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发布 2022-10-03 16:11:28 阅读 8925

自动生成目录。

分隔符。列管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

通过对煤油产品冷却的列管式换热器设计,达到让学生了解该换热器的结构特点,并能根据工艺要求选择适当的类型,同时还能根据传热的基本原理,选择流程,确定换热器的基本尺寸,计算传热面积以及计算流体阻力。

1)完成列管式换热器的工艺设计计算。

2)完成辅助设备的工艺计算及选型。

3)用cad绘制工艺流程图及换热器工艺条件图各一张。

4)编写设计说明书。

1.6,2.0,2.4,2.6)×104吨/年煤油。

列管式换热器。

煤油:入口温度:待定℃)出口温度:待定℃

冷却介质:自来水,入口温度:待定℃,出口温度:待定0℃

允许压强降:不大于105pa

每年按330天计,每天24小时连续运行。

设计方案简介:对确定的工艺流程及换热器型式进行简要论述。

换热器的工艺计算:确定换热器的传热面积。

换热器的主要结构尺寸设计。

主要辅助设备选型。

绘制换热器**配图。

1)目录;

2)设计题目及原始数据(任务书);

3)论述换热器总体结构(换热器型式、主要结构)的选择;

4)换热器加热过程有关计算(物料衡算、热量衡算、传热面积、换热管型号、壳体直径等);

5)设计结果概要(主要设备尺寸、衡算结果等);

6)主体设备设计计算及说明;

7)主要零件的强度计算(选做);

8)附属设备的选择(选做);

9)参考文献;

10)后记及其它。

用594×841图纸绘制换热器一张:一主视图,一俯视图,一剖面图,两个局部放大图。

1)设计列管式换热器时,通常都应选用标准型号的换热器,为什么?

2)为什么在化工厂使用列管式换热最广泛?

3)在列管式换热器中,壳程有挡板和没有挡板时,其对流传热系数的计算方法有何不同?

4)说明列管式换热器的选型计算步骤?

5)在换热过程中,冷却剂的进出口温度是按什么原则确定的?

6)说明常用换热管的标准规格(批管径和管长)。

7)列管式换热器中,两流体的流动方向是如何确定的?比较其优缺点?

1)列管式换热器基本型式的选择

2)冷却剂的进出口温度的确定原则

3)流体流向的选择

4)流体流速的选择

5)管子的规格及排列方法

6)管程数和壳程数的确定

7)挡板的型式。

管壳式换热器又称列管式换热器,是一种通用的标准换热设备,它具有结构简单,坚固耐用,造价低廉,用材广泛,清洗方便,适应性强等优点,应用最为广泛。管壳式换热器根据结构特点分为以下几种: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

固定管板式换热器两端的管板与壳体连在一起,这类换热器结构简单,**低廉,但管外清洗困难,宜处理两流体温差小于50℃且壳方流体较清洁及不易结垢的物料。

带有膨胀节的固定管板式换热器,其膨胀节的弹性变形可减小温差应力,这种补偿方法适用于两流体温差小于70℃且壳方流体压强不高于600kpa的情况。

浮头式换热器。

浮头式换热器的管板有一个不与外壳连接,该端被称为浮头,管束连同浮头可以自由伸缩,而与外壳的膨胀无关。浮头式换热器的管束可以拉出,便于清洗和检修,适用于两流体温差较大的各种物料的换热,应用极为普遍,但结构复杂,造价高。

填料涵式换热器。

填料涵式换热器管束一端可以自由膨胀,与浮头式换热器相比,结构简单,造价低,但壳程流体有外漏的可能性,因此壳程不能处理易燃,易爆的流体。

蛇管式换热器是管式换热器中结构最简单,操作最方便的一种换热设备,通常按照换热方式不同,将蛇管式换热器分为沉浸式和喷淋式两类。

套管式换热器是由两种不同直径的直管套在一起组成同心套管,其内管用u型时管顺次连接,外管与外管互相连接而成,其优点是结构简单,能耐高压,传热面积可根据需要增减,适当地选择管内、外径,可使流体的流速增大,两种流体呈逆流流动,有利于传热。此换热器适用于高温,高压及小流量流体间的换热。

在进行换热器设计时,换热器各种零、部件的材料,应根据设备的操作压力、操作温度。流体的腐蚀性能以及对材料的制造工艺性能等的要求来选取。当然,最后还要考虑材料的经济合理性。

一般为了满足设备的操作压力和操作温度,即从设备的强度或刚度的角度来考虑,是比较容易达到的,但材料的耐腐蚀性能,有时往往成为一个复杂的问题。在这方面考虑不周,选材不妥,不仅会影响换热器的使用寿命,而且也大大提高设备的成本。至于材料的制造工艺性能,是与换热器的具体结构有着密切关系。

一般换热器常用的材料,有碳钢和不锈钢。

1)碳钢 **低,强度较高,对碱性介质的化学腐蚀比较稳定,很容易被酸腐蚀,在无耐腐蚀性要求的环境中应用是合理的。如一般换热器用的普通无缝钢管,其常用的材料为10号和20号碳钢。

2)不锈钢

奥氏体系不锈钢以1crl8ni9ti为代表,它是标准的18-8奥氏体不锈钢,有稳定的奥氏体组织,具有良好的耐腐蚀性和冷加工性能。

正三角形排列结构紧凑;正方形排列便于机械清洗;同心圆排列用于小壳径换热器,外圆管布管均匀,结构更为紧凑。我国换热器系列中,固定管板式多采用正三角形排列;浮头式则以正方形错列排列居多,也有正三角形排列。

2)管板 管板的作用是将受热管束连接在一起,并将管程和壳程的流体分隔开来。 管板与管子的连接可胀接或焊接。胀接法是利用胀管器将管子扩胀,产生显著的塑性变形,靠管子与管板间的挤压力达到密封紧固的目的。

胀接法一般用在管子为碳素钢,管板为碳素钢或低合金钢,设计压力不超过4 mpa,设计温度不超过350℃的场合。

3)封头和管箱

封头和管箱位于壳体两端,其作用是控制及分配管程流体。

封头当壳体直径较小时常采用封头。接管和封头可用法兰或螺纹连接,封头与壳体之间用螺纹连接,以便卸下封头,检查和清洗管子。

管箱换热器管内流体进出口的空间称为管箱,壳径较大的换热器大多采用管箱结构。由于清洗、检修管子时需拆下管箱,因此管箱结构应便于装拆。

分程隔板当需要的换热面很大时,可采用多管程换热器。对于多管程换热器,在管箱内应设分程隔板,将管束分为顺次串接的若干组,各组管子数目大致相等。这样可提高介质流速,增强传热。

管程多者可达16程,常用的有程。在布置时应尽量使管程流体与壳程流体成逆流布置,以增强传热,同时应严防分程隔板的泄漏,以防止流体的短路。

1)换热效率高,热损失小。

在最好的工况条件下,换热系数可以达到6000w/m2k,在一般的工况条件下,换热系数也可以在3000~4000w/m2k左右,是管壳式换热器的3~5倍。设备本身不存在旁路,所有通过设备的流体都能在板片波纹的作用下形成湍流,进行充分的换热。完成同一项换热过程,板式换热器的换热面积仅为管壳式的1/3~1/4。

2)占地面积小重量轻。

除设备本身体积外,不需要预留额外的检修和安装空间。换热所用板片的厚度仅为0.6~0.8mm。同样的换热效果,板式换热器比管壳式换热器的占地面积和重量要少五分之四。

3)污垢系数低。

流体在板片间剧烈翻腾形成湍流,优秀的板片设计避免了死区的存在,使得杂质不易在通道中沉积堵塞,保证了良好的换热效果。

4)检修、清洗方便。

换热板片通过夹紧螺柱的夹紧力组装在一起,当检修、清洗时,仅需松开夹紧螺柱即可卸下板片进行冲刷清洗。

5)产品适用面广。

设备最高耐温可达180℃,耐压2.0mpa,特别适应各种工艺过程中的加热、冷却、热**、冷凝以及单元设备食品消毒等方面,在低品位热能**方面,具有明显的经济效益。各类材料的换热板片也可适应工况对腐蚀性的要求。

当然板式换热器也存在一定的缺点,比如工作压力和工作温度不是很高,限制了其在较为复杂工况中的使用。同时由于板片通道较小,也不适宜用于杂质较多,颗粒较大的介质。

介质流经传热管内的通道部分称为管程。

换热管布置和排列间距

常用换热管规格有ф19×2 mm、ф25×2 mm(1crl8ni9ti)、ф25×2.5 mm(碳钢10)。小直径的管子可以承受更大的压力,而且管壁较薄;同时,对于相同的壳径,可排列较多的管子,因此单位体积的传热面积更大,单位传热面积的金属耗量更少。

换热管管板上的排列方式有正方形直列、正方形错列、三角形直列、三角形错列和同心圆排列。

(a)(b)(c)

de)图 1-4 换热管在管板上的排列方式。

a) 正方形直列 (b)正方形错列 (c) 三角形直列

d)三角形错列 (e)同心圆排列

正三角形排列结构紧凑;正方形排列便于机械清洗;同心圆排列用于小壳径换热器,外圆管布管均匀,结构更为紧凑。我国换热器系列中,固定管板式多采用正三角形排列;浮头式则以正方形错列排列居多,也有正三角形排列。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说明书。设计题目 板式精馏塔设计。设计者班级 食品科学与工程05 1 设计者姓名 杨裕卿 日期 2008年7月5日。指导教师 柴春祥 设计成绩。日期。目录 i板式精馏塔设计任务书 ii 第一部分概述 1 一 精馏塔简介 1 二 设计方案简介 1 三 工艺流程说明及草图 1 四 符号说...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碳八分离工段原料预热器设计。学生姓名 学校 专业班级 101 学号 10412041 指导老师 时间 2012.07.08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任务书。姓名 王亮班级 化工101 碳八分离工段原料预热器设计。冷流体 液体 流量15koml h 组成摩尔分率。乙苯对二甲苯间二甲苯邻二甲苯。加热水蒸气压力为...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化工原理课程设计 报告。90000吨 年乙醇 水。精馏装置设计。学院 专业 班级 姓名 学号。指导老师。2013年12月26 第1章概述1 1.1 概述1 1.2 设计任务1 1.3 设计方案2 1.3.1 塔形的选择2 1.3.2 操作压力的确定2 1.3.3 加料方式和加料热状况的选择2 1.3...