人教版 2019 七年级地理上期末试题

发布 2023-03-08 08:21:28 阅读 3042

每日一练,每天前进一小步!

人教版(2016)七年级地理上期末试题。

一、选择题: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划分依据是( )

a.国家面积的大小b.国家人口的多少。

c.人口受教育的水平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

2.有一位建筑师,想要建造一座房子,房子四面的窗户都对着北方,你认为应该( )

a.北极点上b.南极点上

c.赤道和本初子午线的交点上d.赤道和180°经线的交点上。

3.我们身边很多现象,如果你留意的话,就会发现它们是有规律的,比如一天内教学楼影子长度的变化.下面是早上-正午-下午影子的变化,正确的是( )

a.短→长→短b.长→短→长

c.长→再长→更长d.短→再短→更短。

4.读如图的经纬网图,判断甲地的半球位置( )

a.北半球东半球b.北半球西半球

c.南半球东半球d.南半球西半球。

5.如图是“某地等高线地形图”,说法正确的是( )

a.从甲处攀登山峰比从乙处攀登省力b.丁处的坡度比丙处陡

c.甲、乙、丙、丁四处的海拔都是280米d.甲处海拔最高,丁处海拔最低。

6.如图所示,甲、乙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

a.800米b.1 300米c.300米d.500米。

7.下列图例中表示铁路的是( )

8.关于世界陆地和海洋的叙述,正确的是( )

a.三分陆地,七分海洋b.世界上最大的大洋是印度洋

c.全球海陆分布均匀d.世界上最大的大陆是非洲大陆。

9.宇航员说,地球看上去更像个水球,因为海陆面积是( )

a.三分海洋、七分陆地b.各占

c.三分陆地,七分海洋d.为海洋。

10.陆地主要集中在( )

a.北半球和西半球b.北半球和东半球

c.南半球和西半球d.南半球和东半球。

11. 由世界海陆分布图可以看出( )

a.陆地全部集中在北半球

b.地球表面陆地面积比海洋面积大

c.南极地区是海洋,北极地区是陆地

d.赤道依次穿过南美洲、非洲、亚洲和大洋洲。

12. 下列关于沧海桑田变迁的叙述错误的是( )

a.喜马拉雅山中的海洋生物化石说明地质时期这里曾经是海洋

b.人类活动是造成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c.东海海底的古河流遗迹说明这里曾经是陆地

d.地壳的变动和海平面的升降,是海陆变迁的主要原因。

13. 读“东西半球海陆分布”示意图(如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图中序号①是太平洋b.大洲②非洲

c.④是大洋洲d.④与⑤两洲之间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

14. 科学家通过测量发现,北京与华盛顿的距离每年以0.5~1.2厘米的速度互相靠近,有人推算出大约2亿年后,中美两国就会变成陆上邻国.这种现象的产生是( )

a.地球自转运动的结果b.**和火山活动的结果

c.板块相互运动的结果d.海浪和风力作用的结果。

15.关于下图,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a.大洲a和大洲b的分界线是巴拿马运河b.图中a大洲是世界面积最大的大洲

c.大洲a和大洲b的分界线为苏伊士运河d.大洲b和大洲d的分界线是地中海。

如图为某地多年平均各月气温与降水量图,读图回答下列各题。

16.该地的气候特征是 (

a.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b.全年高温,分早雨两季

c.夏季高温多雨,冬季温和少雨d.全年高温多雨

17.该气候类型主要分布在 (

a.赤道附近b.北回归线附近c.南回归线附近d.极地附近。

18. 下图为“某区域7月份等温线分布示意图”,虚线表示海岸线,分析下列说法正。

确的是( )

a.该区域位于北半球,乙地代表陆地b.该区域位于北半球,甲地代表陆地

c.该区域位于南半球,甲地代表海洋d.该区域位于南半球,乙地代表海洋。

19. 受厄尔尼诺影响,2023年春季我国天气多变,气温变化剧烈,某地5月31日最高气温达33°c,对比前一日气温飓升9°c,5月31日的天气可能是( )

20.如图为上海和悉尼某年各月气温统计图.读图,完成下题:

(1).从图中气温曲线可知( )

a.上海和悉尼气温年较差相同b.上海气温年较差大于悉尼

c.两城市气温最高月都在八月d.两城市全部位于热带。

21. 喜马拉雅山脉的形成是哪些板块共同作用的结果。

a.印度洋板块与太平洋板块b.亚欧板块与非洲板块。

c.太平洋板块与美洲板块d.亚欧板块与印度洋板块。

22. 人口分布的疏密程度,可用下列哪一项表示( )

a.人口的数量b.人口增长量

c.人口密度d.人口的自然增长率。

23. 2023年,某个国家的人口出生率是0.97%,死亡率是1.04%,根据提供的资料,可以判断,该国存在的主要人口问题是( )

增长过快 ②增长过慢 ③少年儿童比例过高 ④劳动力不足。

a.①③b.②④c.②③d.①④

24. 某地区平均每20000人中,当年出生并存活80人,死亡46人,这个地区一年中的人口出生率、死亡率、自然增长率分别为( )

a.0.4% 0.23% 0.17%b.0.4% 0.46% 0.04%

c.0.8% 0.46% 0.34%d.1.0% 0.23% 0.77%

25. 对于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正确的做法是( )

a.拆除后建设现代化的高楼

b.全部拆除再照原样重建

c.应该大力保护具有民族特色的传统民居

d.不要乱动,任其发展。

26. 随着全球经济一体化的不断发展,我国与世界各国经济**联系日益密切,经济纠纷也会不断增加,解决国际**仲裁和协调的机构是( )

a.联合国b.国际货币**组织

c.世界**组织d.联合国经济社会理事会。

27. 下列生活行为不符合“绿色、节能、低碳”的是( )

a.垃圾分类**废物再利用b.出门尽量步行或骑自行车

c.人走不关灯保持房间长明d.使用环保袋替代一次性塑料袋。

28.非洲最大的鲜花出口国是( )

a.肯尼亚b.尼日利亚c.安哥拉d.南非。

二、综合题()

29.读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代号所代表的地形部位名称:

甲 __丙 __丁 __ef __gh __

2)用多条等高线表示地表 __的地图,叫作等高线地形图.

3)山谷等高线向 __凸出;山脊等高线向 __凸出;鞍部是两个 __之间的低地;陡崖是多条 __重叠在一起.

4)陡坡的地方等高线 __缓坡的地方等高线。

5)相对高度是一个地点高出另一地点的 __

30.读“地球上五带分布”示意图,回答:

1)图中所代表的“地球上五带”分别是:

a __带,b __带,c __带.

2)气候终年炎热的带是 __填字母).

3)四季变化最明显的带是均填字母).

4)③是 __带和 __带的分界线.

5)我国大部分地区位于 __带.

31.读下面的等高线地形图,完成下列各题:

1)写出下列字母所代表地形类型的名称:

abd2)a、b、c、d四处,适合开展攀岩运动的是。

3)甲、乙两山顶的图上距离是3.5厘米,则两地的实际距离是 __千米;根据图中所示的方向标,甲山顶位于乙山顶的 __方向.

32.读经纬网图,回答下列问题:

1)写出下列各点的经纬度:

a点的纬度是 __经度是 __b点的纬度是 __经度是 __c点的纬度是 __经度是。

2)b点位于南、北半球中的 __半球,东、西半球中的 __半球.

3)按高、中、低纬划分,a点在 __纬度,b点在 __纬度.

4)a点在b点的 __方向,a点在c点的 __方向.

33.如图,读“某地等高线地形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甲地表示的地形部位名称是 __

a.鞍部 b.陡崖 c.山谷 d.山脊

2)图中①②两地的相对高度是 __米,若①地的气温是20℃,此时②地的气温是。

3)某地理兴趣小组进行登山活动,a、b两条线路中,比较容易攀登的是。

4)图中王村位于赵村的 __方向.

5)图示地区位于 __低、中、高)纬度地带.

34. 读东西半球图,完成下列要求。

1)写出下列序号所代表的大洋的名称。

2)上左图为___东/西)半球,上右图为___东/西)半球。

3)亚洲与非洲的分界线是___运河,它沟通了___海和红海。

35. (1)根据图中字母代号填出各大洋的名称。

根据图中字母代号填出各大洲的名称。

36. 读图,回答下列问题;

1)图中乙是板块。

2)a是山,它是___板块和___板块碰撞挤压形成的。

3)d是___海,这里的面积在不断___可推测,几千万年后,这个海域将成为。

人教版 2019 七年级地理上期末试题

人教版 2016 七年级地理上期末试题。一 选择题 1发达国家与发展中国家的划分依据是 a.国家面积的大小b.国家人口的多少。c.人口受教育的水平d.经济发展水平的差异。2.有一位建筑师,想要建造一座房子,房子四面的窗户都对着北方,你认为应该 a.北极点上b.南极点上。c.赤道和本初子午线的交点上d...

七年级地理上期末 3

七年级地理上册期末试题 3 1.我国人口最多的省级行政单位是 四川 河北 河南 江苏。我国少数民族主要分布在 东北 华北 西北 西北 西南 华北。华北 华南 华东 东北 西北 西南。我国最小的省及其省会是 鲁 济南 琼 海口 琼 福州 粤 广州。下列国家中哪一列与我国相邻 朝鲜 蒙古 俄罗斯 孟加拉...

七年级地理上期末检测

七年级地理 上册 期末检测 二 满分100分 60分钟完卷 一 你的选择是最优的了吗?请把你的答案写在 内,共54分 1.右图中我国简称为 鲁 的是 a.b.c.d.2.黄山归来不看岳 中的 黄山 在 a.湘 b.皖 c.苏。3.梅子黄时雨 反映的地区是 a.华北平原 b.江淮地区。c.南岭一带 d...