道德经读后感

发布 2023-08-18 20:50:08 阅读 4057

【第1篇】這個暑假讀了道德經,說到起因其實隻是blog上的朋友推薦的而已,看完了一本書有種别扭的感覺,也不知道是爲什麽,感覺上和我印象中有點像但是又好像不是那麽回事的感覺,實在難以形容,不知道是老子的智慧太高深我無法理解,還是心情郁悶所使然……

道德經分成上篇道經和下篇德經,道是世界萬物的始祖,即: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無名天地之始。有名萬物之母。故常無欲以觀其妙。

常有欲以觀其徼。此兩者同出而異名,同謂之玄。玄之又玄,忻钪 t。

很多人将道理解喂猶如神一般的存在,創造萬物的上帝,其實我覺得那并不正确,道創造了萬物卻不是刻意的,将道比作一個人,那這個人吃飯,睡覺,解手等,都是自然規律,他想要也得要,不想要也得要,并非上帝一樣隻是一自欲望,可有可無的創造,而是自然而然,不加刻意的,就好比一棵樹,開花結果散葉,自然天成。這世上一切存在的事物都有其價值,對立面也是相對存在的,在老子看來,提倡遵紀守法,也就同時在提倡違法亂紀,提倡一個方面也就同時在提倡他的對立面,世上有越多遵紀守法的人,也就有越多違法亂紀的人,這是恒等的,所以老子建議将2個都去掉,按照自然規律來做人,生活,這樣就是古人常說的“天人合一”,現在有種說法很好,就是人與自然的交融,其實人與自然并不矛盾,我們也本就是自然所生,但是爲何會變的矛盾呢?因爲欲望和才智,人類的過高才智導緻了過高的欲望,然後産生出各種各樣不必要的東西,這些東西摧毀着自然,而人類最終也必定毀于其中,科技一直是人們推崇的,可是不知多少人統計過人類擁有了科技以後變得多麽懶惰,破壞了多少自然,使多少物種滅絕,讓生物鏈受了多少破壞,現在流行一個詞叫可持續發展,但是科技的利益過于巨大導緻無人敢挑戰他的可持續性,這是否也是聰明絕頂的人類的一個智障呢?

什麽時候我們也應該想下,我們是要創造最長久的種族還是要創造最輝煌的種族,如果有一天一個神降臨在你面前,告訴你,你現在有2條路,1條是你一輩子都不能有過高的成就,但是你能長命百歲,另一條是你從現在開始做什麽事都成功,但是1周後你就會死,來吧,看看人們都會選擇什麽道路,人類的生死對這個地球,這個宇宙,這片土地或其他非人類飼養物種都毫無價值,爲何我們可以将自己提高到萬物之靈的虛無高度?在自然面前人類的渺小程度也許比不過芝麻,而這個隻是仗着幾分聰明的的弱小動物居然如此狂妄,真是不可思議,我們一直教導孩子們要改正錯誤,有錯誤不要緊,關鍵是改正錯誤,但是又有多少人想過,錯誤是能改掉的嗎?保持優點改成缺點也許是這個世上最假的話之一,當一個人改掉一個錯誤時必定爲了改掉這個錯誤而誕生新的錯誤來維持優點和缺點的相對平衡,如此以來就是向前走一步再向後退一步,說白了就是原地踏步,錯誤是無法改掉的,錯誤隻能掩飾掉,掩飾掉的錯誤依然存在卻不易被人看到,别人看不到缺點自然就覺得你這人不錯了,那麽一個人,本身不怎惡魔好,但是他擅長掩飾自己的缺點張揚自己的優點,這樣的人就該被叫做僞君子吧?

或者至少被評價爲虛僞或不真的人,但是真正善于掩飾的人完全就被叫做君子,所以得到的結論就是完全不掩飾的人被叫做小人,掩飾了卻沒掩飾到家的叫僞君子,把自己掩飾的地地道道的叫君子,這不正是完全的病态嗎?人類社會中許多像這樣的問題完全不被人發現,卻一廂情願的向更高級社會邁進,實在不可思議……

道德經的本質道與德,道就是自然規律,德就是按照自然規律來最是的法則,掌握這些的人也許不能功成名就,但是一定能使自己的幸福指數達到一個飛躍,這就是道德經的作用,但是這個利益熏心的年代有多少人會去思考這個問題呢?真是讓人無法想象……

【第2篇】最近,我一直在看春秋時期的偉人老子的著作《道德經》,由于此書博大精深,蘊含高深至理的學問,所以暫時無法完全參透,但我仍感到其奧妙,例如老子講“道”、講“德”,以及“上善若水”的道理和水的性格、“有”、“無”之間的關聯……老子将神秘的“道”講述給後人,猶如仙人指路,令人心馳神往。

我十分喜歡這本書,喜歡書中的道理。比如,老子說:“道可道,非常道。

”意思是說,如果“道”可以用語言表達,那它就不是真正的“道”了;“道”是不能用語言表達的必須心神領會,因爲它不是常“道”。《道德經》這部書講了“道”,還講了“德”。“道生之,德畜之”,老子認爲,具有上乘品德的人,從來不追求形式上的“德”;而下乘品德的人,從來不放棄追求形式上的“德”,這才是真正沒有具備“德”。

接下來,老子還講了“無爲”。什麽是無爲?老子強調,“無爲而非不爲”,無爲反而是大作爲。

怎麽理解?“無爲”是指某個方面的“無爲”,再空出這個空間做其他更有用的事情,這就是“有爲”,而且還是“大作爲”。說白了,“無爲”就是避開沖突,爲自己的自在而做喜歡做的事。

“上善若水”,“仁者樂山,智者樂水”,老子愛水,孔聖人亦愛水。“上善若水”是指天地間至高至極的善就好似水一樣。“上善若水”出自《道德經》第八章,此章裏還有一句:

夫唯不争,故無尤。正是由于不與人争,所以沒有什麽過失。另外,道德經裏的第七十八章也是講水:

“天下莫柔弱于水,而攻堅克強者莫之能勝。”天下沒有什麽比水更柔弱了,而攻堅克強這一方面沒有誰勝過他。有一個成語叫“無孔不入”,更是體現了水的威力。

水往低處流,正是因爲往低處流,所以威力十足,一有縫隙,便乘虛而入。

老子另外愛提“有”和“無”。“有之以爲利,無之以爲用。”“有”是人可以用肉眼看得見的,可以對人們有利,“無”也可以被人們利用。

這怎麽說?舉個例子,古時車子的輪子,是三十根輻條撐起一個空殼,空殼即是“無”,但若是“有”,不是“無”,那它就失去了車的用途,不再是車。再舉個例,碗的中間是空的,即爲“無”,倘若是“有”,是實心的,那便失去了碗的用途,變成一個廢物。

有如,房屋是空心的,即爲“無”,倘若是實心的,那便失去了房屋的用途。總之,“有”可以對人們有利,“無”也可以爲人所用。另外,國畫中如果說落過筆的地方爲“有”,沒有落過筆的地方爲“無”,那麽,便是“無”襯托着“有”,“有”襯托着“無”。

“無”離不開“有”,“有”離不開“無”。總不可能一幅畫裏全部塗黑或全部空白吧?并且,美學觀念上,畫中的“無”是有用的,給人空靈的感覺,好似一篇文章中的“……有留白,留給讀者一個想象的空間,這也是“無”。

另外,“有”、“無”還有另一種含義:“有”代表着生,“無”代表着死。有無互相襯托,生死互相伴随。

有生即有死,有死即有生。無生則無死,無死何來生?一旦“生”,便代表着将來會“死”;而“死”便代表着将“生”。

如此看來,“有”和“無”之間,是大有學問的。

《道德經》是一部偉大巨著,以一部空前絕後的經典,它是自我閱讀《**規》以來的第二部經典,給生命以啓發。書中的道理,我感到會随着年齡的增長而理解的更深。

人生時間有限,我們應抓緊時間多閱讀這種經典書籍,《道德經》就是這樣的一部經典,仔細咀嚼品味,是不無裨益的。

【第3篇】開篇之前我認爲應該先提一個成語——紫氣東來。傳說老子當年西遊函谷關,關令尹喜望見有紫氣浮關,便出關相迎,果見一道骨仙風的老者駕青牛翩跹而來,尹喜見這老者長須如雪,有聖人之象。于是留老子于關内,并請他作一篇文章再行西遊。

老子不好推辭,便著《道德經》以警後人。

《道德經》隻有五千餘字,後人分其八十一章。雖然字數不多,卻是章章謇c,字字珠玑。可謂曠世奇書。

個中道理自然“玄之又玄”,故而讓很多人望“道”興歎。這也不奇,畢竟此書森羅萬象,其中涵蓋宇宙觀、人生觀、價值觀的辯證方法,包括治國之道、處世哲學、人性修養、軍事哲學、養生之道的智慧。

中外許多人都曾給《道德經》寫過書評,還有人曾爲其寫書。例如魯迅,他曾說:“不讀《道德經》一書,不知中國文化,不知人生真谛。

”再比如說日本的魯川芳郎,他認爲此書有一種獨特的魅力,它給世俗世界壓迫下疲憊的人們一種神奇的力量。的确,《道德經》一書告訴我們應該怎樣釋然的對待事物,怎樣體悟萬物的陰陽兩面,也就是我們常說的“禍兮福之所倚,福兮禍之所伏”。以一個樂觀的人生觀、世界觀看待天下萬物。

我讀此書的第一感覺就是一個字——深!可以說,此書中的每一個字都足以讓我們用一生去诠釋!《道德經》一書隻有五千餘字,而“道”字卻出現了八十多次,那麽究竟什麽是道呢?

老子在第一章曾提到:道可道,非常道。名可名,非常名。

故道不可說,這便讓我更難以理解此書了,然而,他又在後幾章多次爲道注解,即使如此,“道”在我腦海裏還是很模糊的,畢竟老子是在多方面爲道注解的。其中包括宇宙的形成,爲人處世,軍事治國。老子的這些注解,反而讓我對“道”的理解更加不易了。

也罷,古今中外,又有多少人能悟道呢?已悟道意的大抵是高僧大儒。而這樣就失了老子著書之意。

書中多次提到水,第八章開章就是“上善若水”,我們在生活中也經常接觸這個成語,而這個成語是什麽意思呢?就我個人而言,水是至陰至柔的,而道也就是這樣的,善利萬物而不争,孕育了我們卻不求回報,是故“居善地,心善淵,于善仁,言善信,政善治,事善能,動善時,夫唯不争,故天尤”。我們學習的就應該是象水一樣的品行道德——無爲而無所不爲,不争而不所不得。

處腥酥鶒海萌f物之尊崇。所以那先悟得無爲大道的高僧大儒才會被我們所尊崇!于是我便從水中悟得一些道性。

水是至柔之物。千軍萬馬難敵一張巧嘴,刀劍鋒芒難劈至柔之水。我們知道水是柔的,柔到了極緻!

我們可以用刀槍炮彈摧毀一些堅硬的事物,例如建築物,銅牆鐵壁。然而你能用刀劍劈開水麽?你能用炮彈把水炸一個窟窿麽?

我們不能!這些強硬的物質隻能在水中隐于無形,是故“天下之至柔馳騁天下之至堅”,水與道是沒有形體的,你難以捉摸而又觸手可及。身邊都是道,因爲道是“無”。

我們知道宇宙是一個無限的空間!這個無限的空間孕育了無數星球,而我們的地球隻是這其中一點不起眼的顆粒,隻是因其中有生命而獨特。我們并不能因爲這一點兒自居,應爲宇宙中可能會有無數個更高的生命體!

他們的科技可能是我們難以想象的!道就是就象是玄牝,所謂的玄牝即女性***,而我們永遠都隻是她的孩子。永遠不能超越她!

應該她本就沒有形體,隻是一種“柔”的表現形式,我們應該學習道和水的柔,隻有這樣我們的道路才會更平坦,我們的爲人處世才會更圓滑。

有些人常認爲隻有“有”才是可以被我們所利用的。然而實際并非如此,萬事萬物都不可以獨立在“有”之上,隻有通過一定的形體才能顯示出“有”的價值。而這種無形的形體就是“無”,之所以會“有”是因爲“無”。

上面曾提到我們宇宙中的星球都是從無中演化而來的。“無”其實就是指空間。比方說我們所住的房子,他之所以有房子的用處是因爲其中是空的,能住人,所以有房子的作用。

如果房子是一個實體,他就沒有任何價值了。再比方說一個糖果盒,因爲裏面是空的,可以裝糖果,也就實現了他“有”的價值。“有”與“無”這兩個概念不僅适用于物質與空間。

還适用于我們的心理,我們常對父母說,給我們一些空間。如果其他人過多的涉及我們的空間,我們就會覺的心理非常的窄,透不過氣,非常的悶。宇宙之所以爲宇宙,是因爲其有足夠大的空間,能把萬物都放在其中,而如果人有這麽大的空間,我們就會自由!

(這裏所提到的自由,是絕對的自由)但是,這是不可能的,我們不可能與無形的“道”成相同階級,或高之。所以我們内心總告訴我們,該做什麽、不該做什麽。這是因爲我們内心的空間是有限空間,而宇宙是一個很大的概念,是無限的!

我們不可能與其持平,隻能不停的追求!追求“無”。追求一個現實與虛拟“有”與“無”并作的境界。

隻有這樣,才可能達到相對自由,身理心理都會得到放松。

無形的道,至柔的水,都是先驅與我們共同學習的對象,永遠都不會停止。

老子的辨證觀可謂是玄妙無比,最有名的就是陰與陽了。陰陽可以引申出很多相對的概念,比如正與負,對與錯。爲什麽太極圖中的陰陽會是旋渦形的呢?

爲什麽不是由一條線将其分割呢?爲什麽黑顔色中會有一點白,白顔色中有一點黑呢?我認爲這樣的設計就是“福禍相倚”和“物極必反”的最好體現。

白色中有一點黑,黑色中有一點白是因爲世事都有相對面。“塞翁失馬”就是一個最好的例子。而當黑将要超越白,白将要超越黑的時候,就會成其相反的顔色,循環往複。

而有其他物質肆意破壞就會渾濁。就象人類,萬物循環往複是其道之根本。而人類卻施加幹預——破壞樹林、大肆捕殺。

這樣隻會打亂正常的秩序,最後人類也會在這團渾濁的氣流的中沉沒。然後又恢複正常。古人說過不能涸澤而漁,伐木而獵。

翻譯成現代也就是不能破壞生态平衡。我們應該正确的、不幹預的攫取利益。同時認清福禍的相互轉換,不能因爲一時的成功而高興的忘了本象,可能災難正潛伏在明天,也不能因爲一時的失敗而氣餒,可能幸呔筒卦谀闵磲帷?

道德经读后感

精品文档 道德经读后感范文八篇。我今天把 老子 读了一篇,有一篇感悟最深,想和朋友们分享一下。天地尚不能久,而况于人乎。善为何物?难于言说,只得比方,像水一般,故有 上善若水 之说。水乃平常之物,举目所及,比比皆是。水虽平凡,却蕴含非凡智慧和品性,远非凡人所及,值得世人好好反省和仿效。水,乃生命之源...

《道德经》读后感

精选公文范文。道德经 读后感。各位读友大家好,此文档由网络收集而来,欢迎您 谢谢。道德经 读后感原创 小鸭。孟子曰 性本善,荀子曰 性本恶。自古以来,善恶之辩就已存在。人们对于美善的理解不尽相同,但对于美善的追究却从未停歇。道德经 有云 上善若水,水利万物而不争。在老子的眼里,水泽被万物,却不与谁争...

《道德经》读后感

道德经 读后感。一本 道德经 一生做人的智慧。做一个真实的人。人的一生,总会遇见形形色色的人,有的人能说会道,有的人不善言辞。有的人甜言蜜语信手拈来,有的人沉默寡言却内涵丰富。说着悦耳动听却不走心的话远远比不过说着逆耳忠言却溢满关怀的语言来的动听。信言不美,美言不信 正是说明了与其华而不实,不如朴实...