、用户体验、软件测试已经最后的发布等等。

敏捷开发,也是一个很早就提出来的技术解决方案,敏捷是一系列的价值观和方**的集合,前人通过不断地实践,总结出来的开发方法及开发过程,对我们现在的开发有很强的指导意义,敏捷开发的原则很多,其中印象最深的就是“经常发布可用的软件,发布间隔可以从几周到几个月,能短则短”,以及“可用的软件是衡量项目进展的主要指标”,我的理解是敏捷开发强调的是“小而美”,定期地完成一个小版本的软件项目,比只是最终发布产品要好的多,这样也有利于产品的迭代,敏捷中的scrum方**,看起来简直就是无与伦比:要做什么-当前要解决什么-冲刺-得到一个增量版本。分阶段地不断递进地解决问题,但是敏捷也有很多的弊端,敏捷宣言不是圣旨,不必完全尊从,就像是scrum,实际执行的时候也不是看上去那么美好,在一个复杂的项目中,往往不能带给团队更多的惊喜,所以,敏捷慎用。

最后来说说软件测试,不仅仅是这本书中,几乎所有的介绍测试相关的书籍,都对测试讲得很多很多,说到测试,大家最熟悉的就是黑盒、白盒测试等,要写好一个不错的测试,首先要有一个好的测试方法,如:unittest、functiontest、structuretest、systemtest等等,测试方法多种多样,关键是怎样找出合适的测试方法最好地完成测试,怎样写一个testcase?这个好像很麻烦,你必须首先知道并熟悉这个需求,要写出一个完整的测试过程,要考虑好测试的边界值的选取,极端情况下程序的健壮性,所以写好一个测试不简单。

学好软件工程也是不简单的。

《构建之法》读后感(六):读《构建之法》之感。

专业原因,我有幸读了《软件工程》这本书。这本书内容详实、条理清晰,从一个个虚拟的软件开发故事出发来进行讲解,生动形象,浅显易懂。本书一共有17章,每章都有一个明确的中心主题。

结合课程作业,我获益匪浅。

其中令我印象最为深刻的是第8章、第10章、第11章。以前每次做项目或做课程作业,我们总想着只要能实现功能就可以了,大体任务已确定就开始着手写**。没有需求分析,没有项目规范,也没有完善的源**管理体系。

经常会在写了一部分后才意识到还有更重要的前序功能没有实现,于是“捡了芝麻丢了西瓜”,最后一片混乱,看似功能都实现了但其实每个功能都不完善,bug多多。典型用户和场景的分析有助于开发人员站在实际用户的角度上去思考问题,加强产品和用户的紧密联系;前期的需求分析有利于开发人员更好地梳理项目,明确项目到底需要实现哪些功能;确定功能的优先级可以帮助开发人员确定功能实现的顺序及其重要性,合理分配时间精力和资源,以达到效率的最大化;完善的源**管理有助于开发小组人员之间的沟通合作,减小项目整合的难度,加强版本控制与管理。比如码云、github等等,都是很好的版本控制工具,团队合作的项目一定要对其加以合理应用,才能有效提高项目开发的效率。

其次还有第5章和第6章。对于规模较大的项目而言,团队合作至关重要。团队要有一致的目标和详细明确的分工才有可能按照预期计划完成项目。

这时,团队的合作模式就至关重要了。不同的项目适用于不同的合作模式,我们在开发、运营、维护软件的过程中所具有的技术、做法、习惯和思想等都应该统一在“软件开发流程”里,以提高软件的开发、运营和维护的效率,提升用户的满意度及软件的可靠性和可维护性。

这本书还有其他很多方面的讲解,以“软件开发”为核心,从各个方面细致讲述了软件工程,对于我们开发出符合用户需求的、在预计时间内“足够好”的、可维护可持续发展的软件产品具有很大的指导意义,值得细细品读。

《构建之法》读后感(七):《构建之法》书评。

作为一名软件工程的学生,我的最直观的印象就是这本书给了我一个初步的对于一整个项目开发的过程的概念图,让我找准了自己感兴趣的方向和准确的定位以及今后还需努力的方向。

名著读后感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100篇。关于读后感的作文 读了 匆匆 有感桃花心木读后感篇一在今天的语文课里,我们学了一篇文章 桃花心木 这篇文章主要写了作者看到了了一个栽种桃花心木苗的人。奇怪的是 这个人浇水的时间很不规律,而且每次浇水的量都不同。三国演义名著读后感记得有一年的生日,舅舅送了我一套名著,但我总是对它们...

名著读后感 《罪与罚》读后感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 罪与罚 读后感。罪与罚 这本书已经在书橱里摆放了两年多,这次终于可以在寒假里去细细地品味它了。书的作者是陀思妥耶夫斯基,一八二一年出生在一个 贵族家庭,是19世纪著名的现实主义作家,一生充满传奇,28岁时因参与农奴解放运动而获刑,出狱后重返文坛继续写作,被人们公认为是与托尔斯泰 屠格涅夫...

简爱读后感名著读后感

简爱读后感 名著读后感。jane eyre简爱读后感但凡名著佳作,必然是能引起读者思考的作品,没有争议,没有回味就意味着没有内容。简爱 就是一篇见仁见智的好作品,作品诞生一来,读者除了对作品的水平都高度赞赏之外,对其阐述的诸多家庭社会问题却是各执己见。然而本人对 简爱 的情节进行总结和推敲,发现当中...