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学期段考后

发布 2022-08-19 11:25:28 阅读 3090

第四章物态变化。

第一节温度计。

教学目标。①理解温度的概念;

③了解生活环境中常见温度值;

③会用温度计测量温度。

教学重点。温度计的使用方法。

教学难点。使用温度计易错之处。

教学教具。自制温度计,实验用温度计、体温计、寒暑表、烧杯。

教学过程。一、从生活现象创设问题情境引入新课。

教师提问:你们是否想了解冰雪是怎么形成的?衣服为什么被晒干?樟脑丸放久了为什么会变小?

教师板书:第四章物态变化。

二、想想做做。

1.温度。想一想:冬天和夏天的感觉有什么不同?

想一想:冷到什么程度,热到什么程度,天气预报是如何表示冷热程度的?

2.温度计。

想一想,议一议:①如何判断两杯水温度的高低?②哪种方法更准确?

师生总结:使用温度计测量较准确。

三、想想议议。

1.你想了解有关温度计的什么知识?

2.原理。教师演示自制温度计,引导学生回答利用液体热胀冷缩的性质制成。为了更准确地测量温度,温度计应怎样改装?(学生讨论回答)

3.:温度计的构造。

(学生观察实物并回答)

4、教师引导学生了解温度的表示方法、单位、符号、读法,然后练习读数。

5.教师引导学生观察并回答三种温度计的不同,同时进行量程、分度值的教学。

6.学生测量热水温度并上台演示,师生总结正确使用温度计的方法。

正确方法。(1)看清量程和分度值,并估测。

(2)玻璃泡不能位于容器底及侧壁,必须全部浸没在液体中。

(3)要等温度计的示数稳定后再读数。

(4)读数时温度计不能离开被测液体。

(5)读数时眼睛要平视(以上各点均配有**)

五、小结。学生谈一谈本课的收获,教师归纳。

六、作业布置。

动手动脑学物理。

七、板书设计。

第一节温度计。

1、 温度。

2、 温度计。

3、 温度计的使用。

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教学目标:理解气态、液态和固态是物质存在的三种形态。

了解物质的固态和液态之间是可以转化的。

了解熔化、凝固的含义,了解晶体和非晶体的区别。

教学准备。学生实验,六人一组。每组配备熔化实验仪器、酒精灯、铁架台、石棉网、温度计两支、海波、蜡、水、火柴、坐标纸。

教学过程。一、新课引入。

熔化和凝固:我们把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的过程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的过程叫做凝固。

刚才我们提到的冰化成水是熔化,水结冰是凝固。铁、铝等金属块在高温下变成液态是熔化,铁水铸成工件是凝固。

除此之外,蜡、松香、沥青、玻璃等物质也能熔化和凝固。

二、展开**。

**固体熔化时温度变化规律。

提出问题 1.在熔化过程中温度是怎样变化的?

2.是不是每一种物体熔化时温度都相同?

假设与猜想 1.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应该不断上升。

2.在熔化过程中温度应该不变。……

设计实验论证。

教师:为了让我们发挥团结协作能够更快更好的完成**实验整个班级组成一个科学研究组,老师作为组长,下面分成八个小组每组六人,每组推举一个小组长。

组长组织讨论 1.怎样组装这个实验装置?

2.实验中要注意哪些问题?

3.怎样作好分工使实验有条不紊?

(小组讨论并汇总)

教师讲述实验中注意的事项:

1.温度计要完全浸入被测物体中。

2.实验时让物体受热均匀要不断搅拌。

3.注意酒精灯的使用安全。

(四)实验物质:海波和石蜡。

(五)进行实验。

1.海波与石蜡的熔化曲线的分析。

熔点:除了海波以外,其他晶体物质,如各种金属、冰、固态酒精等,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保持不变,有固定的熔点叫做晶体。晶体熔化时的温度叫熔点。

非晶体:像石蜡这样在熔化过程中温度不断降低没有固定的熔点叫做非晶体。

2.凝固曲线。

石蜡在凝固是温度怎样变化?(不断降低)教师:晶体的凝固也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

晶体凝固时的温度叫凝固点,晶体的凝固点和它的熔点相同。非晶体在凝固时温度不断降低没有固定凝固点。

3.学生练习。

读物质的熔点表。

请学生看课本上的熔点表。教师读一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教师:钨的熔点是3140℃。钨在熔化时温度保持在3140℃不变。

(学生模仿教师读几种物质的熔点并加以解释)

想想议议:中国北部的漠河冬季气温最低达到-523℃,应选用水银温度计还是酒精温度计?为什么?

(应选用酒精温度计。因为酒精的凝固点是-117℃,在-52.3℃的情况下,酒精是液态的。水银的凝固点是-39℃,在气温低于-39℃时,水银是固态的。

所以水银温度计在冬季的漠河无法工作。

4.熔化吸热和凝固放热。

48℃既是海波熔点也是它的凝固点。此时海波是熔化还是凝固,关键要看海波是吸热还是放热。固态海波在温度到达熔点时,吸热则熔化。

液态海波在温度到这一温度时,放热则凝固。所以熔化时吸热,凝固时放热。

小组交流。归纳总结:

1.物质由固态变成液态叫熔化。物质由液态变成固态叫凝固。

晶体和非晶体的熔化、凝固有明显的区别:晶体的熔化和凝固是在一定的温度下完成,这个温度分别叫熔点和凝固点,而非晶体没有一定的熔点和凝固点。但是不论晶体还是非晶体,熔化时都吸热,凝固时都放热。

所以,晶体实现熔化的条件可概括为两条:一是温度到达熔点,二是吸热。凝固的条件是温度到达凝固点,同时要放热。

布置作业:课后练习。

板书设计:第二节熔化和凝固。

1、 熔化。

2、 凝固。

3、 晶体和非晶体。

4、 熔点。

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教学目标:1.知道什么是汽化、液化,理解液化是汽化的逆过程。

2.了解沸腾现象,知道什么是沸点、沸腾的条件。

3.知道蒸发可以致冷。

重点难点:1.观察沸腾是液体内部和表面同时发生的汽化现象。

2.通过**活动了解液体沸腾的温度特点。

教学用具。水槽、塑料口袋、酒精、热水、烧杯、铁架台、温度计、酒精灯、石棉网、纸盖。

教学过程。一、引入新课。

老师用棉纱蘸些酒精或水在黑板是写几个字,不一会儿,字迹不见了,引起同学们的思考。

二、进行新课。

活动1:课文里的“想想做做”,教师先演示:用一塑料袋装一些酒精,把塑料袋放入热水中,塑料袋鼓了起来。

从而激发学生的学习兴趣,然后让学生动手实验,学生清楚看到塑料袋里的酒精不见了,而塑料袋却马上鼓起,从热水中拿出塑料袋,过一会,塑料袋瘪了,袋里又有酒精了。这时学生自然产生“酒精到**去了?”、为什么塑料袋会鼓起来?

”、酒精为什么会失而复得?”等一系列的疑问,从而引出汽化和液化的概念。

活动2:“**水的沸腾”这个**活动是本节的重点,采用**物理问题所经常采用的方法:

提出问题]:我们把水烧开称为沸腾,请同学们来说说你所见到的、感受到的沸腾现象?(由于烧开水是我们生活中常做的事,因此同学们可以说出较多的沸腾时的现象)

猜想和假设]:既然沸腾是日常生活中大家都非常熟悉的现象,让同学们相互讨论、思考和猜想,教师将学生提出的问题和猜想列在黑板上,并进行归类。如:水沸腾时温度会上升,停止加热水不会沸腾……

制定计划与设计实验]:通过教师给出的器材,同学们讨论、思考,学会正确选择所需要的器材,并能知道其作用:酒精灯(加热)、加盖烧杯(盛水、防止热散失)、铁架台(支撑烧杯)、温度计(测水温)、石棉网(烧杯受热均匀)。

进行实验与收集证据]:学生在进行实验时,学会了分工合作,如计时、观察气泡的变化情况、温度的变化,且温度计的使用方法、酒精灯的正确操作在此得到进一步的复习巩固,要求同学们将观察到的数据和现象记录在下表中。

分析和论证]:将实验数据进行处理,作出温度随时间的变化图象。

[评估]:让学生回顾自己的操作,评估**的各个环节,你认为这些**还有哪些不足和疏漏的地方,请提出来,最好能说出改进的措施本实验使用的学生温度计因为质量问题,以及本地的大气压影响使测出水的沸点不是100℃,可结合小数据括号中的“在标准大气压下”作简单说明。

合作与交流]: 由于有许多**活动不是一个人能完成的,需要同学们之间的相互配合,促使同学们之间要懂得相互合作,在交流过程不知不觉使同学们之间形成一种默契配合,关系融洽的友好气氛。

布置作业:动手动脑学物理。

板书设计:第三节汽化和液化。

1、 汽化。

a:蒸发。b:沸腾。

2、液化。第四节升华和凝华。

教学目标。1.知道升华和凝华的概念。

2.知道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3.知道生活中的升华和凝华现象。

教学重点。通过碘的升华和凝华实验培养学生的观察实验能力。

通过日常生活中实例的解释,培养学生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难点。通过识别生活中常见的物态变化现象,培养学生运用物理知识解决实际问题的能力。

教学方法。观察法、讨论法。

教学用具。试管、铁架台、石棉网、酒精灯、碘、樟脑丸、烧杯、热水。

教学过程。一、引入。

冰块吸热后熔化成水,再继续吸热就变成水蒸气,这是生活中常见的现象。物质吸热后能不能从固态直接变为气态呢?大家有没有观察过,冬天,晾在室外湿衣服中的水会结成冰,但衣服上的冰并没有熔化成水,也会变干,这是为什么呢?

学生们在思考、讨论。

二、新课学习。

今天我们就来研究这种现象。

大家要注意观察,现在往试管中放入少量碘,塞紧盖子后放入盛热水的烧杯里,观察到了什么现象?固态碘不见了,试管内看到有紫色的气,这说明固态碘受热变成气态。从热水中拿出,再放入凉水中观察。

紫色的气不见了,试管壁上有黑色固态,这说明气态碘遇冷变成了固态。

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根据刚才的实验现象,我们可以知道升华和凝华的过程是互逆的。碘的固体受热升华后,变成气体;气态的碘遇冷后,重新凝华成固态的碘。

升华——物质从固态直接变成气态叫升华。

例如:衣柜里防虫用的樟脑球,过一段时间就会变小,最后不见了,这是一种升华现象。

凝华——物质从气态直接变成固态叫凝华。

例如:冬天寒冷的早晨,室外物体上常常挂着一层霜,霜是空气中的水蒸气直接凝华而成的小冰粒;寒冷的冬天,早晨玻璃上出现冰花,这是室内的水蒸气,遇到冷玻璃,凝华成固态冰,形成冰花;冬天,树枝上出现“雾凇”,这些都是凝华现象。

我们知道熔化和汽化需要吸热,凝固和液化要放热,那么升华和凝华呢?升华需要吸热,因为做实验时我们加热了。凝华需要放热,因为放入凉水中。升华要吸热,凝华要放热。

板书:升华过程要吸热,凝华过程要放热。

阅读“科学世界”,能否用我们所学的“物态变化”知识对此现象做出解释?

八年级物理教案上学期段考前

第一章声现象。第一节声音的产生与传播。教学目标 1 声音是由物体振动产生的。2 声音的传播需要介质。3 知道15 的空气中的声速是340 m s。教学重点 通过观察和实验,声音的产生和传播。教学难点 组织 指导学生在 过程中,仔细观察 认真分析,并能得出正确结论。教学方法 实验法 观察法。课时安排。...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教案 透镜

透镜 教案。执教老师 石艳。一 教材分析。这节课是九年制义务教育课程标准实验教科书八年级第四章第二节透镜的内容。透镜是照相机 投影机等光学仪器的最重要的组成部分,研究透镜对光的作用是本节课的重点,通过学生实验自主 结合信息技术的动态演示,让学生对透镜的认识得到提升。为后面学习 凸透镜成像规律 透镜在...

八年级上学期物理教案全集人教版

1 3声音的特征 1课时 教学目标 知识与技能 初步认识声音的三个特征,会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 出影响这三个因素的条件。过程与方法 使用简单的实验仪器 影响这三个因素的条件的过程时,注意观察,具有初步的观察能力,并尝试概括,具有初步的概括能力。情感态度与价值观。初步领略声音的美妙与和谐,对大自然有亲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