修行佛法读书笔记 13

发布 2022-01-19 06:03:28 阅读 6646

个人读书笔记(十三)

智平。727、“果”就是果位的意思。在佛教里,并不是把证得某一种神通,比如他心通、天眼通、天耳通,或是能预知未来的神通,叫做果位。

佛教的果位,是以断除相应的烦恼来判定的——你断掉几分的烦恼,就说你证得了某一种果位。如果说,你虽然很有神通本事,但那些烦恼却统统都还有,那你仍然是一个凡夫。

728、已经证得阿罗汉果之后,他灭掉的是心苦,但是他的身苦还是会有。这个时候,他虽然处于有余涅槃的状态,但还是“微苦所依”。这里的“微苦所依”是指身苦。

“心苦”则是你的心所受到的苦。你这个受苦的心是指什么心呢?是指七转识(也就是从眼识、耳识一直到意识,这前六识再加上末那识,这都算心苦的范围)。

如果你是阿罗汉的话,你可以把心苦给灭掉,但是没有办法把身苦完全灭掉。

729、“五下分结”和“五上分结”

五下分结”就是我见、疑见、戒禁取见,再加上贪和嗔。这五个称为“五下分结”。“结”就相当于把绳子打成一个结,也就是有系缚的意思。

“五下分结”就是三果以下的人会有的烦恼。因为初果人断掉了“五下分结”中的三个,但还有贪和嗔没有断;而且“五上分结”他也没有断掉。所以,他下辈子就还会来人间。

五上分结”则包括色界爱、无色界爱、掉举、无明、我慢。三果人必须把五上分结统统都断掉,才能证阿罗汉。

730、“八正道”的第一个是“正见”,你能够忆念这个正确的见解、正确的见地,就叫做“正念”。声闻法的正见就是“五阴非我”,讲完整一点,就是“五阴无常、苦、空、非我”。你把心念放在这些正见上面,就叫“正念”。

731、“及无放逸,勤修观行”。“无放逸”就是不偷懒。请大家注意,这里讲的是勤修“观行”,而不是勤修“禅定”。

你从“五阴非我”(或者说“六见处”)的观行一直深入下去,就可以证阿罗汉果。在这期间不用刻意修习禅定,但是能证初禅。相反,修习禅定不一定能够让你证阿罗汉果。

观行要怎么起观呢?首先,你必须要听闻正确的佛法,才能够起观。而且,听闻的过程当中,你就要去检查:

现在所说的这些道理,是不是符合事实?观察这些道理符合事实,并且确认它们没有错,这些过程也统统都是“观行”。

以下732-740是学习《四念处——取证二果的方法》 重点内容:

732、“六界法”

六界法”也包含在身念处中。“六界法”指的是地、水、火、风、空,再加上“识”。《阿含经》中讲过,是先有“六界”才会有“六根”,有了“六根”才会有“六识”。

第七末那识(意根)是属于“六根”之一。前六识则是“六识”。“六根”和“六识”都是在“六界”之后才出生的。

可见,“六界”中的“识界”很显然不是七转识(不是前六识,也不是第七识),它只能是第八识。

地界是固体,水界是液体,火界是热能,风界是动能,空界则是指没有物质的空间。这五界都属于器世间,而能够与物质相应的心法,以唯识来讲,就只有第八识。第八识能与物质相应的特性,称之为“大种性自性”(楞伽经)。

第八识在出生色身的时候,它可以根据你的业力来建构你的身体。在这个过程当中,组成身体的其实就是前面几样东西——地、水、火、风、空。因为有第八识的指挥,五界才能够组成相应于业种的色身。

再加上意根是第八识流注种子所形成的,所以**说,先有六界,才会有六根的涉入。

733、我们的身体,就好比一个屠户把一头牛分成六段,然后再把皮铺在上面。这是形容我们的身体里面就是地、水、火、风、空、识,然后外面覆上一层皮,我们就感觉它好像是一个完整的个体。但实际上,这个色身很危脆。

只要四大不调,身体很容易败坏。或者是业力到了,就算身体没有任何毛病,只要寿命该尽的时候,第八识便会离去,第八识一旦不持身了,人立刻就死了。这样的死会死得很快,转眼一瞬就过去了。

734、为什么那么多人修四念处,却没有人证果,或者说很少很少的人能证果?其实,只要**有错误的主张,比如“彻底的缘起论”(没有常住法的缘起论),而**又相信了**的主张,那么害怕进入断灭的恐惧就无法去除,让他断不了三缚结。

凡夫要修四念处,就必须有人详细给他讲解五阴的虚妄,还有“非我、不异我、不相在”中的那个“我”,“六界”中的“识界”。必须有人跟他讲,这个“识界”是不生不灭的,他才能够放心地把对五阴的执着性断除掉。要不然,他一直挂念着:

“我这样跟断灭有什么差别?”心里有了这种挂碍,就断不了三缚结。

735、并不是所有的念处统统都要去修,而是挑选一个来修就好了,这就是“少少观”。我建议大家,可以选择注意身体动作,而观白骨、不净等等,先不用理会。比如,眼睛眨一下,你就知道眨一下,这时候就算你心里想着别的事情,你也不用管它。

也就是说,你想也可以,不想也可以,不要去管你的妄念的起伏,只管你现在有没有缘在那个境上,这是修定当中很重要的一点(这里讲的是初禅以前的定)。

修身念处不必去修不净观、白骨观,只要修“行则知行,坐则知坐”就好,乃至你每一个肌肉的牵动你都观察得到;而且,假设你有两块肌肉在动,你只注意到其中一块就好了,不用全身每一块都知道。也就是说,只要“少少观”就好。

736、修行的成功与否,关键在于能否形成“无间作意”。无间作意的层次有很多种,初果人断三缚结的正见是无间作意,修行二果的关键也要形成另一种无间作意。

众生的“我见”也是无间作意。“我见”又分两种:一种是分别我见,一种是俱生我见。

初果人断三缚结,断的是分别我见。也就是说,是声闻见道者用意识去分别诸法无我、五阴无常等义理;但是第七末那识和意识的直觉并不接受,还是觉得五阴应该是常的,五阴里面有一个是“我”。这种执着,初果人是没有办法摆脱的,这种“我见”就是俱生我见。

声闻见道者以意识分别五阴非我的同时,末那识和意识往往还是觉得五阴是我,那种感觉也是俱生我见。“俱生”指的就是与生俱来,也就是说,这种“我见”从出生的时候就已经有的,不需要经过后天的学习。

初果要修的那种无间作意,是用意识好好思维,它只能对治分别我见。但我们往往因为一时冲动而做傻事,那是俱生我见在起作用,初果人对俱生我见根本没有对治的力量,要修到二果才有办法对治。

修行的成功或失败,就在于无间作意的有无。二果需要修的无间作意也是属于意识层面的,也就是在境界相中,随时随地提醒自己不要忘失:五阴无常。

而修四念处,就是一个很好的办法,也就是把四念处不间断地一直修下去,让它变成一种习惯,断了三缚结之后也不能懈怠;如果好好地再修七天七夜的四念处,自然就变成了一种习惯。为什么这么说呢?因为七天七夜修下来,烦恼会减轻很多。

然后你就会觉得,为什么不继续修下去呢?你不会再想回到以前那种状态:根本不去对治俱生我见的时候,为了一点点小事情就会情绪波动很大。

你会觉得这样很没意义。

737、“四缘假合”,“四缘”就是地、水、火、风。它们是怎样“假合”到一起的呢?其实四缘是没有办法自己合在一起的,一定是由某个东西把它们凑起来的。

就像现在,这些地、水、火、风不可能突然间就变成了一个人;这些无机物也不会被太阳晒一晒,就突然间变成是了一只猴子,像《西游记》写的那样。在佛法里,必须要有入胎识,它才能够成为一个有生命的个体。也正是入胎识调动形形色色的物质和能量,从而组成一个身体。

这种调动与组合是按照一定秩序、一定轨则完成的,不是随机完成的。

738、我们需要的就是这样一个无间作意:我们的身体都是假的,是由六根、四大凑成的,这里面没有真实可言;五阴十八界统统都是幻化。你先确认这是一个事实,然后就靠意识一直不断地去串习它,到最后把这种作意变成一种习惯,即使你没有刻意去想,但意识仍然会一直地如理作意下去。

当你有了这样的作意的时候,你就会觉得:世间的种种追求很没意思,因为统统都是假的。

739、“觉念处”,后来都译为“受念处”,意思就是说:乐的时候你知道乐,苦的时候你知道苦,不苦不乐的时候你知道不苦不乐。“觉如觉念处”,意谓必须是如实的知觉,而不是假想的知觉。

而且这种觉是必须以意识去了别的。

740、“心念处”就是你的六识有什么样的心所有法,你都知道。比如有贪、有瞋、有烦恼、有善法、有恶法,你自己要知道。此处所谓的“心”,基本上指的是识阴(也就是前六识)。

因为前六识才有欲、无欲、恚、无恚、痴、无痴等问题。

以下741-748是学习《实证佛教通讯》七期回响内容:

741、第八识为因,现起世间万法,要有缘才能生起,此即是因缘和合。有情所以会轮转生死,主要是第七识不肯歇息的缘故,所以说它是现识。至于各别的事件,除了第七识之外,还要有各别的缘,这极为复杂,要到成佛的时候才能够彻底了知。

但是初悟的人,会对框架有认识,对于某些法如何现起,也可以现观得到。

742、佛法中,有讲无常法,也有讲常法。三法印中,“诸行无常”、“诸法无我”是讲五阴无常、非我;而“涅槃寂静”则是在描述如来藏本来清净的涅槃境界,“常、乐、我、净”即是涅槃四德。佛法中讲到“常、乐、我、净”的地方有很多,例如这一句:

“生死无常、无乐、无我、无净,唯有涅槃寂静微妙,具足种种常、乐、我、净真实功德。”(大般若波罗蜜多经》卷332〈53善学品〉)

743、我们平时感觉某个事物的“存在”,是因我们的六识了别六尘而来,看得见、摸得着,我们便说它“存在”;并且在此基础上,我们又总结出一套判断某个事物是“存在”而非幻象的标准,如果只看见却摸不着,如3d电影、海市蜃楼中的景象,因为与平时的体验不一致,我们就说它是“幻象”。但如果我们了知“存在”的主体,乃至判断“存在”的标准本身都是“虚幻”的呢,那么这个五阴十八界也就没有真实可言了。就好比梦中的事物,你在梦中时感觉到它是“存在”的;但梦醒之后,你会说它只不过是“梦幻”。

744、不同的人能一致描述并理解同一个物体,是因为彼此处在同一个共业所成的器世间。但其实,你看到某个物体是某种颜色,你称之为红色;但对方眼中所见不一定和你一样,只不过他也把它叫做红色罢了。你讲一句话的意思,和对方理解的意思,也不一定就是一致的。

所以经典中讲,同样是江水,鱼看见的是舍宅,天人看见的是宝庄严地,饿鬼则看见江河中充满脓血,人看见的则是清冷的江水。众生因为各自业力的或相同或相异,同样的东西看起来也会或相同或相异。

745、唯识的“识”,指的是第八识;唯心主义的“心”,指的是意识。第八识在三界外,既不是物质,也不是意识,所以佛法既不是唯物主义,也不是唯心主义。山河大地是由第八识出生的,而不说是由意识心想象出来的。

关于第八识与前六识的区别,请详细参见《实证佛教导论》,切勿混淆。

746、“无明”是烦恼的源头,第八识是万法的根本因,两者要区别开来。消除了“无明”,依次下来就能消除染污行,乃至于所有的烦恼。但第八识“因”始终是存在的。

没有了“无明”,并不等于没有了第八识;没有了烦恼,不等于没有了山河大地。

747、佛法中不讲时间上最初的第一因,而说“无始”无明。第八识是出生万法的根本因,它是不生不灭的,没有哪一个时间点是它的开始。

另外,第八识含藏的种子,并非全都是染污种子。修行的目的就是要让染污种子变得清净,而不是消灭所有的种子。

748、观察到第八识的了别性和集起性,才是破参开悟。集起心才会生成蕴处界,缘虑心只能了别。觅道位的观行,应集中在第八识了别根身与种子,以及第八识如何现起五蕴。

以下749-768是继续学习《实证佛教导论》第七章大乘法的实证重点内容:

749、空与不空。

阿赖耶识心体(又名如来藏)的空,是指她没有三界的烦恼;阿赖耶识的不空,是指他有真实的体性,又能够出生诸法。必须同时证解阿赖耶识空而不空的体性,才是大乘见道,而非仅证解阿赖耶识的缘虑性和集起性。

750、开悟与大乘见道。

阿赖耶识是心法,不是色法;色法才可以见得到,心法不可见,只能从它了别根身、器界、种子等作用确定它的存在。第八识心体没有形相,除了能够持种之外,没有任何作用,因此必须透过第八识的生灭作用(了别与集起)来认识它,除此之外,别无它法可以认识第八识心体。认明第八识的生灭作用,可以称为开悟,但还不是大乘见道。

认明第八识的生灭作用之后,依逻辑推论得知此一不生不灭的心体(如来藏)常住不坏,如此即是大乘见道。这是认明第八识心体(如来藏)唯一的方法,任何人都不可能外于第八识而认明如来藏。

开悟与大乘见道都离不开证解阿赖耶识——开悟是证解阿赖耶识的“所藏”义,大乘见道则是证解阿赖耶识的“能藏”义。

751、阿赖耶识是真妄和合。它的妄,并不是指它有杂染,而是指它所含藏的种子,以及种子所现起的功能性(缘虑心和集起心的功能)。种子所起的功能性,是大乘修行人所必须现观的内容;而且这样的现观,必须一直进行到究竟成佛为止,因为一切种智即是依此观行而成就的。

752、有我与无我。

有我与无我这个问题,并不是不能回答。但是,在回答问题之前,必须先将“我”定义清楚。凡夫心目中的“我”即是五阴又是轮回当中的主体,这种“我”是不存在的。

但是,如果把“我”定义为轮回当中的主体(但不是五阴),这种“我”是必然存在的;所以,诸经有时说“有我”有时又说"无我",这并不是互相矛盾,而是“我”这个字,本来就有不同的意义。《楞伽经》说“阴中无有我,阴非即是我;不如彼妄想,亦复非无我。”

753、人无我、法无我与我。

瑜伽师地论》卷93:“补特伽罗无我者,谓离一切缘生行外,别有实我,不可得故。法无我者,谓即一切缘生诸行性,非实我,是无常故。

”补特伽罗无我(人无我),是指五阴、十二处、十八界,都没有自性,无法长存,非真实我。法无我,是指一切有为法(因缘所生法),都没有自性,无法长存。

人无我和法无我,都是针对有为法所作的定律,只有人无我、法无我背后的第八识心,才是常住不灭而有能生万法的自性,名之为“我”

杂阿含经》卷12:“如此二法,谓有为、无为。有为者若生、若住、若异、若灭;无为者不生、不住、不异、不灭。

”第八识心体是无为法,并不是因缘所生法;所以不能将有为法的定律,强加在无为法上面,以为第八识心体也没有自性、无法长存。

数学读书笔记 13

读书笔记 一 华罗庚是我国著名的数学家,中国科学院院长,他表面看上去很风光,但他背后却有着不同于常人的经历。华罗庚小时候是一个十分调皮,十分贪玩的孩子,表现也不是很出众,对很多事情都不是很感兴趣,但他唯独对数学感兴趣。在他读完中学后,因为家里贫穷,交不起学费,从此他就没有读书了。但华罗庚并没有灰心,...

教师读书笔记《读书是教师最好的修行》

最近压力很大,说实话,感觉学校领导层给我的失望又重了一层,觉得想换个工作的冲动又增加了,可回过头来想想。我其实挺喜欢当老师的,虽然现在的学生也不太好教,可还是很单纯灿烂的,其实 我受不了的是可怕的领导层啊。难过的时候只能看看书了,就连随手拿起的这本书都是学校给青年老师发的 作者是位物理老师,书里写的...

《金锁记》读书笔记读书笔记初二读书笔记

故事中的主角七巧,因丈夫是残疾,夫家不得已选了她做媳妇,却又认为她的家世背景低下,不屑与其往来,对她冷朝热讽,为了保护自己,七巧变得越来越尖酸刻薄,说话和刀子一样锋利,成天对人嫌东嫌西,在别人的眼中,或许七巧是个爱惹事端,蛮横无理的女人,但是,在我眼中,七巧却是最令人感到可怜的人。她不能决定生在哪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