课堂组织与管理

发布 2022-02-07 11:16:28 阅读 6429

《课堂组织与管理》专题导语。

课堂是老师和学生最熟悉的场所,从物理属性来说,课堂是一间教室。课堂还是一个小社会,具有社会属性,课堂是教师教学和学生学习的场所,学生在课堂里学习知识,学会做人,获得成长。

课堂教学指的是在一节课的时间范围内,教师与学生在教室里开展的教学活动。一方面,课堂教学是依据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学科的知识脉络,严密组织起来的、把学科知识传授给学生的有效形式。另一方面,教师在教学过程中,还要通过人文教育,教学生活化、情境化等方式,激发调动学生主体内在的学习动机、学习兴趣,给予他们积极的学习情感与价值体验,以达到学生主动建构、内化知识的目的。

课堂教学的构成要素除参与课堂教学的老师和学生以外,还有教学目标、教学内容、教学方法和手段、教学组织形式和教学环境。在备课、上课、作业、评价和辅导教学五环节中,课堂教学是实现教学目标的最关键环节。

课堂教学组织和课堂教学管理都是课堂教学的重要组成部分,它们都对维护正常的教学秩序,保证教学活动的顺利进行起关键作用,在实际的课堂教学过程中,它们往往是相互交织在一起、密不可分的,教学组织的过程中渗透着教学管理的因素,教学管理的过程有时也包含有教学组织的因素。但是两者之间又有区别,课堂教学组织侧重于课堂教学基本环节的展开,课堂教学管理侧重于为课堂教学组织的顺利展开提供良好的课堂秩序和教学环境。

初三化学课堂的教学与组织,重点需要考虑两个因素,一个是初三学生的年龄特点和认知水平,一个是初三化学知识的学科特点。初三学生正处于形象思维成熟,抽象思维开始发展的过程中,经过小学自然、初中科学和初二物理课程的学习,他们具备了一定的科学知识基础和控制变量、分类、比较等科学方法,这些都为初三学生学习化学打下了知识基础。化学研究物质的微观层次,这决定了化学学科的抽象性,这种抽象性是一部分学生害怕化学的原因,但是化学物质知识的丰富性,化学实验知识的形象趣味性,又可以很好地调动学生的学习兴趣。

在进行课堂教学的组织和管理时,充分考虑学生的认知规律和初中化学学科知识的特点,课堂教学就能取得成功。

本专题介绍了初中化学课堂教学组织和管理的常见方法和注意事项,掌握这些方法,有助于老师们提升课堂教学组织与管理的能力,希望其中的案例能为老师的教学提供具体的参考,更希望借此抛砖引玉,帮助老师们打开思路,能在此基础上创造出更加精彩的课堂组织与管理方法。

课堂组织与管理》专题拓展资源。

二氧化碳和一氧化碳。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周玉枝。

一、设计思路。

化学是一门以实验为基础的学科,本节课从实验着手,通过多个演示实验和学生实验来对比学习co和co2的性质,旨在提高学生的学习兴趣,同时体会到对照实验等方法在学习和研究中的作用。

co和co2都是学生比较熟悉的物质,学生在生活中和自然、科学课程中都接触过它们。本节课主要从化学的视角系统地学习co和co2的性质和用途,帮助学生将所学知识系统化、网络化,形成初步的知识结构。

教学设计紧密联系学生的日常生活,通过二氧化碳、一氧化碳在生活、生产中的作用讨论,让学生从身边的事物当中去发现问题,用所学的知识解释和解决一些生活中的实际问题,由此让学生感受到化学在生活中的作用。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了解co和co2的物理性质和用途;

2)理解co和co2的化学性质,会根据它们的性质解释一些日常生活的问题;

3)提高对实验的观察和分析能力。

2. 过程与方法。

1)学习用对比的学习策略进行知识的重组构建;

2)体会“变不可见为可见”的实验方法及其作用。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1)体会“结构决定性质、性质决定用途”和“量变引起质变”等学科思想方法;

2)从co和co2的“功”与“过”中,体会事物利弊的辩证关系;提高环境保护意识。

三、重点和难点。

重点:co和co2的化学性质。

难点:对比学习和对照实验等方法的理解和运用。

四、教学过程。

课堂组织与管理》专题拓展资源。

碱的性质**。

浦东教育发展研究院周玉枝。

一、设计思想。

本节课要研究碱的化学性质,教材采用了**式的写法,目的是使学生能积极参与学习,能根据学过的知识来主动**未知,从而对这部分内容有更深的认识。由于学生刚学过稀酸的化学性质,可以引导学生回忆稀酸的通性并据此类推碱的性质,实验**之后再进行简单归纳和小结。对于二氧化碳与氢氧化钠反应的补充实验,由于准备比较费时,学生个人实验难度大,且观察起来现象很明显,可采用演示实验的方法。

通过实验来落实知识的教学,能激发学生学习化学的兴趣,调动学生学习的主动性和积极性,让感性的知识上升到理论。

二、教学目标。

1. 知识与技能。

1)掌握氢氧化钠和氢氧化钙的化学性质,了解它们的用途。

2)理解酸性氧化物的概念。

3)掌握碱的通性。

2. 过程与方法。

1)通过知识的联系,增强学生比较、分析、归纳的能力。

2)通过实验,培养学生的操作能力和观察能力。

3. 情感态度与价值观。

通过碱的通性的学习,理解由个别到一般的认识事物的规律,感受量变到质变等辩证唯物主义观点。

三、重点和难点。

教学重点:理解碱的四条通性。

教学难点:氢氧化钠溶液与二氧化碳的反应。

四、教学用品。

药品:氢氧化钠溶液、氢氧化钙溶液、氯化铜溶液、氯化铁溶液、二氧化碳气体、石蕊试液、酚酞试液。

仪器:试管、广口瓶(或锥形瓶)、双空橡皮塞、小气球、胶头滴管。

**和教具:多**设备;课件。

五、教学流程。

1. 流程图。

2. 流程说明。

[1] 复习酸的通性,有助于类比学习碱的性质。

[2] 根据酸的五条通性,类比猜测碱的化学性质,这能为学生学习碱的化学性质提供思路。

[3] 通过实验验证naoh和ca(oh)2溶液与石蕊试液和酚酞试液的作用,观察实验现象,得出碱能使酸碱指示剂变色的结论。(上学期学生已经学过 naoh和ca(oh)2溶液与酸碱指示剂的反应,这里再通过实验加深印象)

[4] 回忆酸碱中和反应,书写相关反应的化学方程式。

[5] 回忆ca(oh)2与co2的反应,引出naoh与co2的反应,以学习碱与酸性氧化物的反应。

[6] 教师演示教材上naoh溶液与co2反应的实验,引导学生讨论该实验设计的原理是利用了压强的改变来产生间接现象证明反应的发生。

[7] 学习酸性氧化物的概念,知道碱能与酸性氧化物反应。

[8] 通过两个简单的试管实验,使学生理解碱溶液能与某些盐溶液反应,生成新碱和新盐。

[9] 归纳总结碱的通性,形成碱的通性的知识网络。

[10] 通过思考与讨论固体naoh长时间露置在空气中,可能会发生哪些变化?应该怎样保存固体氢氧化钠?来巩固对氢氧化钠物理和化学性质的理解。

[11] 通过练习巩固学生对碱的通性的掌握;学习综合考虑酸和碱的性质来解决问题。

[12] 尝试设计更多的实验方案来证明naoh与co2确实发生了反应,提高实验设计能力,和对知识的综合运用能力。

六、教学案例。

1. 教学过程。

2. 主要板书。

3. 相关链接。

烧碱的物理性质:纯的无水氢氧化钠为白色半透明结晶状固体,熔点为318.4℃,市售烧碱有固态和液态两种:

纯固体烧碱呈白色,有块装、片状、棒状、粒状,质脆;纯液体烧碱为无色透明液体。在空气中易潮解并吸收二氧化碳。易溶于水,氢氧化钠还易溶于乙醇、甘油;但不溶于乙醚、丙酮、液氨。

固体氢氧化钠溶解或浓溶液稀释时放出热量。

烧碱的化学性质:烧碱易溶于水,溶液呈强碱性。氢氧化钠水溶液由于浓度不同,可以生成含有.

5和7个水分子的水合物。它是一种重要的强碱性化工原料,腐蚀性极强,对纤维、**、玻璃、陶瓷等有腐蚀作用。与金属铝和锌、非金属硼和硅等反应放出氢;与氯、溴、碘等卤素发生歧化反应;与无机酸反应生成相应的盐类;能从水溶液中沉淀金属离子成为氢氧化物;能皂化酯类,生成相应的有机酸钠盐和醇;能脱除化合物中的***,如氢氧化钠与氯丙醇反应生成环氧丙烷和氯化钠。

烧碱的用途:烧碱被广泛应用于与人们日常生活息息相关的产品制造,同时也被应用于生产纸浆和造纸业,生产肥皂和洗涤剂,化学,清洁,炼油,冶金,食品,生产人造纤维和纺织等工业领域。在石油炼制工业中用于除去硫化氢和硫醇类的硫化物。

用于食品加工(蔬菜水果去皮)和精制植物油。可代替部分纯碱制造玻璃。加工再生胶,酸性废水处理及阴离子交换树脂再生等。

烧碱在造纸工业中发挥着重要的作用。由于其碱性特质,它被用于煮和漂白纸页的过程。烧碱被广泛应用于水处理。

在污水处理厂,烧碱可以通过中和反应减小水的硬度,调节水的ph;对废水进行中和;通过沉淀消除水中重金属离子。在工业领域,是离子交换树脂再生的再生剂。在纺织工业中,烧碱被用于纤维的最终处理和染色。

烧碱一直被用于传统的生活用途,直到今天,肥皂、香皂和其它种类的洗涤用品对烧碱的需求量依然占烧碱的15%左右。制造肥皂是烧碱最古老和最广泛的用途,在制造肥皂的过程中,烧碱被用来中和脂肪酸。

课堂组织与管理

课堂组织与管理 12月20日 第一章课堂组织与管理的理念 有效学习环境的创造。一 课堂组织与管理,是实现教育教学目标的前提。好的课堂文化环境,一方面强调对学生的监督与控制,另一方面强调对学生的激励与促进。教师在课堂组织与管理中要保持 控制 与 促进 之间的动态平衡,营造一种宽松 和谐 有效的课堂生态...

课堂组织与管理

课堂教学 物理学科 如何引入实施课堂教学?就以上问题,作为一名物理学师范类的学生,结合自己大学期间的家教经验,简要说明一下自己对于物理课堂教学中的引入实施问题的看法。首先,为什么说课堂教学的引入非常重要?因为新课程开始的时候,学生的学习心理准备难免不充分,师生之间难免有一定的心理距离。所以,教师就一...

课堂组织与管理

班级与课堂,班级管理与课堂管理是两个相互联系又相互区别的概念范畴,班级管理是班主任的主要工作内容和基本职责所在,而课堂管理则是所有任课教师教学活动的组成部分理想行为,是相对于课堂问题行为而言的,一般指在课堂上与课堂行为规范和教学要求相一致,且不影响正常课堂秩序及教学效率的课堂行为。责任心具有对象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