2023年综合基础知识整理笔记

发布 2022-06-17 11:19:28 阅读 5150

公共基础知识。

第一篇政治常识。

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

1、哲学:是系统化、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

2、广义的世界观:同时包含人生观、价值观。

3、哲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

4、哲学:是对自然知识、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

5、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既相互区别又相互联系。

2)是一般与个体,共性和个性的关系;

3)哲学以个门具体科学为认识基础;个门具体科学以哲学为理论指导。

6、哲学是:世界观和方**的统一。

7、哲学的基本问题:思维和存在的关系问题。

8、思维和存在的关系包括以下两方面:

1)思维和存在何者为第一性的问题,形成两个哲学派别: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都是一元论,所谓二元论指世界并存着物质和意识两个本原的哲学学说,以法国的笛卡尔为主要代表。

2)思维和存在有无同一性的问题,形成了可知论和不可知论。

9、哲学的以上概括定义为:哲学是理论化、系统化的世界观;是自然知识、社会知识、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是世界观和方**的统一;是社会意识形态的具体存在和表现形式;是以追求世界的本源、本质、共性或绝对、终极的形而上者为形式,以确立哲学世界观和方**为内容的社会科学。

10、哲学的核心:求真和求知。特点是:思辨性、解释性和概括性。

11、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特点:

1)科学性。

2)革命性。

3)实践性。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在实践基础上科学性和革命性的统一。

12、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唯物主义和辩证法的统。

一、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历史观的统一。

13、唯物史观是马克思的伟大发现。

14、无产阶级的阶级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革命性的集中体现。

15、科学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阶级性的内在要求;革命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科学性的必然结论。

16、实践性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区别于旧哲学的最主要、最显著的特点。

17、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基本观点。

18、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哲学史上第一次确立了科学的实践观,并把它作为自己首要的、基本的观点。

19、实践观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的核心。

20、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灵魂:解放思想、实事求是、与时俱进。是马克思主义科学世界观和方**的集中体现和根本要求。

21、物质的唯一特性:客观实在性。为我们的感觉所复写、摄影、反映。

22、马克思主义物质观的理论意义:

1)坚持了物质的客观实在性原则,坚持了唯物主义一元论;

2)坚持了能动的反映论和可知论;

3)体现了唯物论和辩证法的统一;

4)提现了唯物主义自然观和唯物主义历史观的统一。

23、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世界的本原是物质,不仅自然界是物质的,人类社会也具有物质性,世界的正在同一性在于它的物质性。

24、世界是物质的,而物质是运动的。运动是物质的存在方式和根本属性。

25、物质世界的运动是绝对的,静止是相对的。

26、静止包括:空间位置和根本性质暂时未变特殊状态。

27、时间和空间是物质运动的存在方式。

28、时间:是指物质运动的持续性、顺序性,特点是:一维性。

29、空间:是指物质运动的广延性、伸张性,特点是:三维性。

30、物质运动的根本原因是:矛盾。

31、实践定义:是人以一定的手段能动地改造和探索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对象性活动。

32、实践的基本形式:生产实践、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和科学实验。

33、实践的特点:现实性、自觉能动性、社会历史性,34、实践是人与世界相互作用的中介。

35、意识定义:不是从来就有的,是物质世界高度发展的产物。意识也是社会的产物,社会性劳动活动在意识的产生过程中起了决定性的作用。

36、意识的四个决定性环节:

1)无生命物质的反应特性—2)低等生物的刺激感应性—3)动物的感觉和心理—4)人类意识的产生。

37、意识的本质:

1)意识是人脑的机能;

2)意识是客观世界的主观映像。

38、意识的能动作用:

1)意识活动的目的性和计划性,是人与动物相区别的根本特征之一;

2)意识活动是一个能动创造性的过程;

3)意识对客观世界的改造作用;

4)意识对人体生理机能活动的控制。

39、物质和意识的辩证关系:

1)物质对意识具有决定作用;

2)意识对物质具有能动作用。能动性提现在:能动地反映世界,而且表现在可以通过实践能动地改造世界。

40、物质与意识辩证关系的方**意义:坚持一切从实际出发,使主观符合客观,坚持主观和客观具体的历史的统一,反对教条主义和经验主义等。

41、联系的定义:是指事物之间及事物内部诸要素之间相互影响、相互制约和相互作用的关系。

42、联系的特点:客观性、普遍性、多样性。

43、发展的实质:是指事物的上升、前进的运动或变化的过程。实质是新事物的产生和旧事物的灭亡。

44、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规律:

1)对立统一规律;

2)质量互变规律;

3)否定之否定规律。

45、矛盾的两种基本属性:同一性和斗争性。

46、矛盾是事物发展的动力,矛盾的普遍性和特殊性。普遍性寓于特殊性中,特殊性包含普遍性。

47、认识质是基础、是前提;认识量是深化、是精确化。

48、事物度的原理,要求我们在任何时候都必须注意“适度”的原则。

49、发展是量变和质变的统一。

50、质变和量变的关系:

1)量变是质变的必要准备;

2)质变是量变的必然结果;

3)质变引起新的量变,并未新的量变开辟道路;

4)量变和质变相互渗透,量变中有部分质变,质变中又有量的扩张。

51、肯定和否定既对立又统一,一方面肯定包含否定,否定包含肯定。

52、辩证的否定是由事物的内在矛盾引起的,是事物的自我否定。辩证的否定是事物发展的环节,它是旧事物向新事物的质变,没有否定;辩证的否定又是联系的环节,它在否定旧事物时保留了其中合理的积极的东西,其否定是包含肯定的否定,因而它是新事物和旧事物联系的重要环节。

53、否定之否定是事物矛盾运动开展的必然结果。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经过两次否定,即由肯定到否定,又由否定到否定之否定。

54、事物发展的完整过程展现出三个阶段:第一,肯定阶段;第二,否定阶段;第三,否定之否定阶段。

55、否定之否定规律揭示的事物发展的辩证形式是波浪式前进或螺旋形上升的。

56、唯物辩证法的基本范畴。

1)原因和结果;

2)必然性和偶然性;

3)可能性和现实性;

4)内容和形式;

5)本质和现象

57、必然性和偶然性是对立统一的。关系为:

1)必然性存在于偶然性之中;

2)偶然性提现并受制于偶然性中;

3)必然性和偶然性可以在一定的条件下相互转化。

58、本质和现象是对立的。现象变现本质,本质决定现象。

1)现象外露于事物的表面,本质深藏于事物的内部;

2)现象是多变的、易逝的,本质则是相对稳定的;

3)现象丰富、具体,本质则单纯、深刻。

59、本质和现象又是统一的。

1)现象不能脱离本质;

2)本质也不能脱离现象。

60、唯物主义和唯心主义不仅在世界观上是根本对立的,而且在认识论上也是根本对立的。

61、实践是认识的基础。实践的观点是马克思主义认识论的首要和基本的观点。

62、实践是人类有目的的改造客观世界的一切社会性的物质活动。所以实践既是人的活动,又是物质性活动,前者提现了主体性原则,后者提现了客观性原则。实践的要素包括:主体、客体、手段。

63、实践的基本特征:

1)客观现实性;

2)自觉能动性;

3)社会历史性。

实践的形式:

1)生产实践;

2)处理社会关系的实践;

3)科学实验。

64、实践对认识具有决定作用,主要表现如下:

1)实践是认识的**;

2)实践是认识发展的动力;

3)实践是检验认识真理性的唯一标准;

4)实践是认识的目的。

65、辩证唯物主义认为,认识对实践具有能动作用,表现为认识对实践的指导作用。

66、认识的本质:认识是主体对客体的能动反映。表现在以下两方面:

1)认识活动是一种主体与客体间的反映和被反映关系;

2)认识是摹写、选择、建构和创造的统一。

67、认识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又由理性认识到实践的能动飞跃,是实践—认识—再实践—再认识。

68、在实践基础上由感性认识到理性认识的飞跃是认识过程的第一次飞跃。需具备两个条件:1)掌握十分丰富且真实可靠的感性材料;2)对感性材料进行科学的抽象和概括,形成概念和理论系统。

69、感性认识包括:感觉、知觉、表象。特点:直接性和形象性。

70、理性认识包括:概念、判断、推理。特点:间接性和抽象性。

71、认识过程的第二次飞跃:由理性认识到时间的飞跃。

72、真理:是标志主观和客观相符合的哲学范畴。是人们对客观事物的本质和规律的正确反映,是真实的道理。

73、真理是客观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客观内容,并且通过客观的标准—社会实践来检验。

74、真理的特点:

1)客观性。

2)绝对性。

3)相对性。

75、真理的绝对性有两层含义:

1)真理发展过程中本性的不变性;

2)真理内容的完全正确性。

76、真理的相对性:

1)真理发展过程中内容的可变性;

2)真理发展过程中内容的不完全正确性。

77、实践是检验真理的唯一标准。

78、真理既是绝对的,又是相对的,这是真理观的辩证法。看待马克思主义真理,科学的态度应当是既坚持有发展。

79、社会历史观的基本问题:社会存在和社会意识的关系问题。

80、地理环境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是社会物质生活条件之一;

2)对社会存在和发展不起决定性的作用,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81、人口因为包括:人口的数量、质量、结果和地理分布。人口因素的作用:

1)是社会物质生活的必要条件之一,对社会发展有重要影响;

2)不起决定性作用,只起加速或延缓的作用。

82、生产方式包括:生产力和生产关系。

83、生产方式在社会发展中的作用:

1)是人类赖以存在和发展的基础;

2)决定社会的性质和面貌;

3)生产方式的变革决定社会形态的更替。

84、生产力:是人们在物质生产活动中形成的解决社会痛自然之间矛盾的实际能力,是人类改造自然使其适应社会需要的物质力量。

85、生产力的三大基本要素:劳动对象、劳动资料、劳动者。

86、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是先进生产力的集中体现和主要标志。2023年,***提出“科学技术是第一生产力”。

87、生产关系:是人们在生产过程中形成的不以人的意志为转移的经济关系。生产关系是全部社会关系中最本质、最基本的关系,是决定其他关系的关系。

2023年综合基础知识整理笔记

公共基础知识。第一篇政治常识。第一章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1 哲学 是系统化 理论化的世界观,是世界观的理论形态。2 广义的世界观 同时包含人生观 价值观。3 哲学既是一门科学,又是一种社会意识形态。4 哲学 是对自然知识 社会知识和思维知识的概括和总结。5 哲学与具体科学的关系 1 既相互区别又...

2023年综合基础知识的笔记

综合基础知识的笔记。一 判断。1.社会主义是党的最高目标。答案 错。本题考查党的最高目标。实现共产主义是党的最高目标。2.1926年4月12日,蒋介石在上海发动反革命政变,第一次国共合作全面破裂。答案 错。本题考查第一次国共合作的破裂。7月15日,汪精卫在武汉举行会议,正式同共产党决裂,疯狂地 共产...

摄影基础知识整理

名词解释。1 景深 指被摄景物中能产生较为清晰影像的最近点至最远点的距离。光圈 镜头 及拍摄物的距离是影响景深的重要因素 1,光圈越大景深越小,光圈越小景深越大。光圈与景深成反比。2,镜头焦距越长景深越小 反之景深越大。焦距与景深成反比。3,主体越近,景深越小,主体越远,景深越大。摄距与景深成正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