中庸读后感

发布 2023-07-25 19:57:49 阅读 7860

中庸读后感范文3篇。

中庸读后感范文3篇。

当赏读完一本名著后,相信你心中会有不少感想,现在就让我们写一篇走心的读后感吧。那么你真的会写读后感吗?下面是的中庸读后感范文,欢送大家分享。

我选读的《中庸》是杨天宇撰《礼记译注》中的,由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中庸》选自《礼记》,乃孔门传授心法,子思恐其久而差也,故笔之于书,以授孟子。在孔子以前,已经有了中庸思想的萌芽。在《易经》中,讲究阴阳的相生相克。

但凡好的卦象,都是刚柔并济的。孔子自己也说过,说自己学习中庸太晚了,要是早点学习就好了。在书中,孔子对“致中和”的概念又做了进一步发挥,认为“喜怒哀乐之未发谓之中,发而皆中节谓之和。

中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到达中和的境界,天地间一切事物的位置就摆正了,万物就能生长繁育了。

我们常常说“中庸之道”,什么才是“中庸之道”呢?在《中庸》这个章节中,孔子并没有给中庸下一个定义。只是说,君子常守中庸,中庸难常守。

倒是朱熹,引用程颐的话给中庸下定义,认为:“不偏之谓中,不易之谓庸,中者,天下之正道也,庸者,天下之至理也。中庸者,不偏不倚,无过不及。

”中庸不是一般人可以到达的,是一种修身手段。在心理活动上,“故君子尊德性而道问学,致广阔而尽精微,极高明而倒中庸”。孔子主张出世,这种心理活动必然要外化为一种符合仁爱与礼仪的外在表现。

中庸是区别君子与小人的标志。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有很多。孔子重视自身修养,把中庸作为区分君子与小人的标准。

“君子中庸,小人反中庸。君子之中庸也,君子之而时中。小人之中庸也,小人而无忌惮也。

”孔子重视自身修养,认为一切事情都是源自自身修养的。“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修身不可以不事亲,事亲不可以不知人,知人不可以不知天。”知道了天理才可以了解人,了解了人才可以侍奉双亲,侍奉双亲才可以修正自身。

中庸是一种至高美好的德行。是一种理想人格。“中庸其至矣乎,民鲜能久矣。

”就是说,能常守中道的德行大概是最完美的了吧,但是人们很少能够长期的坚持下去。“天下国家可均也,爵禄可辞也,白刃可蹈也,中庸不可能也。”

中庸是君主圣人才能到达的境界,比方颜回,常守中道,比方舜,隐恶扬善,择其两端,用于民。而一般人很难真正到达中庸的境界,“人皆曰予知,择乎中庸,而不能期月守也。”

中庸之道是治国安邦的良策。孔子在称赞舜是时候就说:“舜其大知也与。舜好问而好察迩言,隐恶而扬善,执其两端,用其中于民,其斯以为舜乎。”

孝是什么?孔子用舜的例子来阐释“孝”:他具有圣人的德行,天子的尊贵,拥有整个天下。而在武王、周公的例子中,他直接这么说:“夫孝者,善继任之志,善述人之事者也。”

孝,是指善于继承先人的遗志,善于赞述先人的业绩。

诚是什么?诚的意思与慎独相近,是一种精诚的精神状态。书中认为,只有最真诚的人,才能充分发挥自己的天性,他人的天性,万物的天性,最终能够“赞天地之化育,与天地参矣。

”人要是能够到达“诚”的境界,就能“唯天下至诚,为能经纶天下之大经,立天下之大本,知天地之化育。”只有最真诚的人,才能制定天下纲纪,确立天下的根本。儒家重诚,认为“不诚无物”。

根据《中庸》,“诚”被分为天道之诚和人道之诚,书中,“诚”有7种解释:

1、诚者,天之道。2、诚之者,人之道也。

3、诚者,不勉而中,不思而得,沉着中道,圣人也。

4、诚之者,择善而固执之者也。

5、诚者,物之始终,不诚无物。

7、诚者非自成己而已也,所以成物也。老实际上是天道与人道共通的一种精神。诚就是“道”,做到了诚,就是掌握了遵行本性的方法,就是“率性之谓道”了。

而“中”,是天下之“大本”,“和”,是天下之“达道”,“致中和,天下位焉,万物育焉。”到达中和的境界,天地间一切事物的位置就摆正了,万物就能生长繁育了,这不正是遵循了事物的本性吗?所以,我觉得中庸与中和,以及“诚”一样,都是为了遵循事物本性而到达的一种境界,怎样治理国家?

在这个问题上,孔子主张“德政”,认为“为政在人”,而获取人才的途径还是要落实到修身养性的方法上来。

讨论:孔子的这些君子必为的道德品质,是紧紧镶嵌在一起的。是一个原,说不清谁是第一位的。

比方孔子注重自身修养,但是怎么修养呢,修养当然要“孝”,要“仁爱”,要“诚”,要“中庸”,可是怎么样才能具备这些呢,在这里,孔子就陷入了一种循环论了,为了具备这些品质,“故君子不可以不修身”,就要努力成为“君子”,而君子的表现就是“坦荡荡”,就是恪守“中庸”。

在哲学层面上,中庸主张“过犹不及”,主张适度。这是一种伦理本位的文化精神。它要求人们时时刻刻要注意“反省”,“反求诸己”,不怨天尤人。

换句话说,就是时时刻刻同自己做斗争。在现实生活中,往往就会造成这样一种现象,就是人们不断用中庸所维护的那种谦谦君子的形象出现,八面玲珑,明哲保身,毫无个性可言。

初读《中庸》,才知《中庸》的主旨是论中和,认为中和是性,中和是道,中和是宇宙的本来状态。它与《大学》不同,《大学》阐述的是修身、齐家、治国、平天下的大道理。在我看来,《大学》讲的'是具体的大方面的外在的道理,而《中庸》那么是讲求自身的中和,重在自身的修养,好似与外界无关,实那么蕴含丰富的人生道理!

第一次上课老师便讲了天人合一和宇宙全息论。实在高深,我实在是听不太懂。单纯的阐述一下我自己的看法吧。

我认为,宇宙是一个整体,环环相扣,任何一个局部如果出现了不平衡,那么宇宙整体也会出现问题。这正如人的身体一样。中医与西医的不同就在于中医讲求的是平衡,而西医讲求的是就病开药,根据病人的病开什么药。

我自小生病都是吃的西药,一堆一堆的药片,加上不知道多少的***,不少的药在我身上已经不起作用了,因为身体里已经有耐药性,而出现这种情况的时候我就会喝中药。中医看病讲究通过整体来看,比方说感冒,西医就直接开感冒药杀死病菌,而中医不然,推断出是身体中有热,那么开些清热的药来,所以说西医治标,中医治本!

还有个现象,就是有的人一辈子病病怏怏的,不过还是长寿;有的人一辈子健健康康的,结果突然一下子得绝症病死了。这是为什么?病病怏怏的人虽然外表上看起来是不健康,看起来不长寿,但是他们维持了自身的平衡,这也就是长寿的秘诀;而看起来健康的人,体内那么不一定平衡,虽然不表达,但是一有表现那么为大病。

这就是《中庸》在现实生活中的实际例子。

其实读《中庸》时首先注意的是“中”、“庸”二字。原先认为,此二字意思为平庸。后来经过学习终于明白,中,就是不偏不倚;庸,不是无能,而是平常。

平常也就是很少改变。这就是成功之人大多人到中年的原因。年轻人轻狂,处事激进,不甘于平凡的生活,时时思变,这都是因为“不庸”引起的。

而中年老年人向往平淡的生活,甘于平凡,稳中取胜。“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而但凡青壮年取得成功的人,大多有庸者之风范,较同龄人稳重。

比方教师教学,如果班内有非常淘气的学生,老师如果严厉地批评一般会使学生更加变本加厉,起不到正面的效果,这便是不“中”,而这个老师如果心平气和的讲道理并时常的鼓励这名学生,找出问题的根源,师生一起解决的话,就会令学生感到受重视而努力学习起来,这便是“中庸之道”。

程颐说:“不偏不倚叫做‘中,不变不更叫做‘庸;中是天下的正道,庸是天下的定理。”要说这不偏不倚,我觉得法官最应该做到这不偏不倚了。

《中庸》就是让人们修身养性,提高自己的品德,法官的判决是否公正决定了人们的命运或生活死。而反过来想,人们的命运不更加由自己决定吗?如果人人都“中庸”那么世界岂不是非常的平衡了?

可是世界就是维持着一个动态的平衡,有动有静,动中有静。万物都有其自己的位置,生生不息。

另外读中庸还有一个领会就是“忍”。忍”是为人处世的一种精神境界,是为了做大事才忍小节的。现实生活中,很多事情都需要忍让,相互忍让,那么事情就能和平解决。

在我身边就发生过不少因为互不忍让而使小事演变成大事,最后给双方都造成了不必要的损失。同学同事之间相处也是这个道理,不激进,不冲动,遇事先动脑后动口,凡事“慢半拍”,这样给自己一点时间,想清楚应该怎么做,而不至因自己一时的血气方刚造成不可挽回的后果。另外,争名夺利也不可过于激进。

何必计较的一时得失,有道是,退一步海阔天空。老师在课上讲的吴清源不。

吗?把棋盘当做人生来下棋,从全局来考虑问题,不计较得失,不在乎输赢,只为了“中”。

高尚的超出常人的品德,才造就了他在棋坛上的长盛不衰啊!在家时也常看吴清源的围棋,多少名家、主持拿他的棋局给观众讲解,我都觉得他们讲得固然好,但是离吴清源大师的领悟还差的远。虽然吴清源大师已经谈出棋坛,但是后来者无一人能够到达大师的境界,这就是中庸带给吴清源的成功。

不过,“忍”并不代表任人摆布,是在忍的过程中找到明智的解决的方法。其实追求一种东西的时候,往往会失去另一种东西。追求忍,你失去的是面子,他人可能会说你的懦弱,但是“忍”并不是没有原那么,趋炎附势,并不是我们不对抗和没有对抗的力量,而是要在忍中等待时机,才能明智的取得更多更大的好处。

其实做人处事都要讲原那么,在不违背个人的本性和道德标准的范围内,要忍得恰到好处。

查阅相关资料后发现,有些人对中庸有些误区,那就是他们觉得中庸就是不思进取。这是错的。中庸是乐观的,是乐观的哲学,它告诉我们,无论发生什么事,无论在什么状况下,都要乐观地看待问题,持一颗轻松的心去面对,不失望,不绝望,不失去理想和信念。

在阅读资料的时候发现了这么个例子,觉得不错。分享下:有个渔夫一天打鱼回家,路上碰见了一个精明的商人,那个商人看着这么多鱼一定很赚钱,于是他就去问“渔夫,你的鱼打得真多,打了多长时间?

”渔夫答到,“2个小时”。商人就说“那么为什么不多打点?”渔夫说“我回家跟老婆睡午觉,然后跟小孩玩”然后商人说:

“可是你打多点,你就可以赚多点”“然后呢”渔夫说。“那么你就可以开一个公司,然后让它上市”商人答复。渔夫疑惑了问“那我可以得到什么?

”商人说:“你可以得到很多的钱啊!”渔夫更疑惑了问,“那有什么用?

然后我可以干什么?”商人就说“你可以跟你老婆睡午觉,跟你孩子玩……”渔夫说“那我现在就是拉?”商人无话可说。

这个故事给我的启发很多。其实中庸就是一个克服这个贪字,而做到知足常乐的精神境界。这个渔夫就充分到达了这个境界,知足常乐!

其实我在生活中也有这种体会。比方挤公交车,学校车站有很多人等车,有一回我站在第二排等车,结果上车时挤啊挤,最后所有人都上去了,唯独。

上去车,那么悲观的看法是,气死我了,就我没上去。而乐观的看法那么是,没关系,等下一辆车,还不是那么挤。再比方,在公共汽车上站着的人心里想,如果我有个座位多好啊。

而坐着的人想,如果座位不那么拥挤多好啊。这就是贪念!中庸的想法是,如果你站着,你就该想,还有很多人没位置站呢;如果你坐着,你就应该想,很多人都没有位置坐呢!

这样你才会快乐,这才是中庸倡导的不贪,知足!

初步了解中庸后,才知道以前自己的行为是多么的浮浅。读过中庸之后,明白了许多道理,并重新审视了自己做人处事的陋习,重新修正了我做人的方向。中庸使我受益匪浅。

中庸中的智慧值得人们花费一生的时间去**,不管时间的开展,或时代再怎么推移,中庸的智慧是不可能被淘汰的。

大学中庸》是一本适宜正在学习的学生读的。这本书给予我许多道理,好似是雨水滋润着鲜花的心田。

大学中庸》还教导我们做人要以身作那么,待人处事要心平气和。品德高尚的人总是实行以身作那么。

俗话云:平平淡淡才是真。其意为庸也,年长者好庸,年少者恶庸,且不管庸者好坏,此对立还是颇引人深思,庸者有好之者,有恶之者,既然中庸合用。

在学习过程中,学生因为个体的差异,所犯的错误也是各种各样的,教师面对这些错误时,如果心态过急,难免会采取简单粗暴的方式解决问题,这在一定程度上不可防止地要伤害学生的学习创造性;而如果教师能一种平和的心态,冷静地分析一下学生出错的原因,帮助学生找到出错的根源,教师也就不难找出最正确的解决方法。所以,我认为教师保持平和的心态是正确对待学生犯错误,帮助学生有效改正所犯错误的关键所在。

古人说:“才智,德之资也;德者,才之师也”。大雁南飞就是一个团队合作的过程,是一群志同道合的伙伴互相协作、互相鼓励、直至实现共赢的过程。

它们总是喜欢排成“人”字飞行,在这种结构中,每只大雁翅膀的扇动都会给紧随其后的同伴增添一股向上的力量,支持它们顺利完成长途旅行。

大学中庸》的宗旨在于弘扬光明正大的品德,在于使人弃旧图新,在于使人到达最完整的境界。上至国家元首,下至平明百姓,人人都要修养品性为根本,假设这个根本被扰乱了,家庭、国家、天下要治理好是不可能的。而且做事要分轻重缓急,否那么就……

书中说“性”“道”不可须臾离开自身,要从“戒慎”“恐惧”“隐显”“慎独”等方面培养自身的品德,掌握中庸之道,促成中和。到达中和,那么天地万物安处其位,万物便生长发育,生生不息。“道”源于本身,与自己别离,而君子要学会反求诸己才能得之。

这种自我修养与反省的品质是我们当代学生所必须有的。无论遇到什么人或者什么事,不管今后会遭遇怎样的挫折,我们都要学会“反求诸己”,凡事都要从自身找原因,我们应当学习孟子“吾日三省吾身”的品质。

书是我们的朋友,有的人认为《大学中庸》是“宝”,但有人认为它是“草”。我去认为它是宝!你们看了我的作文,一定要看看《大学中庸》哦!

《中庸》读后感

中庸 强调中庸之道是人们片刻也不能离开的,但要实行 中庸之道 还必须尊重天赋的本性,xx为大家精心搜集了2篇 中庸 读后感,欢迎大家参考借鉴,希望可以帮助到大家!中庸 读后感一 中庸 读后感。中庸 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以 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

中庸读后感

中庸读后感三篇。中庸读后感三篇。中庸读后感 一 中庸 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它以天命之谓性,率性之谓修,修道之谓教的性 道 教三者为根本,深入阐述了人生的最高境界中和。中庸乃人生成败的智慧根本 诚于中,信于外 君子当慎独中立 仁者爱人,仁者无敌 诚则...

中庸读后感

中庸 是儒家乃至整个中国传统文化的核心思想,是几千年来中华民族伟大智慧的结晶。在此整理了 中庸 读后感,供大家参阅,希望大家在阅读过程中有所收获!从开始接触 论语 起,中庸 便在我的生活中频繁出现,于是渐渐浅尝了这个易懂却又高深的词汇。中 意为不偏不倚,过犹不及 庸 意为平常,平庸。论语 和 中庸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