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科书的编写,设计了“例题”“试一试”“想想做做”“你知道吗”“思考题”等栏目。在“例题”里着力教学最基础的数学知识,包括重要的数学事实、经常使用的数学方法、解决问题的基本数学思想与策略等,是课堂教学传授数学知识的最主要板块。“试一试”一般紧接着例题编排,或是例题所教学的数学知识的进一步扩展,或是例题教学的知识、思想、方法的首次具体应用以及变式应用,总之是例题教学的继续、延伸。
“想想做做”里编排与例题密切相关的练习题,让学生在解题活动中深入体会并理解例题所教学的知识内容,初步应用所学习的数学知识解决比较简单的问题,起到帮助学生巩固和掌握数学知识的作用。“你知道吗”体现了教材内容设计的弹性,为学生提供一些有趣的阅读材料,如数学史料、数学背景材料、简单的数学游戏等供学生选择阅读,以开拓学生的眼界,丰富数学知识。“思考题”体现了教材的因材施教,为学有余力的学生提供一些难度稍大、要求稍高的数学问题,让他们在研究并解答这些问题的过程中,获得更多的数学发展,包括思维与智力的发展,能力和水平的提高,良好情感与坚强意志的形成。
教科书不是直接给出许多静止状态的数学结论,而是引导学生经历探索知识、理解或发现知识,不断调整自己认知结构的过程。也就是说,指向一个个具体数学知识的学习活动是教材十分重要的组成部分。为此,教科书设计了“茄子”“玉米”“豆荚”“白菜”等四个大**,还有“萝卜”“辣椒”“番茄”“蘑菇”等四个小**。
大**代表教师形象,和学生互动,有时向学生提出问题启发他们思考,有时安排学生活动引发他们动手、动口,有时直接告诉学生知识为他们做必要的解疑……小**代表学生形象,与学生交流,有时说出自己解决问题的思考和方法,有时说出自己的困惑、疑问或困难,有时说出自己的发现或学习成果……教材里的大**能够帮助教师进行课堂教学,提示教师如何教、如何组织学生学,提示教师**是教学的重点或难点所在。教材里的小**反映了学生学习的一般状况,他们可能怎样想、会怎样做,他们能做些什么、困难在**。课堂教学应该把教科书里的大**与小**的互动,以及小**之间的互动变成现实,形成有趣、活跃、有效、高效的课堂教学现实。
一、 关于全册教学内容编排的一些说明。
一年级上册教科书一共编排十一个单元的教学内容,这些内容大致能分成三部分:第一部分是第一单元到第三单元,依次是“数一数”“比一比”“分一分”,分别让学生在具体情境里数物体的个数,比物体的长短(高矮)或轻重,把若干物体按比较明显的特征进行分类。这三个单元是小学生学习数学的起步,之所以编排在小学数学教学的开头,主要原因有三个:
① 数”“比”“分”都是学生在幼儿时期进行过的活动,他们在日常生活和学前教育时往往要进行这些活动,已经有了最初步的活动经验。把“数”“比”“分”等活动作为教材的起始内容,有利于数学学习和幼儿活动的衔接,实现从幼儿到学生的过渡。② 观察、计数、比较、分类是数学教学经常开展的活动,是学生主动学习数学的常用方法。
学生具有这些活动的经验与能力,将对他们的数学学习产生长远的影响。把这些活动编排在小学数学教学之初,是开发并积累学习资源,有利于主动、积极的学习方式的形成。③ 在这三个单元里没有需要记忆的数学知识,没有读、写、算的练习任务,寓数学思想方法于有趣的学习活动之中,学生可以轻松愉快地学习数学,有利于形成学习数学的热情。
第二部分是第四单元到第十单元,本学期要新授的数学知识都在其中。在“数与代数”领域,主要教学20以内的数、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20以内的进位加法。在“图形与几何”领域初步教学上下、前后、左右等位置关系,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等简单几何体。
在“统计和概率”领域教学简单的分类,包括分类的作用和方法。在“综合和实践”领域安排了“有趣的拼搭”和“丰收的果园”两次活动。第三部分是第十一单元,在期末有重点地整理一学期所教学的数学内容,帮助学生在复习中调整自己的认知结构。
下面就本册教科书的教学内容编排,再做几点说明。
1 把20以内的数分成两段编排和教学,先是“认识10以内的数”,然后是“认识11~20各数”。这样编排有两个原因:首先,认识10以内的数和认识11~20各数的教学内容有较大的不同。
在认识10以内数时,数字“0”“1”“2”……9”的认、读、写是很重要的基础知识。而认识11到20各数时,十进制计数法是最基本的数学思想方法。把10以内的数与11~20各数分开教学,有利于突出各自的特点与重点,保障这两个单元的教学任务能够高质量地完成。
其次,与认数相关的计算教学内容不同。教学10以内的数,要教学加法和减法。而教学11~20各数,本册教科书里只教学20以内进位加法,暂时不进行相应的退位减法的教学。
把10以内的数和11~20各数分开教学,方便了计算教学内容的编排。
2 第七单元“分与合”集中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是本册教科书在内容编排上的又一个特点。10以内数的组成是十分重要的数学基础知识,直接关系到10以内数的概念的形成,以及10以内加、减法的计算,小学数学历来很重视这个内容的教学。以往的教科书习惯地把10以内各数的组成,与这些数的意义、读写编排在一起教学,每一个数的教学几乎都是“数数——认数——读数和写数——数的组成”的过程。
这样编排固然是可以的,但往往是反复较多、推进缓慢,制约了学生的学习热情。本册教科书把2~10各数的组成集中起来,单独编排一个“分与合”的单元,有以下好处:① 分”与“合”是基本的数学思想,“合”能导致加法或乘法,“分”则导致减法和除法。
集中编排“分与合”的教学,能让学生较好地感悟“分”和“合”的思想,为以后理解四则运算的意义打下基础。② 分”与“合”是基本的数学学习活动,10以内各数的组成可以在相应的摆学具活动中抽象出来。集中编排“分与合”能使教学精力投放在操作学具及其数学化的上面,给学生较大的动手实践、自主探索、合作交流的空间,逐渐提升操作能力和思维水平。
③ 教学10以内数的组成,要求学生熟练掌握,这就需要相当充分的练习。集中编排“分与合”,有利于加强练习,在练习的形式与方法上有更加新颖、合理的安排,激发学生参与练习的兴趣,提高练习的效率。④ 集中编排“分与合”的教学,减少了10以内数的认数内容,有助于认数阶段加强数的意义的教学和写数练习。
3 第六单元“认识图形(一)”里直观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在此之前,教材没有教学平面图形的安排。现在的编排是,一年级(上册)认识长方体、正方体、圆柱和球四种立体图形,一年级(下册)认识长方形、正方形、三角形和圆四种平面图形。
这样的编排,充分考虑了低年级学生的生活经验和年龄特征。在日常生活的空间里,有着各式各样的物体(三维立体),平面图形(两维图形)是对立体的面的表达。儿童认识事物,一般是“从整体到部分”“从粗放到细微”,他们首先看到的是物体,然后才会注意立体上的面。
也就是说,先感知到的是“立体”的存在,后感知到“面”的存在。所以,教科书先编排立体图形的直观认识,再编排平面图形的教学,是遵循儿童认识规律的选择,便于教学。另外,本册教科书只限于直观认识四种立体图形,不研究它们的面和棱。
即使学生没有认识平面图形,也不会影响对立体图形的学习。
4 第八单元“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包括加法、减法的初步含义,加法、减法的计算,应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等三部分内容。教科书把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有机结合、交叉编排、同步推进。这样编排的主要原因是,加法和减法既是两种不同的运算,又密切联系、相辅相成。
可以说,不懂得加法很难认识减法,懂得了减法能够深一层理解加法。这个单元的教材分成几次循环,螺旋上升地教学10以内的加法和减法。通过“一图一式”到“一图两式”,再到“一图四式”的有序提升,逐渐凸显加法和减法的含义,逐渐沟通加法和减法的联系,能够较好地促进概念的形成。
再说,计算10以内加法一般想数的“合”,计算10以内减法经常想数的“分”。学生已经掌握了10以内数的分与合,有条件同时学习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经常把加法和减法结合着练习,也有利于学生运算能力的形成。
教科书把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和运算意义、运算方法的教学结合起来,因为运算意义是理解数量关系的前提,运算方法是解决实际问题不可缺少的基础。学生初步领悟了加法、减法的含义,就有条件体会实际问题里的数量关系。学生掌握了10以内的加、减法计算,就可以及时应用于解决有关实际问题。
反过来,通过解决实际问题,又能促进学生进一步理解加法和减法的含义,进一步掌握加法和减法的计算。所以,把加减法的含义、加减法的计算、应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三个内容结合起来的教学,是一种科学的安排。
5 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是进行整数、小数四则计算的基础,学生计算20以内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的熟练程度与正确程度,直接关系到他们进行大数笔算的水平。教科书里的进位加法和退位加法通常有两种编排,一种是把这两种计算内容分开,先教学进位加法,后教学退位减法。另一种是把进位加法与退位减法结合着交叉编排,先教学“9加几”和“十几减9”;再教学“8(7)加几”和“十几减8(7)”;最后教学)加几”和“十几减)”这两种编排各有道理,也各有缺点。
本册教科书采用前一种编排,第十单元里只安排“20以内进位加法”,把退位减法安排在一年级(下册)教科书里教学。进位加法和退位减法分开编排,能使教学轻松一些、顺利一些。首先,可以利用“思维定势”加强进位加法的计算思路。
如计算9加几时,一般把“9凑成10”,转化成相应的“10加几”。这样的计算经验可以迁移到8(7)加几,以及)加几的进位加法上面。其次,将“两个数相加,调换它们在算式里的位置,和不变”的经验,应用到一个较小数加一个较大数的算式上,可以想那个较大数加较小数的得数是几。
因为较大数加较小数的计算已经在加几时教学了,学生应该掌握得比较好了。再说,经过充分的练习,学生熟练掌握20以内进位加法以后,再教学退位减法,就可以利用加法算减法,有利于化解退位减的难点,使减法计算既对又快。
6 本册教科书教学“求总数”的加法问题、“求剩余”的减法问题。根据《标准(2024年版)》的精神与要求,从三个方面改进传统的应用题教学。第一,注重问题的现实性、趣味性、思考性。
在学生生活和活动的范围里收集富有数学内容的实际问题,让学生解决自己身边的问题,体会数学的应用;用图画、对话、**、**等多种形式呈现问题,以此吸引学生,激发解题兴趣;鼓励学生在具体情境里收集数学信息、提出数学问题,初步感知完整的可以解决的问题。第二,把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和计算知识的教学有机结合、相互融合。如第八单元的例1既教学加法的知识(含义与算法),也教学加法的应用(解决实际问题);例2既教学减法的知识,也教学减法的应用。
配合这两道例题的“想想做做”里有一些“看图写算式”的练习题,既在练习加、减法计算,也在应用加、减法解决实际问题。这个单元的其他例题和许多习题,也都具有计算与解决实际问题这双重教学任务。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和计算教学相结合,是“双赢”的安排:
一方面赋予加、减计算具体的含义,有助于学生理解运算的意义,建立运算的概念;另一方面增加了应用数学计算解决实际问题的机会,学生从中能感受一些最基本的数量关系。第三,在第八和第十两个单元里,细致地安排解决实际问题的教学,循序渐进、逐步提高要求。如理解题意,先在教师的引领下让学生看懂图意,把教科书上的算式写完整;然后让学生用三句话说出图画表示的实际问题,并自己写出算式解答问题。
又如分辨条件和问题,先在实物图里“数”出已知信息,体会需要解答的问题;然后用括线和问号表示图画里的信息,区分已知条件与所求问题;最后在**结合或对话的情境里找出条件与问题。
二.各单元教材分析。
第一单元数一数]
小学阶段的第一堂数学课十分重要。学生是带着热情与好奇走进教室的,他们完全不知道数学课上将学些什么,该怎样学。所以,第一堂数学课应该激发学生的兴趣,让他们愉快地开展数学学习活动,品尝学习成功的快乐,从而喜欢数学,喜欢学习数学。
一年级数学下册各单元教材分析
课本p27页例1 主要是让学习理解分类的含义,掌握分类的计数方法。最后让学生自选标准分类计数,渗透不同标准下分类结果的多样性。课本28页例2 从做游戏分组的问题出发,则主要是让学生自主分类,并用简单的统计表呈现分类计数的结果,这种能力对学生来说是非常之重要的,这是一切统计的起点。同时,也将统计工作中...
一年级数学各单元暑假作业各单元重难点
家长须知。1 暑假作业。1 语文作业 用汉语拼音抄写课本 生字表二 生字,一个字抄一行,最后两个格子组词。2 数学作业 做此本作业。请家长认真指导完成,不要让学生自己乱填。做好一页家长签名,下学期检查作业,乱做不过关的回家重做。二 安全问题。1 请家长监管好你的孩子不要到河沟里洗澡 游泳,以免发生意...
一年级数学各单元习题集
6月26日。解决问题 要画出三要素 条件 问题关键词 单位,再列式计算 1 一杯饮料8元,爷爷带了50元,最多能买多少杯?还剩多少钱?2 一个盘子能装9个雪梨,3个盘子一共能装几个雪梨?3 一个篮球15元,付给售货员阿姨50元,找回多少钱?4 哥哥钓了15条鱼,弟弟比哥哥少钓6条,弟弟钓了多少条鱼?...