三年级数学全期备课

发布 2022-11-17 04:12:28 阅读 4819

三年级数学上册全期备课。

一总体教学目标。

一) 知识与技能。

结合生活经验,认识万以内的数和质量单位“吨”。掌握三位数加减三位数,两、三位数乘一位数,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笔算技能。学会两步混合运算。

经历认识轴对称图形的过程,感受对称的现象,会计算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获得初步的测量、识图和作图技能。初步感受不确定现象。

二) 数学思考。

能用万以内的数或分数描述现实生活中的事物,能运用生活经验对有关数字信息作出解释。 在对轴对称图形的形状和长方形、正方形周长公式的探索中,发展空间观念。在老师的帮助下,初步学会选择有用的信息进行简单的归纳。

在解决问题的过程中能进行简单、有条理的思考。

三) 解决问题。

能用不同的方法解决问题。初步学会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四) 情感与态度。

积极参与数学活动,能克服在数学活动中遇到的困难,有学好数学的信心。了解可以用数和形来描述某些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密切联系。在他人指导下,能够发现数学活动中的错误,并尝试自己改正。

二主要教学内容。

一)数与代数.数的认识

1 .能认、读、写万以内的数,结合现实素材感受大数的意义.并能进行估算

2 .能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

3 .能计算两、三位数乘一位数的乘法和两位数除以一位数的除法。

4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5 .经历与他人交流各自算法的过程。

6 .认识小括号,能进行两步混合运算。

7 .能灵活运用不同方法解释生活中的简单问题,并能对结果的合理性进行判断。

8 .认识“吨” ,并能对“克”、“千克”、“吨”进行简单的换算

9 .结合生活经验,解决与常见的量有关的简单问题。

10 .探索计算和搭配等的简单规律。

二)空间与图形.测量。

1 .指出并能测量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探索并掌握长方形、正方形的周长公式。.图形与变换。

2 .结合实例,感知对称现象,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三)统计与概率,数据统计活动初步

1 .能使用适当的方法收集数据,并将数据整理、记录在统计表中。

2 .初步体会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3 .知道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4 .对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流想法。

四)实践活动

1 .经历观察、操作、测量、实验、调查等实践活动。在合作与交流的过程中,获得良好的情感体验。

2 .获得一些初步的数学实践活动经验,能够应用所学知识和方法解决简单问题。

3 .感受数学在日常生活中的作用。

三教学进度安排。

根据教育部规定的义务教育课程设置比例,数学课程占总课时数的 13 %一 15 %。本册教科书共编排 9 个单元,共 50 课时。各单元课时安排如下。

一对称2 课时。

有趣的剪纸1 课时。

二加减法9 课时。

跳绳游戏1 课时。

三可能性l 课时。

转盘游戏l 课时。

探索乐园l 课时。

四乘除法8课时

探索乐园1 课时。

五混合运算3课时。

探索乐园1 课时。

六周长2课时。

室外测量1课时。

七生活中的大数6 课时。

八吨的认识3 课时。

九乘法3 课时。

花篮中的数学1 课时。

整理与自评5课时。

一对称。教育目标。

1 .结合具体实例,在观察、交流和操作过程中感受并认识对称现象,能找出并判断出生活中的对称现象。

2 .认识轴对称图形,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

3 .在观察、操作、描述轴对称图形的过程中,发展空间观念。

4 .了解自然界和生活中有着很多的对称现象,感受数学与生活的联系,学会欣赏对称的美,激发学习数学的兴趣。

教学内容。对称是 《 标准 》 空间与图形”领域中图形与变换的重要内容, 《标准 》 第一学段安排的图形与变换的内容标准有三条: ①结合实例,感知平移、旋转、对称现象; ②能在方格纸上画出一个简单图形沿水平方向、竖直方向平移后的图形; ③通过观察、操作,认识轴对称图形,并能在方格纸上画出简单的轴对称图形。

考虑到对称现象和简单轴对称图形的作图对学生来说相对容易些,因此,本套教材先安排对称内容的学习,三年级下册再安排平移和旋转内容的学习。本单元的对称知识是学生学习图形与变换知识的开始,教材通过自然界和日常生活中大量的具有对称性质的事物,使学生感受对称现象,认识轴对称图形,为学生以后学习其他的图形与变换的知识奠定基础。本单元的主要内容有感知对称现象和认识轴对称图形。

结合本单元的学习内容,教材还设计了“有趣的剪纸”这个实践活动。

课时安排。第 1 课时,感知对称现象。

对称现象是自然界和日常牛活中很普遍的现象,教材首先呈现了学生非常熟悉和直观的枫叶、蜻蜓、蝴蝶、葫芦、短裤、五角星等实物图,让学生观察、分析这些图的共同特点,初步感知对称现象。教学时,要给学生充足的观察和操作的时间,让学生充分交流自己观察到的对称现象,鼓励学生用自己的话描述轴对称图形的特点,在观察、操作、描述的活动中建立初步的空间观念。

第 2 课时,认识轴对称图形。

教材首先设计了学生动手操作的活动,让学生把教材的两幅图形分别沿虚线对折,说说发现了什么。通过学生操作、观察、思考,发现这些图形的共同特点是“沿虚线对折,两侧的图形能够完全重合”,从而引出“轴对称图形”的概念。然后,教师告诉学生什么是对称轴。

接下来,教材安排了“试一试”,让学生尝试着剪出轴对称图形和在方格纸上画出轴对称图形的另一半。在学生操作和画图之后,再让学生进行交流,说一说自己是怎样剪的、怎样画的、怎样想的。

二加减法。教学目标。

1 .经历自主尝试和与他人交流算法的过程,会计算三位数加减法并能进行验算。 2 .结合具体情境,了解小括号的作用,会计算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3 .能结合具体情境进行加减法估算并解释估算的过程。

4 .能灵活运用简便的方法进行计算并能对计算的合理性做出解释。

5 .能灵活运用不同的方法解决生活中的简单问题,能表达解决问题的大致过程和结果。

6 .感受数学与自然及人类社会的密切联系,在自主探索、尝试的学习活动中,获得积极的情感体验,增强学好数学的信心。

教材说明。本单元主要内容有三个知识模块:三位数加减法,加减法验算,加减混合运算。

单元最后安排了“跳绳游戏”和“调查当地的树木”两个实践活动。本单元的三位数加减法,是本套教材最后一次安排的整数加减的内容,会计算三位数的加减法也是 《 标准 》 关于整数多位数加、减计算的基本要求。本单元内容的学习,不但要让学生掌握三位数加减计算的方法,更重要的是使学生形成将三位数加减的计算方法类推到多位数加减计算的能力。

本单元的教材设计,注意选择学生熟悉的、身边的现实问题,充分利用学生已有的两位数加减法的计算技能,让学生在自主尝试解决问题的过程中,学会计算的方法,掌握计算的技能。

课时安排。1 .三位数加减法安排了 5 课时。

第 1 课时,三位数的不进位加法和不退位减法。

第 2 课时,三位数的进位加法。

第 3 课时,三位数的退位减法。

第 4 课时,加减法的简单估算。

第 5 课时,接近整百数的加减法简便计算。

2 .加减法验算安排了 2 课时。

第 1 课时,加法的验算。

第 2 课时,减法的验算。

3 .加减混合运算安排了 2 课时。

第 1 课时,不带小括号的加减混合运算。

第 2 课时,连减和带小括号的混合运算。

三可能性。教育目标。

1 .结合实例感受不确定现象,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则是不确定的。

2 .初步了解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

3 .能对生活中的不确定现象和一些简单事件发生的可能性作出描述,并和同伴交流自己的想法。

4 .通过观察、操作、猜想、验证、交流等数学活动,感受可能性与日常生活的密切联系,激发数学学习的兴趣。

教材说明。可能性是 《 标准 》 中“统计与概率”领域的内容,“统计与概率”主要研究现实生活中的数据和客观世界中的随机现象,它通过对数据收集、整理、描述和分析以及对事件发生可能性的刻画,来帮助人们做出合理的决策。在现实世界中存在着大量的随机现象,让学生从不确定现象中探索、把握可能性大小的规律,并能在不确定的情景中做出合理的判断,对于学生更好地认识世界、提高其解决现实问题的能力具有重要的意义。

从结果能否预知的角度出发,将纷繁复杂的自然现象和社会事物进行分析,这些现象和事物可分为两类:一类是在一定条件下,它所表现的结果是可预知的,这类现象称为确定现象;另一类是在一定条件下,出现哪种结果是无法事先确定的,这类现象称为随机现象或不确定现象。随机现象中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是有大小的,并且存在着一定的规律。

课时安排。第 1 课时,了解不确定现象。教材首先安排了摸彩球的活动,先猜后摸,通过猜测、操作、验证等数学活动,让学生亲身感受到“一定能摸出红球”和“不一定能摸出红球”的条件,初步体验有些事件的发生是确定的,有些是不确定的,感知确定现象和不确定现象。

然后教材呈现了几组生活中的事件,如教师节的日期,扔硬币,推断天气等,引导学生结合自己的生活经验,用“一定”或“不一定”等词语描述熟悉的日常生活现象。接着在“做一做”中设计了两个实践活动,一是调查全班同学做家务的情况,二是玩“锤子、剪刀、布”的手指游戏,在调查和游戏过程中进一步感受不确定现象。“问题讨论”则以世乒赛中的真实事件为素材,通过讨论“爆冷门”这样的现象,让学生了解现实世界中事件发生的不确定性。

第 2 课时,体验可能性大小。教材设计了“转盘游戏”这个实践活动,先让学生猜一猜指针会停在哪个区域,然后再亲自转一转,并记录结果。最后引导学生观察自己记录的数据,交流自己的发现。

通过这个实践活动,让学生亲身经历由于转盘上蓝色、红色区域大小不同,指针落在某个区域可能性的大小也不同的全过程,在活动过程中体验不确定事件发生的可能性有大有小,初步体会到可能性大小出现的一些规律。这部分内容虽然与学生日常生活的联系十分紧密,但由于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大小的规律的认识以及描述,对于学生来说是一个全新的内容,所以,教学时,教师要充分利用教材中设计的数学活动,如,摸彩球,调查做家务情况,玩手指游戏,玩转盘游戏等,让每个学生都能经历观察、操作、交流等活动的过程,感受不确定现象,逐步丰富对不确定现象和可能性的体验。在单元最后,安排了“探索乐园”,设计了让学生猜属相、猜国籍、比高矮的探索活动,以发展学生初步的判断、推理能力。

三年级数学下册全册集体备课教案

教学反思 学生在练习本上列式计算。2.说一说哪个图形的面积大,哪个图形的面积小。1 说一说每种颜色图形的面积是多少。3 小组长取出信封里的纸片,这些纸片是干什么的?5 互相说一说测量的结果,由小组长把这些结果记录下来。d读作 平方分米。读作 平方米。公顷。平方千米。板书设计。小组实验 讨论解决方案。...

三年级数学备课

单元备课。课题。家居中的学问 小数的初步认识。1.知识目标 1 结合具体情境,让学生能认读小数,能会比较简单小数的大小 2 能理解以米为单位一位小数 两位小数表示的实际含义 3 在理解意义的基础上能进行简单的一位小数的加减运算,学会整数减小数,知道小数点对齐的含义。2.能力目标 1 培养学生观察思维...

三年级数学备课

济阳县第二实验小学 356 问题导学型学习模式。三年级上册 学校。年级。时间。第一单元时 分 秒。学科 数学年级 三年级备课人 吴雪时间 2015年8月。单元目标 1.认识时间单位秒,知道1分 60秒 能选择合适的单位和工具对时间进行度量。2.结合生活经验体验时间的长短,初步建立分 秒的时间观念,会...