题西林壁】[1]
横看成岭侧成峰,[2]
远近高低各不同。[3]
不识庐山真面目,[4]
只缘身在此山中。[5]
出处】:中华诗词-北宋-苏轼。
注释】:1]题:写上。
2]横看:从山的正面看。侧:指从山的侧面看。
3]远近高低:指看山的人站的不同位置,远看,近看,高处看,低处看。
4]不识:不认识,看不清楚。
5]只缘:只是因为,就是因为。此山:这座山,即庐山。
翻译】:正看庐山,高岭横空;侧看庐山,峭拨成峰;远近高低,形象各异。为什么总看不清庐山的真实面目呢,恐怕只是因为自身在这山中的缘故吧!
诗译】:横看是蜿蜒山岭侧看是险峻高峰,远近高低看过去千姿百态不相同。
之所以不能认识庐山的真实面目,只因为身处在这层峦叠嶂深山中。
分析】:苏轼由黄州贬赴汝州任团练副使时经过九江,游览庐山。瑰丽的山水触发逸兴壮思,于是写下了若干首庐山记游诗。
《题西林壁》是游观庐山后的总结,它描写庐山变化多姿的面貌,并借景说理,指出观察问题应客观全面,如果主观片面,就得不出正确的结论。
开头两句"横看成岭侧成峰,远近高低各不同",实写游山所见。庐山是座丘壑纵横、峰峦起伏的大山,游人所处的位置不同,看到的景物也各不相同。这两句概括而形象地写出了移步换形、千姿万态的庐山风景。
后两句"不识庐山真面目,只缘身在此山中",是即景说理,谈游山的体会。为什么不能辨认庐山的真实面目呢?因为身在庐山之中,视野为庐山的峰峦所局限,看到的只是庐山的一峰一岭一丘一壑,局部而已,这必然带有片面性。
游山所见如此,观察世上事物也常如此。这两句诗有着丰富的内涵,它启迪我们认识为人处事的一个哲理--由于人们所处的地位不同,看问题的出发点不同,对客观事物的认识难免有一定的片面性;要认识事物的真相与全貌,必须超越狭小的范围,摆脱主观成见。
这是一首哲理诗,但诗人不是抽象地发议论,而是紧紧扣住游山谈出自己独特的感受,借助庐山的形象,用通俗的语言深入浅出地表达哲理,故而亲切自然,耐人寻味。
游山西村】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萧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出处】:中华诗词-南宋-陆游。
注释】山西村:山头西边的村子。这首诗是陆游遭到朝廷投降派的打击后,罢官在家出游山间乡村时所作。
莫:不要。笑:笑话,取笑。
腊酒:在冬天腊月酿制的米酒。
浑:浑浊不清。
丰年:丰收年。
足:富足。豚:猪。
山重:重重叠叠的山。
水富:溪流弯弯曲曲,重复出现。
柳暗:柳树浓密成荫,光线暗淡。
花明:阳光明媚,百花吐艳。
箫鼓:都是乐器名。这里是**打鼓的意思。
春社:古代立春以后向土地神(社公)祭祀的日子。
衣冠:衣服和帽子。这里是指衣着穿戴。
古风:古代人的风俗和风气。
乘月:趁着月光。
拄杖:拄着拐杖。
无时:随时。
叩:敲门。这里指登门拜访的意思。
翻译】:别笑农家酿的腊酒味淡浑浊,丰收年待客有丰盛的鸡肉和猪肉。我在山间慢慢行走,重重山阻挡,条条溪阻隔,怀疑前面已经没有了出路。
一转弯,却是绿树成荫,阳光明媚,百花盛开,眼前又是一座简朴的村舍。人们奔忙着迎接春社,有的**,有的打鼓。人们的穿戴都很简朴,保存着古老的民风习俗。
但愿我今后有空趁着月光,拄着拐杖去拜访那好客的农户。
分析】:游山西村》生动地描绘了优美的农村风光,充满浓郁的生活气息。其中"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蕴含哲理,至今被人传诵。
莫笑农家腊酒浑,丰年留客足鸡豚。
农家虽无好酒,但遇上丰年也要留足鸡、肉等款待客人。这一句写出丰收的年景和农民热情好客的淳厚性格。
山重水复疑无路,柳暗花明又一村。
这是动中即景,写出曲折多变的景色。"山重水复"见地形复杂,显出所经山水之无穷变化。一个"疑"字点明这变化的景色是作者的主观感受所致。
"又一村"则写出自己的欣喜之情。这两句写出了路疑无而实有,景似绝而复出的境界,蕴含着生活的哲理。
箫鼓追随春社近,衣冠简朴古风存。
描绘乡村社日前夕的热闹情景。社日未到,但农民们已经**击鼓,结队往来,衣着都很简朴。"古风存",用农民服饰的简朴盛赞他们性格的淳厚质朴。
从今若许闲乘月,拄杖无时夜叩门。
这一句写主观心境,如果今后有时间乘月色出游,我会随时拄着手杖来敲你们的门的。作者的恋恋不舍之情溢于言表。诗人陶醉在山野风光和农村的人情美里,对这次郊游发出了由衷的感叹。
黄鹤楼送孟浩然之广陵】[1]
李白)故人西辞黄鹤楼,[2]
烟花三月下扬州。[3]
孤帆远影碧空尽,[4]
唯见长江天际流。[5]
出处】:小学部-课内篇。
注释】:之:去,往。 广陵:扬州。 意思是:在黄鹤楼送孟浩然到广陵去。
1]故人:老朋友,这里指孟浩然。 西辞:辞,辞别。西辞,由西向东行。意思:作者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
2]烟花:指艳丽的春景。下:顺流直下。意思是: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
3]孤帆:单独的一条船。碧空:晴朗的天空。尽:没有了、消失了。意思是:那只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
4]唯:只。 天际:天边。
意思: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翻译】:李白在黄鹤楼和老朋友辞别了。在春光烂漫的三月,老朋友坐船顺流直下到扬州去。那只船越走越远,远远望去好像消失在晴朗的天空里。只看见浩荡的长江水,滚滚向天边流去。
诗译】:老朋友孟浩然,辞别西楚的黄鹤楼;
阳春三月烟花如海,他去游历扬州。
一叶孤舟,远远地消失在碧空尽头;
只见浩浩荡荡的长江,向天际奔流!
备注】:这首送别诗有它自己特殊的情味。它不同于王勃《送杜少府之任蜀川》那种少年刚肠的离别,也不同于王维《渭城曲》那种深情体贴的离别。
这首诗,可以说是表现一种充满诗意的离别。其所以如此,是因为这是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还因为这次离别跟一个繁华的时代、繁华的季节、繁华的地区相联系,在愉快的分手中还带着诗人李白的向往,这就使得这次离别有着无比的诗意。
李白与孟浩然的交往,是在他刚出四川不久,正当年轻快意的时候,他眼里的世界,还几乎象**一般美好。比李白大十多岁的孟浩然,这时已经诗名满天下。他给李白的印象是陶醉在山水之间,自由而愉快,所以李白在《赠孟浩然》诗中说:
「吾爱孟夫子,风流天下闻。红颜弃轩冕,白首卧松云。」再说这次离别正是开元盛世,太平而又繁荣,季节是烟花三月、春意最浓的时候,从黄鹤楼到扬州,这一路都是繁花似锦。
而扬州呢?更是当时整个东南地区最繁华的都会。李白是那样一个浪漫、爱好游览的人,所以这次离别完全是在很浓郁的畅想曲和抒情诗的气氛里进行的。
李白心里没有什么忧伤和不愉快,相反地认为孟浩然这趟旅行快乐得很,他向往扬州,又向往孟浩然,所以一边送别,一边心也就跟着飞翔,胸中有无穷的诗意随着江水荡漾。
「故人西辞黄鹤楼」,这一句不光是为了点题,更因为黄鹤楼乃天下名胜,可能是两位诗人经常流连聚会之所。因此一提到黄鹤楼,就带出种种与此处有关的富于诗意的生活内容。而黄鹤楼本身呢?
又是传说仙人飞上天空去的地方,这和李白心目中这次孟浩然愉快地去扬州,又构成一种联想,增加了那种愉快的、畅想曲的气氛。
「烟花三月下扬州」,在「三月」上加「烟花」二字,把送别环境中那种诗的气氛涂抹得尤为浓郁。烟花者,烟雾迷蒙,繁花似锦也。给人的感觉决不是一片地、一朵花,而是看不尽、看不透的大片阳春烟景。
三月,固然是烟花之时,而开元时代繁华的长江下游,又何尝不是烟花之地呢?「烟花三月」,不仅再现了那暮春时节、繁华之地的迷人景色,而且也透露了时代气氛。此句意境优美,文字绮丽,清人孙洙誉为「千古丽句」。
「孤帆远影碧空尽,唯见长江天际流。」诗的后两句看起来似乎是写景,但在写景中包含着一个充满诗意的细节。李白一直把朋友送上船,船已经。
扬帆而去,而他还在江边目送远去的风帆。李白的目光望着帆影,一直看到帆影逐渐模糊,消失在碧空的尽头,可见目送时间之长。帆影已经消逝了,然而李白还在翘首凝望,这才注意到一江春水,在浩浩荡荡地流向远远的水天交接之处。
「唯见长江天际流」,是眼前景象,可是谁又能说是单纯写景呢?李白对朋友的一片深情,李白的向往,不正体现在这富有诗意的神驰目注之中吗?诗人的心潮起伏,不正象浩浩东去的一江春水吗?
总之,这一场极富诗意的、两位风流潇洒的诗人的离别,对李白来说,又是带着一片向往之情的离别,被诗人用绚烂的阳春三月的景色,用放舟长江的宽阔画面,用目送孤帆远影的细节,极为传神地表现出来了。
(余恕诚)芙蓉楼送辛渐】[1]
王昌龄)寒雨连江夜入吴,[2]
平明送客楚山孤。[3]
洛阳亲友如相问,[4]
一片冰心在玉壶。[5]
注释】:1]芙容楼:润州(今江苏镇江)的城楼。辛渐:作者的一位朋友。
四年级古诗
莺梭。宋 刘克庄。掷柳 迁乔太有情,交交 时作弄机声。洛阳 三月花如锦,多少工夫织得成 作者简介 刘克庄 1187 1269 字潜夫,号后村,莆田人。著述宏富,今存有 后村先生大全集 其中有诗5000多首,词200多首,诗话 4集及许多散文。注释 掷柳 从柳枝上投掷下来,这里形容黄莺在柳枝间飞下时轻...
四年级古诗
四级 诗。1 独坐敬亭山。唐 李白。众鸟高飞尽,孤云独去闲。相看两不厌,只有敬亭山。2 送友人。唐 李白。青山横北郭,白水绕东城。此地一为别,孤蓬万里征。浮云游子意,落日故人情。挥手自兹去,萧萧班马鸣。3 月下独酌 其一 唐 李白。花间一壶酒,独酌无相亲。举杯邀明月,对影成三人。月既不解饮,影徒随我...
四年级古诗
1 蝉。唐虞世南 垂緌饮清露,流响出疏桐。居高声自远,非是藉秋风。2 弹琴。唐刘长卿 泠 ling 泠七弦上,静听松风寒。古调虽自爱,今人多不弹。3 剑客。唐贾岛 十年磨一剑,霜刃未曾试。今日把示君,谁有不平事。4 赠别。唐杜牧 娉娉袅袅十三余,豆蔻梢头二月初。春风十里扬州路,卷上珠帘总不如。5 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