学年度八年级地理试题分析李超

发布 2023-01-01 07:14:28 阅读 9273

2013-2014学年度七年级期中地理试题分析。

肥城市查庄矿学校李超。

一、试卷的基本特点。

试题的命制体现了地理新课改的理念,紧扣教材,以课标的具体要求为依据,注重地理事物、地理知识的内在规律和联系。结合学生生活实际,兼顾知识、能力的考查。试卷内容知识覆盖面较广,对综合分析能力提出了一定的要求,基础题、中等难度题比重合理,但难题难度略大。

试题的生活化气息十分浓厚,充分体现“学习生活中的地理”的基本理念。

试题以社会热点为引子,对这些问题的涉及面非常广泛,对以后的各种考试起到一种引领作用。

二、学生答卷情况分析。

一)选择题分析:

选择题主要考查的是基础知识,大部分学生掌握较好,得分率较高。失分率比较高的题有4个小题,第小题。

第4小题:学生对欧洲传统民居的墙体厚度的变化不明白是什么原因造成的,所以感觉无从谈及和分析原因。虽然知道欧洲西部自西向东海洋性特征越来越不突出,大陆性特征越来越突出,但是不知道墙体的厚度变化和温差大有关系,不会分析问题因此出错。

第11小题:本题考查了南北美洲的对比情况,在中考中,两大洲或者两地区的比较问题经常出现,这个题学生之所以出错,原因之一是对南北美洲的某些自然地理特征不够详细理解,原因之二是因为这个题让学生选出错误选项,所以容易忽略。

第23小题:根据饼状图分析问题,这个题主要是根据图中的地形比例来判断本区主要的地形类型是什么,进一步判断是什么大洲,由于学生在图上获取地理信息的能力不足,所以很难进行正确分析。

第25小题:本体由于学生对马六甲海峡的形状不认识,不能在地图上正确确认马六甲海峡。另一个原因是不知道从南海到北印度洋要经过马六甲海峡。

二)读图分析题:

第26题:本题目考查了亚洲和欧洲的基本自然地理特征,主要是亚洲的地势特征中高周低,根据河流的流向来判断,有些同学不会运用河流的流向来判断地势高低,所以出错,另外,气候变化曲线图也是上册内容,学生有所遗忘容易出错。

第27题:在此图目中,非洲河流分布图里面要求学生填出水量最大的河流和季节变化最大的河流,让学生填名称,很多学生填写了字母,没有按要求来做题。

第29题:有些同学对南极地区的科学考察站掌握不住,不能够联想实际情况加以记忆,不能正确分析极圈内外极昼极夜的有无和不同,从而出错。

第30题:该题目难度不大,但知识点的跨度较大,从叙利亚的战争到西亚的石油,从节水灌溉农业到宗教信仰,学生对知识的交叉融合对学生的知识灵活运用也是一个考验,学生得分率比预计的低。

第31题:题目考查的内容比较多,从两个地区的矿产资源到农作物,从出口商品到自然灾害的原因。而且考查的学生分析问题的能力,表达问题等综合方面的能力都比较全面,学生失分率高。

三、对今后教学的指导意义。

1.引导教师以课标为准,创造性地使用教材。

在教学中,教师应结合学生实际,以课标为准,对教材知识进行适当的调整、补充,避免“教”教材、“教”活动,对教材**现的**、活动都要落到实处,让学生在活动中、体验中,学以致用,切忌照本宣科。

2.创设学生自主学习、**的空间,多层面、多角度地评价学生。

在实际教学中,注重分层教学,充分调动每一位学生的积极性、主动性,在课堂上要“多一些自主,少一些灌输”,“多一些讨论,少一些讲解”,“多一些互动,少一些背诵”,“多一些有效学习,少一些无效训练”,使每一位学生都主动参与、乐于思考、勤于动脑。

3.重视读图能力的培养,有针对性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地图是学习地理的第二语言,是地理信息的有效载体,是培养学生能力的最重要渠道,无图不成题,因此在教学中要重视读图活动、**活动,培养学生的学科素养。

学年度八年级物理期末试题分析

2013 2014学年度第二学期八年级期末试题质量分析。榆次八中。一 试题评价。本试题难度适中,题型接近中考标准。按中考题型,结构合理,联系生活实际,体现了新课程理念,具有一定的灵活性和综合性,既注重基础,又注重了实验 能力的考查。二 试卷效果。一 选择题 小题失分多,其他尚可。二 填空题 小题学生...

学年度八年级地理下册期中试题

2018 2019学年度八年级地理期中试题。班级姓名 一 单项选择题 每小题3分,共66分 1.我国北方地区地形的特征是 以高原山地为主 b.以平原和高原为主 c.以平原和山地为主 d.以山地和丘陵为主。2.北方地区有我国哪两个温度带 a.热带 带 b.带 暖温带 c.暖温带 中温带 d.中温带 寒...

学年度第一学期八年级地理试卷分析

3 存在的问题。1 引导学生关注时事,特别是一些重点 热点的时事。2 学生运用课本主干知识分析问题 解决问题的能力不高。即学生不能根据材料从课本中提取出有效知识,也不会把课本知识和材料有机结合起来,要么只看到材料而忽视了课本知识,要么只单纯回答了课本知识而没有结合材料。3 学生辩证思维能力和发散性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