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宇宙中的地球。
1.1地球的宇宙环境
可见宇宙:也称为“已知宇宙”,是指人类已经观测到的有限宇宙,半径约为140亿光年。
天体系统:天体之间因万有引力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
结构层次地月系。
太阳系。银河系其他行星系统
总星系其他恒星系统。
河外星系。太阳系八大行星由近及远依次是水星、金星、地球、火星、木星、土星、天王星 、海王星。
八大行星运动特点:共面性、同向性、近圆性。
地球存在生命的条件:
外部条件:①稳定的太阳光照 ②安全的宇宙环境中
内部条件:日地距离适中(1.5亿千米)——适宜的温度
地球体积质量适中且原始大气经长期演化---适于生物呼吸的大气
地球内部水汽逸出形成水圈---充足的液态水
1.2 太阳对地球的影响
一、太阳辐射:太阳以电磁波的形式向宇宙空间放射的能量。
1、能量**:太阳中心的核聚变反应(4个氢原子核聚变成氦原子核,并放出大量能量);
2、特点:太阳辐射是短波辐射,能量主要集中在波长较短的可见光部分;
3、意义:⑴提供光热资源;⑵维持地表温度,是促进地球上大气运动、水循环的主要动力;⑶植物的光合作用;⑷为人们生产生活提供能源---直接利用(太阳能),间接利用(煤、石油、天然气)
二、太阳活动对地球的影响
1、太阳的外部结构:指太阳的大气结构,从里到外分为光球、色球和日冕三层
2、对地球的影响:(太阳黑子是太阳活动强弱的标志,周期约为11年)
1.3 地球的运动
一、地球公转和自转的基本特征
二、地球自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更替:周期为一个太阳日(24h)。
晨线和昏线的判读:顺地球自转方向,由夜半球进入昼半球即为晨线,反之是昏线。
2)地方时:因经度不同而产生的不同时刻。东早西迟。
1.地方时计算原理:
地方时东早西晚 ②同一条经线上地方时相同 ③经度每隔15°地方时相差1小时。
2. 区时的计算
所求区时=已知区时±时区差。
说明:①时间差计算:同减异加(同为东或西时区相减;一为东时区一为西时区相加)。
加减号的选用条件:东加西减(同为东时区,时区数越大越偏东;同为西时区,时区数越小越偏东;一东一西,东时区偏东时间早)
补充内容---找特殊时刻点:
晨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6点;②昏线与赤道交点所在经线地方时为18点;
平分昼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12点;④平分夜半球的经线地方时为24点或0点。
3)地转偏向:沿地表水平运动的物体运动方向发生偏移,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赤道
上不偏。(北半球用右手、南半球用左手判读)
三、地球自转和公转的关系:
1) 黄赤交角:赤道平面和黄道平面的交角。目前约为23.5。如果黄赤交角变大,热带寒带扩大,温带缩小。如果黄赤交角变小,温带扩大,热带、寒带缩小。
2)由于黄赤交角的存在和地轴的指向保持不变,导致太阳直射点在南北回归线间之间的回归移动
四:地球公转的地理意义
1、昼夜长短的变化:
1)某时刻全球的情况:直射点所在半球,昼长于夜,纬度越高,昼越长,极点附近出现极昼现象,另一半球,昼短于夜,纬度越高,昼越短,极点附近出现极夜现象。
2)某地全年的情况:夏至日昼最长,冬至日昼最短。
3)春分日和秋分日:全球昼夜平分;
4)赤道上终年昼夜平分。纬度越高,昼夜长短变化幅度越大。
2、正午太阳高度的变化:
1)日出、日落时(晨昏线上)时太阳高度=0度,一天中最大的太阳高度为正午太阳高度即地方时12点时的太阳高度。
2)规律:正午太阳高度由直射点所在纬度向两侧递减。
3) 某地全年的情况:北回归线以北地区,夏至日出现最大值,冬至日出现最小值;南回归线以南地区,夏至日出现最小值,冬至日出现最大值;回归线之间地区,最大值出现在太阳直射时,最小值出现在冬至日。
3、季节的形成和划分:天文四季(一年中太阳高度最高、昼长最长的季节为夏季,反之为冬季,例如我国传统的四季)、气候四季(北半球夏季,冬季)
4、五带的形成和划分:以回归线和极圈来划分。
回归线=黄赤交角度数,极圈=90度-黄赤交角度数
1.4地球的结构
一、 地球的内部圈层。
1.**波。
2.地球内部圈层——根据**波在地球内部传播速度的变化划分三个圈层。
岩石圈的范围:包括地壳的全部和上地幔顶部(软流层以上),由岩石组成。
二、地球的外部圈层。
第二章自然环境中的物质运动和能量交换。
2.1 地壳的物质组成和物质循环
一、地壳物质的组成与循环
1)组成岩石的矿物
元素:氧、硅、铝、铁、钙、钠、钾、镁等。
结合成单质或化合物。
矿物:岩石构成的最基本单元,主要的造岩矿物有石英、云母、长石、方解石等。
积聚岩浆岩:岩浆冷凝形成。
有侵入岩和喷出岩两种形式,典型的侵入岩:花岗岩;喷出岩:玄武岩。
岩石沉积岩:岩石经外力作用形成(风化、侵蚀、搬运、沉积、固结成岩等)
两个特征①具有层理②含有化石,典型的有石英岩,页岩,砂岩,砾岩。
变质岩:高温高压下变质形成,如大理岩、石英岩、板岩、片麻岩。
二、岩石圈的物质循环。
冷却凝固。外力作用(风化、侵蚀、搬运、堆积、固结成岩)
变质作用。重熔再生(或高温熔化。
2.2地球表面形态
一、内力作用。
1.板块运动与地表形态。
2.地质构造与地表形态。
二、外力作用。
2.3 大气环境
一、大气垂直分层
1)低层大气的组成:干洁空气(氮、氧、二氧化碳、臭氧等)、水汽和固体杂质(成云致雨的必要条件)
2):大气的垂直分层
二、对流层大气的受热过程
1、对太阳辐射的削弱作用
吸收作用:具有选择性,水汽和二氧化碳吸收红外线,臭氧吸收紫外线,对于可见光部分吸收比较少
反射作用:无选择性,云层、尘埃越多,反射作用越强。例多云的白天温度不太高。
散射作用:具有选择性,对于波长较短的篮紫光易被散射。例晴朗的天空呈蔚蓝色等。
2、对地面的保温效应:①地面吸收太阳短波辐射增温,产生地面长波辐射②大气中的co2和水汽强烈吸收地面的长波辐射而增温③大气逆辐射对地面热量进行补偿,起保温作用。
三、全球大气环流
一)热力环流:由于地面冷热不均而形成的空气环流,是大气运动的一种最简单的形式。地面间冷热不均是大气运动的根本原因,水平气压差是大气水平运动的直接原因
二)大气的水平运动—--风
高空风:在水平气压梯度力和地转偏向力作用下,风向与等压线平行风向(北半球右偏,南半球左偏)
近地面风:受摩擦力影响,风向斜穿等压线,指向低气压。
高一地理必修一知识点总结
1 人类对宇宙的认识过程 天圆地方说 地圆说 地心说 日心说 大 宇宙学说。2 宇宙的基本特点 由各种形态的物质构成,在不断运动和发展变化。3 天体的分类 星云 恒星 行星 卫星 彗星 流星体 星际物质。4 天体系统的成因 天体之间因相互吸引和相互绕转,形成天体系统。5 天体系统的级别 地月系 太阳...
整理高一地理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x
第三章 高一地理必修二知识点总结 第三章 第三章人类生产活动与地域联系。一 农业区位因素。1 自然因素 气候 水源 地形 土壤 改造 温室农业 梯田 施肥 浇水。2 社会经济因素 市场 交通 地租 政策 劳动力 市场决定着农业的类型和规模。交通条件 特别是保鲜和冷藏技术 的发展,使市场对农业区位的影...
高一地理知识点总结
太阳高度角。对于地球上的某个地点,太阳高度是指太阳光的入射方向和地平面之间的夹角,专业上讲太阳高度角是指某地太阳光线与该地作垂直于地心的地表切线的夹角。太阳高度角定义。太阳高度角简称太阳高度 其实是角度!太阳高度是决定地球表面获得太阳热能数量的最重要的因素。我们用h来表示这个角度,它在数值上等于太阳...