压强。1. 动车进站时,为了避免乘客被“吸”向动车而造**身伤害事故,站台上都标有“安全黄线”,乘客必须站在安全黄线以内,是因为动车进站时车厢附近( )
a.气流速度大,压强小b.气流速度大,压强大。
c.气流速度小,压强小d.气流速度小,压强大。
2. 下列现象不能用流体压强与流速的关系来解释的是( )
a.图甲所示向两张纸中间吹气,纸张向中间靠拢。
b.图乙表示装有液体的玻璃管,底部和侧壁的橡皮膜往外凸起。
c.图丙表示地铁站台边,人必须站在安全黄线以外的区域候车。
d.图丁所示表示飞机升力的产生原因。
3. 如图所示,水平桌面上放有底面积和质量都相同的甲、乙两平底容器,分别装有深度相同、质量相等的不同液体。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容器对桌面的压力:f甲>f乙。
液体的密度:ρ甲=ρ乙。
液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p甲>p乙。
容器对桌面的压强:p甲′=p乙′
4 如图所示的三幅图是活塞式抽水机的工作过程,这三幅图不正确的是。
a.① bcd.①②全正确。
5. 如图所示,圆柱体甲和装有适量某液体的圆柱形容器乙的底面积之比为3:4,把它们平放在同一水平桌面上,在甲物体上,沿水平方向截取一段长为x的物体a,并平稳放入容器乙中,用力使物体a刚好浸没在液体中(a不与容器乙接触,液体无溢出)。
截取后,甲、乙对桌面的压强随截取长度x的变化关系如图丙所示。已知甲的密度为0.6xl03kg/m3,容器乙的壁厚和质量均忽略不计,g取10n/kg,下列说法正确的是( )
a.圆柱体甲截取前和容器乙中的液体质量之比为3:2
b.圆柱体甲截取前对桌面的压强为1000pa
c.容器乙中液体的密度为0.4×103kg/m3
d.容器乙中未放入物体a时,液体的深度为8cm
6. 如图所示,滑雪运动员的滑雪板做得宽大,其目的是为了( )
a.增大压强 b.减小压强 c.增大压力 d.减小压力。
7.如图所示,放在水平地面上的立方体、长方体和圆柱体都是由铁制成的实心物体,其高度从左到右逐步增大,对地面的压强分别为p1、p2和p3,则下列关系正确的是( )
8.如图所示,把一根两端开口的细玻璃管,通过橡皮塞插入装有红色水的玻璃瓶中,从管口向瓶内吹入少量气体后,瓶内的水沿玻璃管上升的高度为h。把这个自制气压计从1楼带到5楼的过程中(对瓶子采取了保温措施),观察到管内水柱的高度发生了变化,如下表所示,根据实验现象下列判断错误的是( )
a.往瓶内吹气后,瓶内气压小于瓶外大气压。
b.水柱高度h增大,说明大气压降低了。
c.上楼的过程中,给瓶子保温是为了避免温度对测量结果的影响。
d.水柱高度h越大,瓶内外的气体压强差越大。
9. 下列事例中不是利用大气压工作的是( )
a.用塑料管吸饮料。
b.用抽水机抽水。
c.用注射器将药液注入病人体内。
d.钢笔吸墨水。
10.如图是小明为家里的盆景设计了一个自动供水装置,他用一个塑料瓶装满水后倒放在盆景中,瓶口刚刚被水浸没,这样盆景中的水位可以保持一定的高度。塑料瓶中的水不会立刻全部流掉的原因是( )
a.受浮力的作用b.外界大气压的作用。
c.盆景盘支持力的作用d.瓶口太小,水不易流出。
11.大型载重平板车部装有很多车轮,这是通过增大的方式减小对路面的以免损坏路面。
12.如图,质地均匀的长方体重7n,放在水平桌面上,它与桌子的接触面积为0.01m2,则它对桌面的压强为 pa:
竖直切除该物体右边的阴影部分,剩余部分对桌面的压强会 (选填“变小”、“不变”或“变大”)
13.如图所示,一个未装满水的瓶子,正立在水平桌面上时,瓶对桌面的压强为p1,瓶底受到水的压力为f1;倒立时瓶对桌面的压强为p2,瓶盖受到水的压力为f2,则p1 p2,f1 f2.(选填:“大于”、“小于”或“等于”)
14. 援藏教师到达**后发现用普通锅煮饭不容易熟。请用学过的知识解析原因: ;提出一个把饭煮熟的方法。
15.如图所示,完全相同的圆柱形容器中,装有不同的两种液体甲、乙,在两容器中同一高度处分别有a、b两点.若两种液体的质量相等,则a、b两点的压强关系是papb;若两点的压强相等,则两种液体对容器底的压强关系是p甲p乙(两空选填“大于”、“等于”或“小于”).
16. 如图甲所示,小明向下垂的两张纸中间吹气,两张纸会相互靠拢。此实验现象说明:
气体流速越大的地方压强越___选填“大”或“小”)。小明根据这一规律制作了如图乙所示的装置,当他向饮料管a中吹气时,饮料管b中的液面会___选填“上升”、“不变”或“下降”)
17.在“研究影响液体内部压强”的实验中:
1)压强计是通过观察u型管的两端液面的来显示橡皮膜所受压强大小。
2)比较图甲和图乙,可以初步得出结论:在同种液体中,液体内部压强随液体的增加而增大。
3)如果我们要讨论液体内部压强是否与液体密度有关,应选择进行比较。
4)已知乙图中u型管左侧液柱高为4cm,右侧液柱高为10cm,则u型管底部受到的液体的压强为 pa(ρ水=1×103kg/m3,g=10n/kg)
18.物理兴趣小组的同学利用周末开展一次登山活动,他们想利用随身携带的注射器、弹簧测力计、细线、刻度尺等相关用品测量山顶的大气压。测量方案如下:
a.把注射器的活塞推至注射器针筒的底端,然后用橡皮帽封住注射器小孔;
b.如图甲所示,用细线拴住注射器活塞颈部,使线的一端与弹簧测力计的挂钩相连,然后水平向右慢慢拉动针筒,当活塞刚开始滑动时,记下弹簧测力计的示数为f;
c.读出注射器针筒上有刻度部分的容积v;
d.用刻度尺测出注射器针筒上有刻度部分的长度l。
请根据他们设计的方案回答以下问题:
1)测量中,分析研究的是大气对 (选填“针筒”或“活塞”)的压力,当活塞相对于针筒开始滑动时,以地面为参照物,研究对象处于状态。若不考虑其它因素,根据的知识可知,研究对象在水平方向所受的大气压力与拉力大小相等。
2)实验时同学们发现注射器顶端装针头处空气无法排尽,这将会使测量结果 (选填“偏大”、“不变”或“偏小”)。同学们联想到去医院打针的情景,可采取简单的办法将注射器内空气排尽。你的方法是 。
3)测量前,有同学建议在活塞周闱涂抹润滑油,然后将其插入针筒中,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活塞的密封性好;二是可以实验过程中他们让弹簧测力计和注射器保持在水平方向,可以减。
小对实验的影响,从而提高实验的精确程度。
4)若同学们用图乙中b注射器在测量时,弹簧测力计被拉到5n,活塞仍没有滑动。可改用图乙中的 (选填“a”或“c”)注射器。用测量步骤中的v、l和f表示大气压的值,则p= 。
19.实心圆柱体甲和长方体乙分别放置在水平地面上,甲的密度为0.6×103kg/m3,质量为12kg、底面积为4×10﹣2m2,乙的质量为5.
4kg,边长分别为0.1m、0.2m、0.
3m,(g取10nkg)
1)求乙的密度。
2)求甲直立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
3)若在甲的上方水平截去一段并叠放在乙的正上方后、甲剩余圆柱体对水平地面的压强恰好等于此时乙对水平地面压强的最小值,求甲截去的高度。
20. 现有一个用超薄材料制成的圆柱形容器,它的下端封闭,上端开口,底面积=200cm2,高度h=20cm,如图甲所示;另有一个实心匀质圆柱体,密度ρ=0.8×103kg/m3,底面积s1=120cm2,高度与容器高相同,如图乙所示。
(ρ水=1.0×103kg/m3,g=10n/kg)。
1)将圆柱体竖直放在圆柱形容器内,求圆柱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是多少?
2)向容器内缓缓注水直至圆柱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刚好为零,求此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和所注的水重各是多少?
参***。1-10:abdbc bbacb
11.【答案】受力面积;压强。
12.【答案】700;变小。
13.【答案】小于;大于。
14.【答案】西蔵海拔高,气压低,液体的沸点低;用高压锅。
15.【答案】小于;大于。
16.【答案】小;上升。
17.【答案】(1). 高度差 (2). 深度 (3). 乙、丙 (4). 1000
18.【答案】
1)活塞;运动;二力平衡;
2)偏小;将注射器内抽满水,端口向上推动活塞排水,使得顶端保留水,再封口;
3)减小摩擦;活塞自身重力;
4)c;fl/v。
19.【答案】
1)乙的密度为0.9×103kg/m3;
2)甲直立时对水平地面的压强为3×103pa;
3)甲截去的高度为0.21m。
20.【答案】
1)圆柱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强是1600pa;
2)向容器内缓缓注水直至圆柱体对容器底部的压力刚好为零,此时水对容器底部的压强和所注的水重各是1600pa、12.8n。
含答案 八年级下册人教版物理期末专题强化练习 浮力
浮力。1.如图甲所示的圆柱形容器中装有适量的某种液体,现将密度为0.6 103kg m3的正方体木块a放人容器中,木块静止时露出液面的体积与浸人液体的体积之比为1 3 在木块上表面轻放一个物块b va 2vb a的上表面刚好与液面相平,如图乙所示。若将物块b单独放人此液体中,它静止时将 a 悬浮 b...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试题含答案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考试。第 部分基础知识与能力评价。说明 将选择题答案填在机读卡上,其余试题答案答在试卷上。考试时间 90分。钟 满分 100分。一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2分,共30分。在下列各题的四个选项中 只。有一个选项是符合题目要求的 1 电源的作用是 a 产生自由电子 b 减小电阻 c 提供电...
人教版 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题含答案
89八年级物理下册期末复习题 二 1.在国际单位制中,压强的单位是 a.千克 b.牛 c.帕 d.升。2 一个鸡蛋悬浮在盐水中,在盐水中再加入水后,鸡蛋将 a.下沉 b.悬浮 c.上浮 d.条件不足,无法确定。3 在1998年 电视台春节联欢晚会上,湖北张某做 气功 表演,他将一只手伸入盆底,通过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