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中国历史上册课程纲要

发布 2023-01-03 23:36:28 阅读 7745

《七年级中国历史上册》课程纲要。

学校名称:郑州十三中学。

科目名称:中国历史七年级上册

开发教师:李鸿飞。

课程类型:必修课程。

教学材料:人民教育出版社2024年第2版《中国历史》

授课时间:约30课时。

授课教师:郑州十三中学李鸿飞。

授课对象:郑州十三中学七年级1——8班。

课程目标:1、坚持认真学习、贯彻“道德课堂”要求,全面推进新课改理念,.以“先学后教,当堂训练”为主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

2、坚持以人为本、和谐发展的原则,在学堂中贯彻民主平等原则、使学生成为学习的主人。

3通过中国古代史课程的学习,一个初中学生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所应达到的目标,这是国家对初中毕业生或国民素质的基本要求。 学生、教材及其他资源背景分析。

七年级的学生处在初中学习历史的起始的阶段,经过一年的学习将对掌握历史知识具备一定的基础。对中国古代文明的变化有了初步的理解。

中国古代史主要体现中华文明勃兴这个主题。因此,中国古代史七个单元的教学应紧扣主题、逐步展开、层层递进。而且,这部分内容与学生现实生活的距离太远:

虽说平时耳濡目染,对教材中的人物、事件等有了一些的感性认识,但缺乏完整的概念和正确的较为深入的理解和分析。

课程内容:一、 中国古代史的知识目标:

《标准》具体规定了学生通过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在知识与能力、过程与方法、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等方面的总体目标。

第一,在知识目标上,《标准》规定,通过中国古代史的学习,学生应“知道中国古代的重要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

在这里,我们应首先准确把握“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之间的区别和联系。三者是不同的,但又不是各自孤立、互不相干的,它们是相互联系的,甚至是三位一体的。我们要了解历史人物,就必须了解与之相关的历史事件,因为历史人物的活动一定要由历史事件来表现,历史事件必定是历史人物做出的;要了解一种历史现象,也一定要了解与之有关的历史事件和历史人物,因为历史现象不是抽象的,它必定表现为若干历史事件或众多历史人物的活动。

例如,《标准》中国古代史部分第五个学习主题中的第五条规定:“以遣唐使、玄奘西行、鉴真东渡等史实为例,说明唐代中外文化交流的发展。”其中,“遣唐使”(作名词理解)“玄奘”“鉴真”,就是历史人物;“遣唐使”(作动词理解)“玄奘西行”“鉴真东渡”,就是历史事件;“唐代中外文化交流”或“中外文化交流”,就是历史现象。

我们若要了解“遣唐使”“玄奘”和“鉴真”,就必须了解与之相关的“遣唐使”“玄奘西行”和“鉴真东渡”,只有了解了这些人物和事件,才能知道“唐代中外文化交流”这个历史现象。《标准》内容标准的选定就是按照这样的理解进行的。《标准》中国古代史部分的九个学习主题,其实就是中国古代史上最重要的九个历史现象。

另外,我们还要明确,《标准》把历史人物、历史事件和历史现象限定在“重要的”范围内,这与不强调历史学的学科体系,注重初中学生的学习特点是一致的。具体来说,就是《标准》在内容标准中采取了突出重点、大跨度、跳跃式的原则。中国古代史部分只选取九个学习主题,每个主题下的内容标准一般只列三四项,最多不超过六项。

如在“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这个学习主题下,只列三项内容:(1)了解三国鼎立形成的史实;(2)说出人口南迁和民族交往促进了江南开发的史实;(3)概述北魏孝文帝促进民族融合的措施。《标准》认为这三项足以说明上面的学习主题,学生能够“了解”“说出”“概述”上述内容,就表示他们已经掌握了这个学习主题要求的知识。

当然,某些学生对这段历史的了解可能要超过这三项,这是好事,但国家标准是针对全体学生的,所以只作上述三项要求。

在知识内容上,《标准》还提出要“了解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基本线索”。这是初中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历史的基本目标和基本要求。《标准》的九个学习主题,本身就体现了中国古代史的基本线索。

从内容上说,《标准》把整个中国古代史理解为中华文明的发展史,这是中国古代史的最重要的线索,九个主题是体现这个线索的若干重要方面,如经济社会(包括“社会变革”“繁荣与开放的社会”“经济重心的南移”“社会的危机”等)、政治变革(“国家的产生”“统一国家的建立”“政权分立”等)、民族融合(“民族融合”“民族关系的发展”“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等)、科技文化等。从时间上说,《标准》在中国古代史总论中概述了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阶段性,前面七个学习主题是按照中国古代历史发展的时间先后划分的,比如,“中华文明的起源”对应于原始社会,“国家的产生和社会变革”对应于先秦时期,“统一国家的建立”对应于秦汉时期,“政权分立与民族融合”对应于三国两晋南北朝时期,“繁荣和开放的社会”对应于隋唐时期,“经济重心的南移和民族关系的发展”对应于辽宋西夏金元时期,“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巩固和社会的危机”对应于明清时期。拟定的题目力求最大限度地表现这个时期中华文明发展的特点。

九个主题内部也按时间顺序排列知识要点。如第九个主题“思想文化”先按内容划分为“文字”“思想”“宗教”“文学”“史学”“艺术”六项,每项内容也基本上按时间顺序排列,如“文字”即按甲骨文、金文、小篆、隶书等字体演变过程来排列,“文学”则按唐诗、宋词、明清**来排列。总之,时间上的阶段是按照中华文明在不同的历史时期的主要特点划分的。

《标准》从内容的不同侧面和时间的不同阶段两个方面展现中华文明在古代的基本发展线索,在教材编写和教学过程中应该充分体现。

第二,在能力目标上,《标准》要求学生“能够阅读普及性的历史读物,识读历史图表,知道古代纪年方法,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描述历史事件,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

初中历史课不但要使学生掌握一定的中国古代史知识,还要让他们“初步了解学习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这与国家对国民素质的要求是一致的。一定的中国古代史知识是一名合格的中国公民的基本素质中的重要部分。首先,初中学生毕业后,一部分人将直接参加社会生产,另一部分人可能继续接受高中教育甚至高等教育,但能够从事专门的历史学习和研究的毕竟是少数,大多数人仍面临着自学历史的问题。

总之,他们都需要具备一定的自学历史知识的基本技能和方法,因此《标准》的这一规定就是十分必要的了。此外,初中历史课程的目标不是培养专门的史学人才,一个普通公民的历史知识也不可能一下子达到很高的水平,而且初中学生的知识结构尚在形成过程中,也不可能一下子接受很深的历史知识,所以《标准》对初中生学习历史的基本技能做了如上的规定。所谓“普及性的历史读物”,是指那些题材好,有意义,通俗易懂,适合初中学生阅读能力和理解水平的中国古代史读物;所谓“识读历史图表”,是说让中学生学会识别中国古代史的历史地图,学会读懂中国古代史的历史**,如历史年表、大事年表、王朝世系表、人口统计表等;所谓“知道古代的纪年方法”,是说了解中国古代的干支纪年法、王朝君主和年号纪年法等;所谓“正确计算历史年代”,是指学会计算公元前或公元后年代的方法,初步了解中国古代纪年与公历纪年之间的对应和换算;所谓“描述历史事件”,是说能够讲述中国古代史的某些重要史实,能够用口头或书写方式讲述基本的历史知识,等等。

第三,在情感态度与价值观的目标上,《标准》规定“增强学习历史的兴趣,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的认同感”。

这是初中历史课程的根本目的所在。兴趣是学习进步的根本动力,没有兴趣的学习形同一种乏味而又低效的服役。所以人们常说,兴趣是成功的一半。

本次课程改革的最大变动之处,就是扭转方向,改变过去片面的以教师、教材和课堂为中心的教育思想和教学方法,确立了以学生为学习主体,以学生为教育和教学的中心的思路。培养学生的学习兴趣,既是这一新的教育思想的充分体现,又是这一思想的直接结果。教育学家和心理学家告诉我们,人的先天智力水平差别并不大,可是同样的教育制度却培养出千差万别的学生,这在很大程度上是由于非智力因素决定的。

《标准》中国古代史部分,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设计学习内容标准,对忽视非智力因素的偏向有所针砭。过去的初中历史教学大纲注重保持较为完整的历史学科体系,要求学生接受既定的知识成果,对他们的兴趣和实际接受能力注意不够,在一定程度上挫伤了他们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兴趣。《标准》改变以往的做法,根据学生的实际情况安排学习内容,努力保护学生学习中国古代史的兴趣和积极性。

例如,关于史前时期,过去的《大纲》称为“原始时代”,按照考古学和人类学的旧石器时代、新石器时代的阶段划分和顺序,罗列了元谋人、北京人、山顶洞人、仰韶文化、龙山文化、氏族、尧舜禹等知识点,从历史学科自身看,的确是比较系统、完整的,可却没有很好地考虑学生的兴趣和接受能力。《标准》与《大纲》不同,它仅列出三个内容:(1)“以元谋人、北京人等早期人类为例,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2)“简述河姆渡遗址、半坡遗址等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3)“知道炎帝、黄帝和尧舜禹的传说,了解传说和史实的区别”。

由此可见,知识点减少了,精简了学习内容,减轻了负担。同时,学习元谋人、北京人的内容,是为了了解中国境内原始人类的文化遗存,是为了说明中国是人类发祥地之一。目的明确了,与学生求知的愿望联系起来,这样就会激发他们的学习兴趣。

而通过河姆渡遗址和仰韶文化遗存中稻米和粟米的发现,了解南方长江流域和北方黄河流域原始农耕文化的特征和了解中国人文始祖的传说,都具有同样重要的意义。了解传说与史实的区别,具有科学探索意味,对培养学生的科学意识,提倡**式学习方法,有重要意义,对激发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同样具有重要意义。

初中历史课程的中国古代史部分除了增强学生学习历史的兴趣以外,在提高国民素质上也有重要意义。因为国民意识的养成,离不开爱国主义情感的熏陶,而爱国主义情感的形成,又离不开这个国家、民族和文化得以形成的历史,只有对形成这个国家、民族和文化的历史知识有了一定的了解并产生认同感,才会培养起爱国主义情感,有了爱国主义情感,才能做一个合格的公民。历史是今天的昨天,今天的中国是历史的中国的继续,今天中国的许多方面都离不开历史的影响,特别是许多恒久性的东西,是在古代经过漫长的历史过程形成的。

学习中国古代史,对于了解中国文化中历久弥新的内容具有重要意义。比如疆域的基本范围、中华民族的基本构成、政治统一的基本格局、风俗习惯的基本特点、思想文化的基本特征、伦理制度和道德意识的基本内容、中国人特性的基本结构等,都要在中国古代史中寻找它们发源的信息,探索它们形成演变的轨迹,领会它们的精神实质。因此,学习中国古代史对于激发民族自豪感,树立民族自尊心和自信心,加深对中国历史和文化传统的认同感具有最直接最有效的作用。

课程实施建议:

一)教学方式:坚持道德课堂模式下的教学方式。具体如下:

1、备好,上好每一节课,向课堂要质量。

2、使用现代化教学技术如电子白板教学,给学生创造良好的教学环境。

3、做好学案指导、单元测试及讲评工作。

4、在教学过程中培养学生的创新精神与实践能力,形成符合时代精神的价值观。

5、重点培养学生的自学能力、审题能力和分析概括能力,发挥学生的主观能动性。

二)学习安排:

一、学习主体。

郑州十三中学八年级1-6班学生。

二、学习时间。

2024年9月1日——2024年1月15日;

第一阶段(第一单元学习及测试):2024年9月1日——2024年10月10日。

第二阶段(第二单元学习及测试):2024年10月10日——2024年11月10日。

第三阶段(第。

三、四单元学习):2024年11月10日——2024年12月31日。

第四阶段(全册四个单元复习测试):2024年1月2日——2024年1月10日。

第五阶段(期末考试):2024年1月10日——2024年1月15日。

三)课时安排:

四)课外拓展性练习:

充分利用多种教学资源,如:教材、影视作品、歌曲、网络资源等,发挥多**教学的优势,以增强教学的直观性。

组织学生进行社会调查:让他们通过拟订访谈提纲、访问长辈、实地考察、整理记录、收集。

资料等一系列活动,培养实事求是精神和体验。

**式学习方法举行故事会,让学生讲述科学家的生平和主要成就。

课堂组织形式。

导入新课——制定学标——指导自学——合作**——展示成果——教师评价释疑——当堂测试——学习评价——学习反思。

课程评价:对学生学习过程的评价

1,对学生课堂上的表现(课堂纪律、课堂互动参与情况等)进行及时的

评价和记载,并作为平时成绩的一个依据。

2,参与**活动的表现。

3, 考后的反思和分析。

对学生的基础知识和基本技能的评价

1,练习的完成:掌握每课的基本概念:

选择题的准确率在80%左右;材料阅读题,要求能认真阅读材料并能。

运用其中的信息有层次地进行问题的解答。问答题,要求认真领会题目的含义,准确把握问题的角度进行回答。

2,回答课堂提问的情况:要求的领会、语言的表述等。

3,课堂笔记的情况:条理的清晰、重点的突出、字迹的端正、内容的完整等,最重要的是:自主性的体现——是否会根据自己的学习情况及时地作一些札记。

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课程纲要

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课程纲要。学校名称 科目名称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开发教师 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教学材料 中华书局出版社 中国历史 授课时间 30 36课时 授课教师 授课对象 巩义二中附中八年级1 10班。课程目标 1 坚持认真学习 贯彻 道德课堂 要求,全面推进新课改理念,以 先学后教,当堂...

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课程纲要

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 课程纲要。学校名称 登封市唐庄初级中学。科目名称 中国历史八年级下册 课程类型 必修课程。授课时间 30 36课时。课程目标 1 坚持认真学习 贯彻 道德课堂 要求,全面推进新课改理念,以 先学后教,当堂训练 为主线,进一步提高学生的人文素养和科学素养。2 坚持以人为本 和谐发展...

人教版八年级中国历史下册课程纲要

生物 七年级上册 课程纲要。课程类型 义务教育必修课程。教学材料 七年级生物上册,江苏教育出版社 科目名称 初中生物七年级上册 授课教师 授课时间 43课时 授课对象 七年级学生 课程目标 1 初步学会生物科学 的一般方法,发展学生提出问题 作出假设 制定计划 实施计划 得出结论 表达和交流的科学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