11物理新课标

发布 2022-06-26 06:58:28 阅读 3973

1. 为减轻负担,知识要求向下作了微调

1)删去了与物理学关联不强、要求比较宽泛的条目,以减少课程内容。 例如:删去条目 “能从生活或社会应用的角度,对物质进行分类”。

2)初中学生普遍感到有一定难度的知识,删去后并不影响初中知识结构的系统和完整,这些内容也都可以删去。 例如:“比较色光混合与颜料混合的不同现象”,修订时删去了“颜料混合”的内容;“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的关系”,改为“知道波长、频率和波速”。

3)知识内容尽管不做调整,但通过降低教学要求的层次,达到减轻学生课业负担的目的。 例如:关于“机械效率”的要求,原来是“理解”,修订后下调为“知道”;初中物理课标原有“内容标准”68条,修订后的“内容要求”为63 条。

2.强化了科学**教学

1)增加了科学**项目的条目。例如:增加了“通过实验,**液体压强与那些因素有关”条目。

2)明确提出了20个实验作为学生实验项目。 这20个学生实验项目中,其中有9个属于**性实验。而过去初中物理《教学大纲》规定的17个学生实验中,属于**性实验的项目只有一个半。

3. 强调了知识与实践的联系

进一步强化了物理知识跟生产、生活的联系,更加关注知识的实践应用。增加了以下内容:

了解电磁感应在生产、生活中的应用;

运用物体的浮沉条件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知道大气压强及其与人类生活的关系;

了解提高机械效率的途径和意义;

用焦耳定律说明生产、生活中的一些现象。

4. 新课标内容要求的总体特点新课标在修订时,对知识目标进行了必要的控制;但在“过程与方法”目标上,通过强化科学**教学,更加关注学生能力的发展;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通过在若干知识条目中进一步具体地强调知识的实践应用,弘扬了“从生活走向物理,从物理走向社会”的理念。 新课标修订时在内容要求总体目标上这种特点,使我们进一步明确了初中物理教学的基本策略,使三维课程目标的实施更加合理、更加科学。

对初中物理新课标某些具体条目的认识(上)

黄恕伯(南昌三中、特级教师)

1. 怎样认识新课标对功和功率的要求?

说明: 1 )在 3.1“能量的转化与转移 ”中,由于能量的转化和转移主要涉及的是功,所以只对功提出要求,删去功率条目。

2 )在 3.2“ 机械能 ” 中,对功和功率的要求为“了解”,在 3.4“ 电磁能 ” 中对功和功率的要求为“理解”,保持不变。

在新课标的.3 这三个二级主题中,对功和功率的要求分别是认识、了解和理解。

3) 课标指出,应该“结合实例,认识功的概念”。应该怎样结合实例?实例中应该体现做功是要有成效的。做功的成效是什么?

课程标准》 3.1.3 指出 :

“知道做功的过程就是能量转化或转移的过程。”这表明,做功的成效就是能量的变化。结合实例形成“功”的概念时,实例的情景应体现有关能量的变化(**中的实例对此关键含义体现不够)。

其能量变化的方式可以是:

势能的变化

动能的变化

内能的变化

体现动能变化实例。

水平光滑铁轨上有一辆小车,要使小车的速度发生改变 , 应怎样对它作用?

1 .如果小车是静止的,用 f 1 推动小车移动一段距离,小车就获得了速度;沿 f2 方向用力,不管 f2 多大,小车不移动距离,就不能获得速度。

2 .如果小车原来在以速度 v 运动,沿 v 方向用力 f1 推动一段距离,小车速度就增大;沿 v 反方向用力 f3 阻挡它,力 f3 边作用边后退一段距离,小车速度就减小;沿和运动方向垂直的方向用力 f2 作用小车,小车在 f2 的方向没有移动距离,速度也不会改变。

因此:要使小车产生改变速度大小的成效,需要有力的作用,而且在力的方向上移动一段。

这是相对层次稍高的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案。

体现势能变化的实例

用叉车把货物从地面提升到一定高度,叉车用力 f 托起货物,使货物向上移动了一段距离 s ,力的作用成效体现在物体被举高了。要使物体产生向上移动的成效,必须施加一个向上的力,并向上移动一段距离。(见人教版八年级下册物理教科书第 62 页。

)这是面向大多数学生的一种教学方案,具有较好的可接受性。应该根据自己学生的层次特点选择和制订具体的教学方案。

2. 新课标为什么删去“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的文字叙述?

说明:请见修订前后课程标准相关行文的对比(下表)。

了解物体运动状态变化的原因”已经在“认识力的作用效果”和“认识牛顿第一定律”中体现了,删去这段文字,是为了避免重复陈述,使行文更加准确,并没有删去这方面的内容要求。

对初中物理新课标某些具体条目的认识(中)

黄恕伯(南昌三中、特级教师)

3. 新课标对“大气压强”的要求有什么变化?

说明:请见修订前后课程标准相关行文的对比(下表)。

知道大气压强”包括了关于大气压强的各相关内容,也包括测量大气压强的方法(因此,并没有删去测量大气压强的知识),新课标更关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强调与人类生活的关系。落实课标要求,教学中应该在“情感·态度·价值观”目标上做文章。

4 .怎样认识机械效率的要求下调为“了解” ?

说明:有老师认为,机械效率的要求由“理解”下调为“了解”,是不是不要求计算了?不能这样认为。

理解和了解,是解决问题时的心智技能水平;计算,是解决问题的形式。这两者之间没有刻板的必然联系。理解的内容,当然要求会计算;了解的,也可以计算。

理解和了解的区别在于:理解需达到转化的水平;而了解只要通过回忆就能解决问题,其情景是常见的、书上的。

黄恕伯(南昌三中、特级教师)

5 .为什么不把“伏安法测电阻”列为学生实验?

说明: 1 )从实验能力看,“伏安法测电阻”的电路结构、仪器操作、所测数据都和新课标的“测量小灯泡功率”实验相同;

2 )从知识内容看,“伏安法测电阻”和新课标的“**电流跟电压、电阻的关系”相同,都是欧姆定律;

为避免重复,没有把“伏安法测电阻”列入必做学生实验项目,但仍鼓励有条件的学校把它作为学生实验来实施。

6 .为什么把科学**原案例“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删去,而增加另外两个实例?

说明: 1 )初中《课程标准》实验稿于 2001 年颁布,当时初中物理课程中科学**教学还不多,对科学**要素的了解还不深入,因此,研制组选择“影响电磁铁磁性强弱的因素”课题编写案例,解读科学**要素的含义。经过新课程十多年的实践,师生们对科学**要素已十分熟悉,该案例也就没有保留的价值,因此删去。

2 )初中物理新课程十多年的教学实践,在科学**教学中发现了一些需要解决的矛盾,例如:丰富的科学**过程和有限的课堂教学时间的矛盾;学生的自主**和教师的指导作用的矛盾,关注**结果和培养**能力的矛盾,等等,这些问题的解决,需要得到科学**案例的具体引导,因而编写了《电磁感应》和《凸透镜成像规律》两个新案例,并加以评析,以具体说明解决上述问题的办法,明确课堂内科学**的教学策略。

以《**凸透镜成像的规律为例》,教学实践中,不少教师采用这样的教学过程:

“请把光源放在一倍焦距之内,看看凸透镜的像有什么特点?再把光源放在一倍焦距和二倍焦距之间、二倍焦距之外,看看凸透镜的像有什么特点?”

“我们已经知道,凸透镜可以得到正立放大的虚像,也可以得到倒立缩小、倒立放大的实像。我们今天要**生成这些像的条件是什么。下面请同学们开始**:

凸透镜要生成正立、放大的虚像,光源应放在什么位置上 ?

上述教学过程,暴露了教学设计者过分追求**结果忽视培养**能力、重视知识结论轻视科学素养的倾向。

课标中的新案例是基于以上情况编写的,在案例中,学生经历了一次从物理现象和实验中归纳科学规律的过程;经历了一次对收集的信息进行简单归类和比较的过程;尝试对**的结果进行了描述和解释。体现了《课程标准》科学**“分析与论证”能力的基本要求。

想一想,写一写 】

1. 新课标在哪些方面强化了科学**教学?在研读了新课标的科学**实例后,你对初中物理科学**教学有哪些新认识?

2. 当前初中物理教学实践中,在实施科学**教学时,经常会看到教师发给学生《科学**手册》、《科学**导学案》等用于预习的自主学习文本。学生根据这些文本的要求或提示,查阅教科书,熟悉科学**的操作步骤,了解科学**的结论,书面回答文本所提出的关于该科学**的一些问题。

对于这种做法,你有何评价?

物理九年级人教新课标11 3密度练习

密度。1 一松木块的密度是0.4 103kg m3,读作把它锯掉3 4,剩下的松木块密度为题型一 2 一块石碑,长50cm,宽20cm,高3m,质量为0.75t,则它们的密度是 kg m3 3 质量相等的实心铜球与实心的铝球的体积之比为 体积相等的实心铜球和实心的铝球的质量之比为 铜 8.9g cm...

物理11作业

第十一周初三物理作业。姓名班级家长签字。一只烧杯中盛有半杯水,若将一个手指插入水中,水没有溢出杯外,则杯底受到的压强将 a 减小 b 不变 c 增大 d 无法判断。2 自来水笔吸墨水时,把笔上的弹簧片按下后再松开,墨水便被吸进胶皮管里去,其原因是 a 弹簧片的弹力作用的结果b 橡皮管有吸引力。c 管...

物理练习 11

姓名 1 海波的熔点是48 那么48 的海波是 a 固态b 液态c 固液共存 d 以上三种状态都有可能。2 冬天,在东北地区汽车司机常用水和酒精的混合液体作为发动机的冷却液,这是因为这种混合液具有 a 较低的沸点 b 较低的凝固点 c 蒸发性能强 d 较易流动。3 当晶体的温度正好是熔点或凝固点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