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教学案例

发布 2022-11-30 02:03:28 阅读 9109

在“做数学”中体验“生活数学”

―《长方形的周长》教学案例片段。

数学本源于生活,生活中处处有数学。数学教学要瞄准与学生生活经验的最佳联结点,并架起桥梁,将数学知识因贴近生活而变得生动有趣,让学生感受生活化的数学,用数学的眼光去看待周围的生活,增强学生的数学意识,培养学生的数学兴趣和素养,提高学生的实践应用能力。就这一点我在平时的教学中也作了一些尝试,下面就将本人对《长方形的周长》本课内容的三次试上教学片段与反思整理如下:

教学片段一: (出示一个长为13厘米,宽为8厘米的长方形图形) 师:这个长方形的长、宽各是几厘米?

生:长是13厘米,宽是8厘米。 师:

周长指的是什么? (让一个学生在图中指出) 师:你会求它的周长吗?

小组内讨论后求一求。 (小组间讨论,教师适当巡视指导) 根据学生口答板书: (1) 13+8+13+8=42(厘米) (2) 13+13+8+8=42厘米) (3) 13×2+8×2=42(厘米) (4) (13+8)×2=42(厘米) 师:

哪种方法计算最简便?为什么生:第4种。

因为这种方法的计算步骤最少。

虽然在这个教学过程中,学生是通过小组讨论研究的形式,自主探索地掌握了计算长方形周长的方法,学生汇报的方法也很多样化,教师引导也很自然,应该来说这个教学过程是成功的。但在教学的过程中我总觉得缺少了一点什么?通过仔细反思后恍然大悟,我的整个教学过程全是依据书本来教学的,教学内容比较“死”,也很抽象,不够直观。

不少教育专家早就指出:“教科书,只是教与学的工具,决不是唯一的资源”、“大胆而创造性地处理教材,甚至是重组或改编教材,那是教师的业务权利”。我认为,教学时可以对数学教材内容进行替换,用学生熟悉的、感兴趣的、贴近他们生活实际的素材来取代,能唤起学生的学习兴趣。

由此,我对这一教学片段作了如下改动:

教学片段二: (出示一段铁丝正好围成一个长13厘米,宽8厘米的长方形) 师:要求铁丝长多少厘米,其实就是求什么?

生:长方形的周长。 师:

现在请4人小组合作寻找求周长的方法。比一比哪个小组找到的方法最多,又最简便。 各小组派代表汇报学习结果,教师结合学生的回答,随机出示相应的解法。

(1) 13+8+13+8=42(厘米) (2) 13+13+8+8=42厘米) (3) 13×2+8×2=42(厘米) (4) (13+8)×2=42(厘米) 师:谁愿意当小老师,结合这个铁丝模型(教师事先将该铁丝模型的一个长和宽用红色涂好,另一个长和宽用黄色涂好),大家介绍一下为什么能够这样算? 生:

这个铁丝的周长等于红色部分的铁丝或者是黄色部分的铁丝的长度乘2,也就是一条长边加上一条宽边的和的2倍。 (再请2至3名学生上讲台说。同桌互说) 师:

求长方形的周长需要知道哪两个条件? 生:长方形的一条长和一条宽的长度。

师:以上四种解法你觉得哪种最简便? 生:

第4种。 师:那我们就用这种方法来做长方形的周长计算吧。

+ 通过色彩对比鲜明的铁丝模型进行教学,学生一看便能马上明白:长方形的周长就是两个长和宽的和。使学生能够直观地理解这一计算方法。

初步做到了使抽象的知识具体化、形象化。但这与《数学课程标准》中指出的:“使学生感受数学与现实生活的密切联系,初步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的方法解决一些简单的实际问题。

”有一定的差距。同时这一要求也明确了小学数学教学必须从学生的生活实际出发,设计富有情趣和意义的活动,使他们从周围熟悉的事物中学习数学、运用数学。于是我又对这一教学片段作了第三次改动:

教学片段三: 师:现在每个小组都准备了一张**,今天,我就请同学们来当一回小小的设计师,小组可以合作,帮这张**设计一张木制相框,看需要多长的木条才能做成这个相框。

其实就是求**的什么? 生:长方形的周长。

(小组讨论操作,教师适当巡视指导。) 小组汇报,教师板书方法: (1)12+8+12+8=40 (2)12×2+8×2=40 (3)(12+8)×2=40 师:

刚才同学们积极动脑,想出了很多的方法去求至少需要多长的木条才能做成这个木制相框。 师:这几种计算方法,你更喜欢哪一种呢?

为什么? 生:这种方法运用了长方形对边相等的特点,计算比较简便。

师:说得真好,你们猜老师喜欢用哪一种吗?你们知道我为什么喜欢用这种方法吗?

今天就让我们用这种好办法来求长方形的周长。 让学生自己当一回“小小设计师”,不仅满足了学生的荣誉感,还能激发他们的学习热情,有了兴趣,就会有执著追求。这里让学生自己去设计一个相框,这就是发生在身边的具体、形象的事情,不再是一种抽象的数学知识。

这个教学过程充分地把教材内容与生活有机结合起来了,是数学知识成为学生看得见、摸得着的现实。使得数学更贴近生活,学生也从中真正体会到生活中充满了数学,感受到数学的真谛与价值。

教学反思: 在这三个教学片段的一次次的改动过程中,我深刻感受到数学知识是离不开生活的。社会生活纷呈繁杂、包罗万象,蕴含着丰富的数学教学资源,有时要靠我们去发现,只有教师头脑中树立正确的教学观,才能把数学的理性知识同生活有机地结合起来。

因此一定要让学生明白“生活与教育是一个东西,不是两个东西”。学习数学知识,是为了更好的去服务生活,应用于生活,并学以致用。使学生在学习数学的同时学习生活,鼓励学生善于去发现生活中的数学问题,养成运用数学的态度观察和分析周围的事物,学会运用所学的数学知识解决实际问题,让学生学习有用的数学。

三年级教学案例

小学三年级语文上册 女娲补天 教学案例分析。一 导言激趣。师 同学们喜欢读神话故事吗?大家看大屏幕,这里有几个神话故事里的人物,他们是谁?你能说出这个故事的名字吗?生1 这是 嫦娥奔月 里的嫦娥。生2 孙悟空,西游记 里的人物。生3 这是后羿,故事的名字叫 后羿射日 师 今天我们要学的课文就是一个美...

三年级教学案例

千米的认识 教学案例。教学片断 课前老师要求同学们在学校的跑道上分组练习,现在汇报一下 100米的同学你们走了多少步,累不累?生1 100米我大约要走160步。不累。生2 我走了150多步。不累。生3 我走了162步。有点累。师 100米大约要走150到160步左右。那么走1千米大约要走多少步呢?生...

三年级美术教学案例

小学三年级美术 荷花美 教学案例。李宅中心小学姜红凤。教学目标 认知目标 启发学生对荷花的形状特点进行细致的观察,用蜡笔水彩的技法画荷花。能力目标 培养学生的敏锐的观察能力,巩固色彩静物写生的知识。情感目标 通过表现荷花,培养学生热爱自然 热爱生活的情操,并培养学生用绘画手段表现生活的愿望。教学重难...