为什么栆与豆类、栆与夏玉米间作在光利用上互不影响?
栆与豆类、栆与夏玉米间作都属于栆粮间作的代表。
枣树冠较矮,枝疏、叶小、遮光程度小,透光率较大,基本上不太影响间作物对光照强度和采光量的恳求。
枣与谷或豆类间作。谷子、豆类是光饱和点较低的耐阴作物,因此,间作可满足作物对光照的恳求,二者对光的利用互不影响。
枣与夏玉米间作。小麦收获后可轮作夏玉米,夏玉米的光饱和点较高,是喜温作物。但是,光的填补点较低,它具备短光照、高光效的特点。
而且夏玉米又是c4植物,在较弱的光照条件下,仍可积攒一定的干物质,所以枣树与夏玉米间作,也能满足对光照的恳求,并且能够获得较高的产量。
上农下渔和桑基鱼塘涉及到了什么生态学原理、生态设计原则和人工生态系统的设计思路。
1、生态学原理:
上农下田: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上农下渔通过筑台田、挖深塘,克服了土地盐碱化严重的缺点,台田上可种植多种农作物,鱼塘可养殖各种鱼虾等水产生物,提高了该区域的生物多样性,使得该系统更加稳定,体现了物种多样性原理;同时上农下渔克服了土地盐碱化,地下水位高等缺点,使得农作物得以种植,实现了生物与无机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平衡。
桑基鱼塘:物质循环再生原理,物种多样性原理、协调与平衡原理。
桑基鱼塘的运行方式是:基上的桑林是有机物的生产者, 它吸收水、肥、二氧化碳, 固定太阳能, 生产桑叶;在此基础上养蚕, 蚕吃桑叶, 生产茧、蛹, 排出蚕粪; 蚕粪又可作为鱼塘中鱼的饵料, 实行有机质的转化,而塘泥可定期挖出作为上述的肥料。
在整个循环过程中, 塘泥种树,桑叶养蚕,蚕沙喂鱼,所有物质都排上了用场, 基本没有废物排出系统, 由此, 在系统内的资源得到了最大程度的利用,物质也不断循环利用,体现了物质循环再生原则;同时,该系统中涉及了植物、动物和微生物中多种类的共同参与,体现了物种多样性原则,保证了系统稳定性;最后,桑基鱼塘克服了珠三角地区水量过多、水资源分配不均的缺点,实现了生物与生物、无机环境之间的协调与平衡,体现了协调与平衡的原理。
2、生态设计原则:因地制宜原则、生态学原则。
因地制宜原则:根据当地的自然、社会及经济条件进行生态工程设计的基本原则。
生态学原则:按预期目标,因时因地制宜地调整复合生态系统的结构和功能;联结原本无直接联系的不同成分和生态系统形成互利共生网络;分层多级利用物质、能量、空间、时间;促进系统良性循环,以达到经济、生态及社会的综合效益。
包括了适当输入辅助能原则(principle of suitable input of subsidiary energy);
商品生产及再循环原则(recycle and merchandise production principle);生物多样性原则(biodiversity principle);种群匹配原则(population matching principle);种群置换原则(principle of population alternatives)
上农下渔:通过修筑台田改造土地盐碱化, 主要是降低地下水位。因此, “上农下渔”模式,从根本上改造了主要限制因素, 其效果非常明显。
同时该模式也只适用于盐碱化严重的土地,体现了因地制宜原则。同时通过改造后的土地上能种田,下能养鱼,提高生物多样性,取得了很好的经济效益,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原则。
桑基鱼塘:鱼塘中实行立体养殖的模式, 培育不同品种, 充分利用鱼塘空间, 并形成合理食物链。鱼塘中各种鱼类排出的粪便及鱼塘中各种动植物残骸, 经过微生物分解, 混入塘泥, 形成富含氮、磷、钾的天然肥料。
定期将塘泥挖出, 可作为桑基的绝好肥料, 从而又进入新的循环。实现了生态、环境和社会三方面的效益,体现了商品生产和再循环原则;同时该模式中同时存在了植物,鱼类,蚕和微生物等多物种的共存充分利用了各类生态位和多层分级利用物质,增加了生物多样性和食物链网的复杂性,体现了生物多样性原则;同时桑树、鱼类、蚕和微生物合理的搭配实现了能量分解利用和物质的循环利用,体现了种群匹配原则。
3.人工环境设计思路。
上农下渔人工环境设计思路。
问题:农作物无法生长。
限值因子:土地盐碱化,地下水位过高。
设计思路:实现水土分层。
具体措施:在黄河沿岸和其它有引黄条件的低洼盐碱地带通过深挖池塘、高筑台田, 实行水土分层治理, 并在塘内养鱼。
桑基鱼塘人工环境设计思路。
问题: 作物无法生长。
限制因子:水量过大。
设计思路:水资源的重新分配。
具体措施:挖(深)塘、垫高基;塘内集水养鱼,基上种桑养蚕,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结合,形成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避免了水涝,营造了十分理想的生态环境,收到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桑基鱼塘。问题:农作物无法生长。
限值因子:水量过大。
设计思路:实现水资源的再次分配。
具体措施:挖深塘,垫高基,塘内集水养鱼,基上种桑养蚕,蚕沙(蚕粪)喂鱼;塘泥肥桑,栽桑、养蚕、养鱼三者结合,形成桑、蚕、鱼、泥互相依存、互相促进的良性循环,避免了水涝,营造了十分理想的生态环境,收到了理想的经济效益,同时减少了环境污染。
东北人参。问题:人参生长欠佳。
限制因子:光照过强。
设计思路:种树以降低光照强度。
具体措施:在东北林区种植落叶乔木林,林木间隙种植人参,以林护参,形成林参结构;利用种植落叶乔木林中地面弱光照、高湿度、低风速的生态位,种植人参种群,形成互利共生结构。
1.谈生物多样性决定生态系统稳定性的理解。
生物多样性(biodiversity)是指各种各样的生物及其与环境形成的生态复合体,以及与此相关的各种生态过程的总和。生物多样性包括了遗传多样性,物种多样性,生态系统多样性和景观多样性。
生态系统稳定性指生态系统所具有的保持自身结构和功能相对稳定的能力,以及收到一定的干扰后恢复到原来平衡状态的能力,包括了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局域稳定性和全域稳定性。
生物多样性对于维持生态系统稳定性具有非常重要的意义。生物之间的相生相克能够使得整个生态系统保持一个相对稳定的状态,生物在维持生态系统的稳定性方面有三个显著特征:a.
生物具有恢复能力,特别是在严重干扰,种群密度降至低水平时,多数物种具有很强的繁殖和扩散能力;b.生物(主要指植物)能固定太阳能,可以保证生态系统具有开放性和耗能结构,是生态系统中物质交换的重要环节;c.生物反馈的不稳定性导致的种群区域隔离,增强了生态系统的异质性,从而减少干扰的传播。
2.只有单一树种的松林为何会遭受松毛虫毒害。
因为松林仅有松树这一单一的物种,生物多样性低,食物链单一,食物网稀疏;生态系统中的物质和养分不能很好地循环利用,能量没有得到很好地分级利用,导致该区域生态稳定性很低,很容易受到外界干扰,抵抗力稳定性和恢复力稳定性都很低。所以单一树种的松林很容易遭受松毛虫破坏。
3.水葫芦为何会疯长?
水葫芦之所以疯长是因为水葫芦和生态环境之间违背了协调与平衡原理。由于没有其他生物的制约,水葫芦疯长,种族数量超过了环境承载力,对生态环境造成严重破坏。
如何治理:可以将水葫芦资源化,具体措施有:a.
制作固体燃料(如木炭和干体燃料),液体燃料(经水解发酵可制得乙醇等)和气体燃料(经厌氧消化制得沼气);b.制作饲料。可直接制作成家养禽畜的干饲料,也可发酵后制作成青贮饲料;c.
制作肥料。可经过堆肥发酵后制作成有机肥料,也可以将鲜水葫芦晒干后直接施于田中作为绿肥;d.其他用途,比如造纸和药用。
(参考《水葫芦资源化处置与综合利用研究评述》徐祖信,高月霞,王晟)
1、图中的面源污染主要是农业面源污染。具体包括化肥农药,禽畜粪便。植被施肥和大量禽畜粪便未经处理直接排放造成土壤污染。
2、图中的生物主体是:种植的树木和养殖的禽畜,空气中、土壤中的昆虫和微生物。
3、生物之间的关系:某些微生物与禽畜存在寄生关系;土壤的微生物之间存在竞争关系;禽畜和土壤中某些昆虫可能存在捕食关系。
4、治理:建立综合养殖生态工程模式。
方案一:禽鱼综合养殖模式(在图中土地中开挖鱼塘)
主要是利用鲜禽粪(或经自然发酵的禽粪)作为养鱼的肥料和饲料,直接投喂养鱼;而干禽粪是鱼配合饲料的重要组成部分。
方案二:“果—草—羊—蜂”立体生态养殖模式(将养鸭改成养牛)
图中的农田种植果树,果树下种植牧草,牧草养羊,养鱼,果树上养蜂。牛粪尿施如草地和果园,五位一体。
生态旅游案例汇总
美国黄石国家公园案例。生态旅游 作为一个概念于20世纪80年代被提出,并在美国 澳大利亚 加拿大等西方发达国家得到了深入推广及发展,形成了较为完善的生态旅游实践模式。生态旅游被引入我国是在20世纪90年代中期,特别是1999年第一次设立了 生态环境旅游年 相隔十年,国家旅游局将2009年全国主题旅游...
码头工程作业安全监理汇总
和县善厚砂石水运码头工程作业安全监理。一 桩基工程的安全监理要点。1 审查施工单位水上作业安全技术措施。2 打桩船的锚缆布置应根据抛锚区的土质 水深 水流 风向及锚重确定,要防止走锚以保持船身平稳。3 驳船停泊及锚缆布置,要便于沉桩船作业,避免各船锚缆互相干扰,并与沉完的桩保持一定距离,不得碰桩。4...
《化工安全工程》课堂小作业汇总
第一章。1 根据你对化工厂的认识,你认为化工厂存在哪些危险因素?见ppt第一讲 答 九个方面 工厂选址问题 工厂布局问题 结构问题 对加工物质的危险性认识不足 化工工艺问题 物料输送问题 误操作问题 设备缺陷问题 防灾计划不充分。2 化工事故通常发生在哪些环节?见ppt第一讲 答 储存 运输 生产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