教育硕士《心理学学》复习精编讲义。
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任务和方法。
一、心理学。
1、心理学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发展规律的科学。
2、亚里士多德《论灵魂》,最早系统阐述心理学思想的著作。2024年冯特的心理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真正成为一门独立的科学。
3、心理学是一门与自然科学和社会科学都有关系的边缘科学。
二、人的心理现象
1、心理现象:是心理过程和个性心理特征的统一体。
2、心理过程:是指人的心理活动发生、发展的过程,是指在客观事物的作用下,在一定时间内大脑反映客观现实的过程。心理过程包括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
3、认识过程:是人通过感觉、知觉、记忆、思维、想象等形式反映客观事物的特性、联系或关系的过程。
感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个别属性的反映。
知觉:是人脑对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客观事物整体的反映。
记忆:是人脑对过去曾经经历过的事物的反映;是经验的印留、保持和再作用的过程。
思维:人脑对客观事物本质属性与规律的概括、间接的反映。
想象:人脑对已储存的表象加工改造成新形象的过程。
4、情绪和情感:是人对客观事物是否满足自身需要而引发的态度体验。根源在于客观事物本身。
5、意志:是人自觉到确定目标,并根据目标调节和支配自己的行动,克服困难以实现预定目的的过程。
6、注意:是心理活动对一定对象的指向和集中。是心理活动的动力特征之一。
7、情知意之间的关系p154
8、个性心理特征:人的认识过程、情感过程和意志过程具体地表现在每个人身上有较大的差异性。这些个体的差异性的表现称为个性心理特征。
它是个体身上表现出来的比较稳定的心理特点,包括能力、气质和性格。
能力:是个人顺利完成一定活动所必备的心理条件,是一种相对稳定的个性心理特征。
气质:指在人的心理活动和行为中表现的稳定的动力特点。
性格:表现在个人对现实的态度和行为方式中的较为稳定而有核心意义的心理特征。
9、人的心理的实质:是心理是脑的机能,是对客观现实的反映。大脑是心理的器官。
二、心理学的过去和现在。
1、构造主义心理学:心理学第一个理论学派。冯特:认为心理学是研究意识的科学,把意识分为感觉、意向和情感三个要素,首创了实验内省法。
积极意义:走上了实验研究的道路,成为一门独立的学科。
不足:“纯内省”“纯科学”脱离实际。
2、机能主义心理学詹姆士:强调意识。推动了心理学面向实际生活的过程。
3、行为主义心理学华生:主张研究行为,把刺激—反映(s—r)作为解释行为的公式。
积极:主张客观研究方法,使心理学自然科学化。不足:否定对人心理意识的研究。
4、格式塔心理学强调心理作为一个整体。
5、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重视异常行为的分析和无意识现象的研究。①认为人格由本我、自我、超我构成。②无意识是人的精神活动的主体。③性欲是对人精神活动影响最大的本能。
积极:把心理区分为意识和无意识,并关注需要和动机。不足:一切行为都归于性欲。
6、人本主义心理学 ①反对精神和行为主义心理学;②人的本质是好的、善良的;③人有自由意志,有自我实现的需要。不足:错误了解人的本质,从个人主义出发,没有具体的研究方法。
7、认知心理学奈塞《认知心理学》:信息加工理论,把人的心理活动看作是信息处理系统,由感官收集的信息,经分析、储存、转换并加以利用。
第二章心理的生理基础。
一、神经系统。
1、神经系统是心理活动的主要物质基础。人的一切心理活动,都要通过神经系统的活动来实现。神经系统分为中枢神经系统和周围神经系统两部分。
中枢神经系统包括脑和脊椎,周围神经系统包括脑神经、脊神经和植物性神经。
2、神经元:即神经细胞,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结构和功能单位。由细胞体、轴突和树突。功能:神经元具有接受刺激、传递信息和整合信息的机能。
3、人脑包括:延脑、脑桥、中脑、小脑、大脑,前三部分合称为脑干。大脑皮层是脑的最高级部位,是心理活动的最重要器官。
4、反射:是神经系统最基本的活动方式。它是有机体的中枢神经系统对一定的外界刺激所作的有规律的应答。
5、反射弧:执行反射的全部神经结构。包括:感受器、传入神经纤维、中枢、传出神经纤维和效应器。
二、无条件反射和条件反射。
1、无条件反射:是先天的,与生俱来的反射。是有机体和环境之间比较恒定的联系。它是在种族发展过程中建立并遗传下来的。
2、条件反射:是后天的,在个体生活过程中获得的反射,条件反射是高等动物在无条件反射的基础上形成的反射。它是动物个体生活过程中为适应环境的变化而建立起来的暂时的神经联系。
分为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
经典性条件反射:指一个原来不能引起某种本能反射的中性刺激物,由于它总是伴随着某个能引起该本能反射的刺激物出现,反复多次,这个中性刺激物也能引起该本能反射。(巴甫洛夫)
工具性条件反射:在一定刺激情境中,如果动物的某种反应的后果能满足某种需要,则以后它的这种反应出现的几率就会提高。工具性条件反射是有机体在后天生活过程中经学习而形成的一种反应形式。
(斯金纳)
经典性条件反射和工具性条件反射的关系。
同:有共同规律:都是在一定条件下建立起来的反应,最根本的相同点是都需要强化。
异:1.无条件刺激是否明确:经有工无。2.强化与什么有关:经与刺激;工与反应。
3.反应方式不同:经是被动接受刺激;工是主动操作,在学习中形成。
强化时间表:(斯金纳)认为强化是行为形式和改变的最根本规律。强化安排的效果主要取决于其时间和次数的分配。
五个种类:①正确的反应每次均强化。②定比间隔强化;③定时间隔强化;④不定比间隔强化;⑤不定时间隔强化。最经常受到的是既不定时也不定比的间隔强化。
三、两种信号系统。
第一信号:又称现实信号。指的是直接作用于感觉器官的具体的条件刺激物。第一信号系统:用具体事物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
第二信号:人类所特有的语言和文字。第二信号系统:有语言作为条件刺激物所形成的条件反射系统。在一般情况下,总是两种信号系统协同活动,其中第二信号系统起主导作用。
四、中枢神经活动。
1、中枢神经活动的基本过程就是兴奋过程和抑制过程,有机体的一切反射活动都由这两种神经过程的相互关系决定的。抑制过程分为非条件抑制和条件抑制。
2、非条件抑制:是有机体生来就有的先天性抑制。它包括外抑制和超限抑制。
外抑制:额外刺激物出现,对正在进行的条件反射发生的抑制。
超限抑制:刺激过强、过多或时间过长,神经细胞不但不能引起兴奋,反而会发生抑制。
3、条件抑制:又称内抑制,它是在后天一定条件下逐渐形成的,主要有消退抑制和分化抑制。
消退抑制:条件反射由于没有强化而发生的抑制。
分化抑制:只对条件刺激物加以强化,而对其近似的刺激物不强化,经过若干次以后,只有条件刺激物才能引起条件反射,近似刺激物引起的反应受到抑制。
4、中枢神经活动的规律:扩散和集中;相互诱导。
相互诱导:一种神经过程可以引起另一种神经过程。正诱导:由抑制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兴奋过程;负诱导:由兴奋过程引起或加强周围的抑制过程。
第三章心理的发生和发展。
一、动物心理。
1、反映:一个物体受到外界的影响,就以某种状态的改变来回答外界的影响。
2、感应性:生物以自己的活动状态的变化对外界的影响作出反应,以维持新陈代谢正常进行的能力。感应性是有生命的标志。但还不能确定其有心理。
3、信号性反应:是指能够建立条件反射。当动物能够把一个刺激变成另一个刺激的信号,我们就说它不仅有了生命,而且有了心理。
4、动物心理发展的阶段:感觉阶段、知觉阶段、思维萌芽阶段。
二、人类心理。
1、人类心理发生的基本条件:①劳动;②语言。
2、集体劳动对人类的社会集体性:①促进了知识经验的传递;②促进了人的自我意识的发生;③促进了语言的形成。
3、语言的作用:①语言是思想的直接现实;②语言促使抽象思维的产生;③语言使人类克服自身认识的局限性,促进了心理向更为复杂的水平发展。
4、心理的概念:个体从出生到成熟再到到衰老的过程中心理发生发展的历史。
5、心理发展的条件:①遗传素质是生物前提;②社会环境是决定因素;③学校教育是主导作用;④自我实践:调节作用。
6、心理的特点:概括性、目的性、主观能动性、社会制约性。
三、个体心理发展的理论。
1、华生的行为主义:环境决定论。否认遗传的作用。
在儿童教育方面主张:①反对统一标准,提倡区别对待;②反对体罚儿童;③教育的目的是培养儿童各种习惯;③对幼儿养护的要求;④提倡对儿童青少年进行正确的性教育。
2、精神分析心理学:弗洛伊德:人格的发展是由原我、自我和超我三者相互斗争、相互协调的结果。以性的发展为划分标准:口唇期、**期、前***期、***期。
3、心理社会性发展理论:埃里克森:心理发展主要是个人和社会交互作用的结果。分为八个阶段:
学习信任阶段(0—1) 主要矛盾:信任对不信任。
成为自主者阶段(1—3) 主要矛盾:自主对怀疑。
发展主动性阶段(3—6) 主要矛盾:主动性对内疚性。
变得勤奋阶段(6—12) 主要矛盾:勤奋感对自卑感。
建立个人统一性阶段(12—20)主要矛盾:统一性对角色混乱。
承担社会义务阶段(20—40) 主要矛盾:亲密感对孤独感。
显示创造力阶段(40—60) 主要矛盾:创造力感对自我专注感。
达到完善阶段(60以后) 主要矛盾:完善对绝望。
4、皮亚杰的心理发展理论。
1)影响心理发展的因素:成熟、练习、社会经验、平衡(决定因素)
2)心理发展的动力:起源于主体的动作,这种动作的本质是主体对客观的适应。适应有三种方式:同化、顺应、平衡。
3)心理发展的阶段:感知阶段(0—2)、前运算阶段(2—7)、具体运算阶段(7—12)、形式运算阶段(12以后)。
5、维果斯基:教学与发展的关系。
从“最近发展区”的角度,说明了儿童发展的可能性。
从“教学应当走在发展的前面”的角度。
从“学习的最佳期限”的角度。
智力形成的“内化”学说。
6、朱智贤的心理发展理论。
1)先天与后天的关系:①遗传素质是生物前提;反对遗传决定论。②环境和教育起决定作用;反对教育万能论。
2)内因和外因的关系:
社会和教育向儿童提出的要求,所引起的新的需要和其已有的心理水平之间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内因,是心理发展的动力。①活动是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产生的基础;②需要是儿童心理发展内部矛盾中代表新的一面;③已有心理水平代表着稳定的一面;④新的需要和已有的心理水平的对立统一形成心理发展的动力;⑤在活动中产生的新需要与已有的心理水平的矛盾是儿童心理发展的主要矛盾。
教育硕士心理学大纲宝典
定义 是研究人的心理现象发生 发展规律的科学。从心理过程 认识 情感 意志过程 与个性心理特征 能力 气质 性。心理学的研究对象 格 两方面研究。冯特在莱比西大学建立了第一个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建立。亚里士多德 论灵魂 是第一部。人的心理现象 是心理过程 共性 与个性心理特征 差异性 的统一体。...
教育硕士入学心理学重点
教育硕士入学考试 心理学 复习重点。第一章心理学的对象 任务和方法 年在莱比锡建立心理学实验室标志着心理学作为一门独立的科学的学者是 a 冯特 b 华生 c 弗洛伊德 d 詹姆斯 2 心理学主要研究的是意识的结构,认为意识的内容可以分解为基本的要素,把心理分解成一些基本元素后,再找出它们之间的关系和...
学前心理学复习讲义
第二章研究学习学前儿童心理学的原则和方法。1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基本原则。2 研究学前儿童心理的常用方法。观察法 实验法 测验法。第三章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基本理论 重点 1 学前儿童心理发展的趋势。2 儿童心理发展的年龄特征。3 儿童心理发展阶段的几个概念。转折期印刻与关键期敏感期与最佳期最近发展区...