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学准备
1. 教学目标
1.认识量角器的构造,知道量角器各部分名称;会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学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2.在操作实践中,了解和归纳测量角的正确方法。
3. 鼓励学生大胆尝试,形成勇于探索、创新的科学精神。
2. 教学重点/难点
会正确使用量角器测量角,且能正确读出角的度数。
会画指定度数的角。
3. 教学用具
教学课件。4. 标签
教学过程 一、新课导入。
1、师:谁来说说什么是角?
2、分别比较下面两组角的大小。
师:说说你是怎么比较出每组角的大小的?
针对第三组角大小比较结果的不同意见,分组讨论,交流比较的不同方法。
3、揭示课题:为了更加精确的比较角的大小,我们今天就要学习角的度量。
二、新课探索。
1、**一认识量角器。
1)认识量角器。
师:仔细观察量角器并阅读书p70,说一说量角器上有什么?
量角器是一个半圆,这个半圆被分成180等份,每一份对应的角的大小是1°。
小结:半圆的圆心是量角器的中心,里面一圈称为内圈刻度,外面一圈圆称为外圈刻度,左边和右边各有一条相对于内外圈刻度的零刻度线。
3)练习:在你的量角器相应的部位指出“中心点”、“零刻度线”、“内圈刻度”、“外圈刻度”。(同桌互指)
2、**二量角。
1)出示°的角,师:请大家自学数70页的角的测量,并量一量这两个角。
汇报:到投影仪前演示量角过程,边量边叙述量的过程。
归纳量角的方法。
小结:量角的方法:
1、先将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
2、使零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3、读出角的另一条边在量角器上的刻度。
师:通过大家的归纳,我们知道了量角的方法,下面我们就一起来完成练习。
2)练习。完成书p70,量出下图中∠aob和∠cdf的度数。
师:说说你是如何量的。
选择引入时三组角中的一组进行测量,验证原来的判断。
师:对于第三组角的度数相等,请你想一想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有关吗?
师:在各种度数的放大镜下看角,角的大小会改变吗?
小结: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三画角。
1)师:你会画一个75°的角吗?尝试完成,有困难可看书p72。
2)师:谁来说说你是如何画角的?
小结:画角时:先画一点和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再在量角器75度的地方点一个点;然后以已画出的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师:学会了画角的方法我们就可以画出不同大小的角。
3)练习:分别画出145°和35°的角。
师:说说你是如何画的?
过渡:刚才我们学习了测量角和画角的方法,下面我要考考大家,看大家掌握得如何?
三、课内练习。
1、练习一。
判断。aob是80°()1是70°()
1)师:你是如何判断的?
2)师:说说量角时应注意些什么?
2、练习二。
从已知线段的两个端点出发,分别画出60°角,形成一个三角形,再量出另一个角的度数。
1)师:认真读题,说说题目对我们提出了什么要求。
2)师:请大家画出这个三角形,并说说是如何画的?
3)师:说说画角时应注意些什么?
3、练习三拓展。
利用一副三角板,你能画得到多少个大小不同的角?
1)师:你知道每块三角板的各个角的度数吗?
2)师:你能说出所画的角的度数吗?
课堂小结 二、本课小结。
1.量角的方法:
1)先将量角器的中心点与角的顶点重合。
2)使零刻度线与角的一条边重合。
3)读出角的另一条边在量角器上的刻度。
2.角的大小与边的长短无关,与两条边叉开的大小有关。
3.画角的方法:
1)先确定一个点,引出一条射线,使量角器的中心和射线的端点重合,零刻度线和射线重合。
2)再在量角器指定度数的地方点一个点。
3)然后以射线的端点为端点,通过刚画的点,再画一条射线。
课后习题 三、课后作业。
练习册p/66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沪教版四年级上册数学 角的度量 教学反思。有人说有教育就必然有公开课,而教育家于漪先生却说过 公开课永远是一件遗憾的艺术。我在和学生共同学习 角的度量 这一课时,坚持以学生发展为本的理念,较好地实现了学生学习方式和教师教学方式的融合,注重培养学生学习兴趣和学习愿望,以及主动 的意识。有以下靓点1 不...
沪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设计
沪教版数学四年级上册 角的度量 教学设计。教学内容 九年制义务教育课本数学四年级第七册p83 85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1 认识 熟悉量角器,会用量角器量角。2 熟练使用量角器量角。能力目标。让学生经历观察 操作的主动探索过程,灵活使用工具。情感目标。通过主动操作,使学生感受到量角器的作用,体会工欲善...
四年级上册《角的度量》教学反思
本节课是在学生认识角的基础之上,接着学习用量角器度量角的大小,在这节课的教学中,我努力创设一种和谐 愉快的教学氛围,在这种氛围中,促使学生积极主动地发展真正成为学习的主人。一 创设情境,问题 生活化。本课教学,我给了大量的时间让学生动手实践,向他们提供充分的从事数学活动中交流的机会。当学生通过操作体...