触电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发布 2023-06-03 03:36:28 阅读 6625

二〇一四年四月。

1事故类型和危害因素分析。

1.1事故类型。

从人与电的接触方式来考虑,触电可以分为:

1)直接接触触电是指人员直接接触了带电体而造成的触电。这种类型的触电,触电者受到的电击电压为系统的工作电压,其危险性较大。

2)间接接触触电是由于电气设备(包括各种用电设备)内部的绝缘故障,而造成其外露可导电部分(金属外壳)可能带有危险电压(在设备正常情况下,其外露可导电部分是不会带有电压的),当人员误接触到设备的外露可导电部分时,便可能发生触电。

从人触电的表现形式考虑,触电事故可以分为:

1)单线触电:当人体直接碰触带电设备其中的一线时,电流通过人体流入大地,这种触电现象称为单线触电。对于高压带电体,人体虽未直接接触,但由于超过了安全距离,高电压对人体放电,造成单相接地而引起的触电,也属于单线触电。

低压电网通常采用变压器低压侧中性点直接接地和中性点不直接接地(通过保护间隙接地)的接线方式。

2)双线触电:人体同时接触带电设备或线路中的两相导体,或在高压系统中,人体同时接近不同相的两相带电导体,而发生电弧放电,电流从一相导体通过人体流入另一相导体,构成一个闭合电路,这种触电方式称为双线触电。发生双线触电时,作用于人体上的电压等于线电压,这种触电是最危险的。

3)跨步电压触电:当电气设备发生接地故障,接地电流通过接地体向大地流散,在地面上形成电位分布时,若人在接地短路点周围行走,其两脚之间的电位差,就是跨步电压。由跨步电压引起的人体触电,称为跨步电压触电。

跨步电压的大小受接地电流大小、鞋和地面特征、两脚之间的跨距、两脚的方位以及离接地点的远近等很多因素的影响。人的跨距一般按0.8m考虑。

由于跨步电压受很多因素的影响以及由于地面电位分布的复杂性,几个人在同一地带(如同一棵大树下或同一故障接地点附近)遭到跨步电压电击时,完全可能出现截然不同的后果。

1.2危害因素分析。

1)触电后轻者惊吓、心悸、面色苍白、头晕、乏力。重者立即出现昏迷、强直性肌肉收缩、休克、心律失常、心跳及呼吸微弱呈假死状态或心脏骤停、呼吸停止、出现紫绀。

2)电击部位**的电灼伤、焦化或碳化,并有组织坏死。如从高处跌下,可伴有脑**,头、胸、腹处伤或四肢骨折。

3)并发症有失明或耳聋、精神失常、肢体瘫痪、外伤或骨折、局部续发感染。

2组织机构及职责。

见综合应急预案)

3预防与预警。

见综合应急预案)

4信息报告程序。

见综合应急预案)

5应急处置。

5.1响应分级。

根据《生产安全事故报告和调查处理条例》(***令第493号)的规定,结合中建股份总公司有关规定,将坍塌事故响应分为局级、公司或经理部级、项目级响应,具体划分见综合应急预案第2.1节。

5.2响应程序。

1)若发生较大及以上事故,局总指挥和副总指挥及局安全生产管理部人员将立即赶赴现场,协助公司应急小组开展工作(公司人员中,至少生产副总经理和安全总监必须在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

2)若发生一般事故,局安全生产管理部人员将立即奔赴现场,协助公司应急小组开展工作(公司人员中,至少生产副总经理和安全总监必须在接到事故报告后立即赶赴现场)。发生事故的项目经理部组织事故调查和处理。

5.3处置措施。

5.3.1触电事故的预防措施。

1)在项目施工中必须针对工程特点编制施工组织设计,编制质量、安全技术措施,经甲方及监理单位审批后实施。

2)临时用电工程,必须单独编制专项的施工方案,编制安全技术措施,防止土火灾、触电事故发生,尤其是制定安全用电、电器防火和雨季临时用电安全措施。

技术措施。1)施工现场供电采用tn-s接零保护系统,保护零线应与工作零线分开单独使用,杜绝混用。pe线在总配电箱处做一组重复接地,接地电阻不大于10ω。

pe线不能加设开关及熔断器,所有电气设备的金属外壳必须与pe线做可靠电气连接,不能一部分接零,一部分接地。

2)施工现场的配电箱和开关箱应配置两级漏电保护,并选用电流动作型,漏电动作电流不大于30ma,额定漏电动作时间应不大于0.1s。潮湿及手持工具末级漏电动作电流应不大于是15ma。

3)配电箱实行一机一闸,并应有过载、短路、及断路保护功能。

4)配电箱内设备必须完好无损,安装牢固,导线接头包扎严密,绝缘良好,电源线进箱处做固定。箱内分路应标注明确。箱门内侧应标有单线系统,箱门应配锁,并由专人负责。

配电箱周围不能有杂物。

5)地下室及潮湿场所应采用安全电压36v或24v照明。碘钨灯用铁架的应做好保护接零,所有220v灯具都应使用单极漏电保护开关。

6)电动建筑机械和手持电动工具使用需符合jcj46-88第八章的有关要求。

7)对分类用电人员进行安全基本知识培训,并做好安全技术交底。

8)电气设备,配电系统要定期检查,做好记录。线路检修时,实行工作票制,由专业电工检修设专人统一组织,统一指挥。

组织措施。1)建立安全检查制度。包括内容:接地电阻、电气设备绝缘、漏电保护器动作灵敏度等,用电设备是否安全可行并做好检测记录。

2)建立临时用电施工组织设计的编制,审批验收制度。

3)建立技术交底,履行交底人与交被交底人的签字手续,写明交底日期。

4)建立维修制度,做好维修工作日志,内容应详细,记载时间 ,并有维修人员及验收人员签字。

5)建立拆除制度不用的闸箱设备随时拆除。

6)建立安全用电责任制,落实到人。

7)持证上岗,禁止非电工无证上岗。

8)进行专业培训,提高电气工作人员的技术职责。

雨季临时用电措施。

1)雨季时要对用电设备增加巡视次数。

2)下雨时要将配电箱箱门关好,防止进水。

3)下雨时严禁电焊、电渣压力焊等作业。

4)雨后要对所有用电设备进行绝缘摇测合格后方可使用。

5.3.2触电事故的应急处置程序。

1、目击者发现人员触电后。

1)能迅速切断电源的,要立即切断电源,然后把触电者移到安全地段,进行紧急救护。在这这个过程中,目击者要大声呼救,发出触电事故警报,由听到者上报告,进而启动应急预案。

2)不能迅速切断电源的,要立即向调度人员汇报事故地点,调度人员根据现场汇报情况,决定停电范围,下达停电指令,并向应急救援指挥小组报告。目击者采取绝缘保护措施尽量使触电者尽早脱离电源。

2、应急小组接到警报后,立即组织有关部门的人员及车辆赶赴现场。

1)若触电者已经脱离电源,根据触电受伤程度,决定采取合适的救治方法。

2)若没有脱离电源,立即组织电力小组采取合适措施使触电者脱离电源。

3)同时用**等快捷方式向当地的120抢救中心求救。并派人等候在交叉路口处,指引救护车迅速赶到事故现场,争取医务人员接替救治。

4)在医务人员未接替救治前,现场人员应对触电者进行不间断的救护,直到医生赶到或者触电者苏醒。

3、伤员抢救小组负责将伤员送往医院,送往医院途中,要不间断的抢救伤员。

4、电工在现场做好现场保护、警戒以及电力故障排除。

5、伤员伤情得到控制,现场危险消除后,应急程序结束。

5.3.3触电事故的现场应急处置措施。

首先要使触电者脱离电源,然后将触电者送往安全地点。

脱离电源的方法是:

1、高压触电脱离方法:

1)拉闸停电。

对于高压触电应立即拉闸停电救人。在高压配电室内触电,应马上拉开断路器;高压配电室外触电,则应立即通知配电室值班人员紧急停电,值班人员停电后,立即向上级报告。

2)短路法。

当无法通知拉闸断电时,可以采用抛掷金属导体的方法,使线路短路迫使保护装置动作而断开电源。高空抛掷要注意防火,抛掷点尽量远离触电者。

2、低压触电脱离方法:

1)拉闸断电。

触电时临近地点有电源开关或插头的,可立即拉开开关或拔下插头,断开电源。但应注意,拉线开关、平开关等只能控制一根线,有可能只切断了零线,而不能断开电源。

2)切断电源线。

如果触电地点附近没有或一时找不到电源开关或插头,则可用电工绝缘钳或干燥木柄铁锹,斧子等切断电线,断开电源。断线时要做到一相一相切断,在切断护套线时应防止短路弧光伤人。

3)用绝缘物品脱离电源。

当电线或带电体搭落在触电者身上或被压在身下时,可用干燥的衣服、手套、绳索、木板、木棍等绝缘物品作为救助工具,挑开电线或拉开触电者,使之脱离电源。

3、脱离跨步电压的方法:

遇到跨步电压触电时,可按上面的方法断开电源,或者救护人穿绝缘靴或单脚着地跑到触电者身旁,紧靠触电者头部或脚部,把他拖成躺在等电位地面上(即身体躺成与触电半径垂直位置)即可就地静养或抢救。

触电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1.事故危险分析。电气常发生的有触电和电气设备着火事故。1.1电气设备着火事故。当电缆绝缘层老化 或老鼠咬线 造成短路 室外电箱防水效果缺失造成线路短接和电气保护设备或输电线路超负荷运行造成过热等均可能造成电气设备着火。电气设备着火如果处置不及时,可能造成部分线路和设备损坏停产,严重的可能造成厂房 ...

触电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乐清市瓯兴纸业 编号 fl预案 2016 a0 触电事故专项应急预案。a 0 编制 安管办。审核 黄忠繁。批准 陈宇挺 2016 06 01发布2016 06 11实施 乐清市瓯兴纸业 目录。1 总则 1 1.1 编制目的 1 1.2 编制依据 1 1.3 适用范围 1 2 触电事故类型和危害程度分...

触电事故专项应急预案

触电事故类型主要有 用电设备正常不带电部位意外带电接触人体,导致人员触电 配电箱柜 供电线路带电体裸露,线路老化,接地不良,安全装置失效等导致电流意外接触人体,使人员触电。触电事故多发生在供电线路 电气设备附近,触电事故可能导致触电人员 救援不当可能导致二次触电事故发生。先断电,后救人。应急组织体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