参***与解析。
1.【解析】a。“诗是不可译的,中国古典诗歌更是不可译的。”一个“更”字传达出自豪的语气,再根据后面的关联词“然而,话说回来”,又能看到有些许遗憾。
2.【解析】c。传达:向别人转述;包涵:
包括,含有;贯穿:贯串,穿过,连通;体现:某种性质或现象通过某一事物具体表现出来;能够用在艺茶过程中的应为“贯穿”。
虚无:指不存在的,空虚的,这里要说的是无艺之“道”是空无所有的,应为“空洞”。虚浮和枯燥与题意无关。
3.【解析】a。垄断:指少数资本主义大企业为了获得高额利润,通过相互协议或联合,对一个或几个部门商品的生产、销售和**进行操纵和控制。
操纵:把持,支持;控制:掌握住对象不使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或使其按控制者的意愿活动;专营:
专门从事。就“王牌”而言,“垄断”更能凸现对基因产业的完全掌控,用意高于其他三个词语。“抢先”一词较“及时”更具有先发制人的意味,用在此处比较巧妙、贴切。
4.【解析】c。如日中天:好像太阳正在天顶。
比喻事物正发展到十分兴盛的阶段;声名鹊起:形容知名度迅速提高;声名大噪:由于名声高而引起人们的极大关注;享誉中外:
在国内外社会取得声誉。“声名鹊起”契合题意。
5.【解析】d。识别:辨认,辨别,区分,分辨;辨别:
对不同的事物在认识上加以区别;甄别:考核鉴别。鉴别:
审查,辨别;题干要表明对“各种社会思潮,政治主张和政治力量”进行认真思考,不是辨认,区分,而是要进行审查辨别。从后一句“开始怀疑资产阶级共和国的救国方案”可以看出,是种种逐渐凸显的社会弊端造成的结果,“通病”、“现象”和“矛盾”不能与“开始怀疑”相匹配。
6.【解析】a。契机:机会,转折变化的机缘;适应:
适合于;协调:和谐一致,配合得当;制约:甲事物本身的存在和变化以乙事物的存在和变化为条件。
促进:推动使向前发展。第一个空格处应为“契机”。
7.【解析】b。全盘:全部,全面;既然是研究,就带有主动性,不存在被动接受的问题。
由后句“在希冀精确追溯中国历史的尝试中”可知应为部分的接受古籍,与“全盘”相对应;倚重:看重并且信赖。用在此处较为准确恰当。
8.【解析】a。从后一句来看,睡眠障碍与疾病是存在联系的,排除“确认”;“分割”和“割裂”都有分开、割开的意思,但“割裂”是从整体中分割出若干部分,隔开,而“分割”则是把一个整体或有联系的事物强行分开。这里说的显然是两个不同的对象,而不是一个整体,排除“分割”。
句中讲的是二者的联系,就不是“区分”联系。从“连带”一词可以判定后一空处应为“一石二鸟”。
9.【解析】c。殊途同归:通过不同的道路,达到同一个目的地;异曲同工:
不同的曲调表演得同样精彩。比喻不同的做法或说话取得同样的效果;不谋而合:没有经过商量而见解一致。
大同小异:两个或两个以上的事物大部分相同,小部分略有差异。符合句意的是“异曲同工”。
依据“初始条件的极其细微的改变”可知后一空处“偏差”一词较为贴切。
10.【解析】a。创建自己的事业本身就是个人主动的行为,无需再说“主动”。从后句中的“大多数人都必须走一条相同的路,在岗位上磨练”可知第一空处应该对应“直接”;“独立”和“一手”都是指“一个人”,显然不是文句强调的重点,从后一空处来看,“奠定未来事业的基础”应建立在个人所在的组织、团队、集体的基础上,而不是同事。
集体:许多人的有组织的整体。这里与个人直接对应的是“组织”,排除b、c、d项。
11.【解析】d。句首提到“本能的作用”,相应于“无师自通”,即没有老师的传授就能通晓;巧夺天工:人工制作精巧胜过天然,不符合胡蜂这一主体。
名副其实:名称与实质相一致。此处用来说明胡蜂的建筑术的高超。
12.【解析】d。第一空处强调的是做事的境界水平,从一个“仅”字就能看出。独当一面:
单独承当一方面的工作或使命;如鱼得水:像鱼得到水一样。比喻得到跟自己最相投合的人或最合适的环境。
也比喻有所依靠;游刃有余:比喻做事熟练,解决问题轻松利落。这三个词语都能说明做事的娴熟程度,但只有“臻于佳境”表达出做事达到的境界,用在此处更为妥帖。
后一空处只有“复制”能够表达“量化”和“分寸感”。
13.【解析】b。**远瞩:看得高远,形容目光远大。
此处不是一般而论,而是就新闻记者对全局的把握做进一步说明,使用“高屋建瓴”较为恰当,比喻居高临下,势不可挡;见微知著:看到微小的苗头就知道可能会发生显著的变化。比喻小中见大。
后一空处强调对理性力量的用挖掘、深入搜寻来显露或采集,“发掘”用在此处最为恰当。
14.【解析】d。与“形象”搭配的应为“呈现”,意为显现,展示出。而“还原”是把事物恢复到原来的状况或形状,用在此处不够恰当。
“描绘”不能表达呈现出的意思。“展现”是明显地表现出,此处没有此意。只言片语:
个别词句,片段的话语。符合题意。
15.【解析】a。由第一句话可知,两个“为了”表明此处谈的是“出发点”,“目的性”本无好坏之别,不选。从“然而”一词看出,后一空处用“掌控”较为合适,规划:
指比较全面的长远的发展计划;控制:掌握住对象不使任意活动或超出范围,或使其按控制者的意愿活动。
16.【解析】b。因为是年代表,所以在时间上要求的是准确,而不要求精确。“精准”强调的是“准”,意为非常准确,用在此处较为贴切;“精确”强调极精、极准确,非常正确之意,用在此处不恰当。
空穴来风:比喻消息或传说并非完全无根据。此空前已有“不是”,因而不宜用。
就“传说”而言,“虚无飘渺”更为贴切。
17.【解析】b。阻碍:阻力;障碍:
阻挡前进的东西;瓶颈:比喻易生阻碍的部分。就句意看来,此处要指出的是前进中的障碍;针对成本而言,可知后一空是要突出可再生能源发展的范围,“规模化”最为恰当。
18.【解析】c。机遇:有利的境遇,由“先进入”可知,这是一个有利的境遇。“高额利润”应通过谋划得到,“谋取”一词最为恰当。
19.【解析】a。推崇:尊崇,推重崇敬;仰慕:
敬仰思慕;称颂:称赞颂扬;赞誉:称赞,称誉。
第一空处应为“推崇”。由其书推及人品,这里用“联想”较为妥当。微词:
隐晦的批评。
20.【解析】d。由“外面”一词可知,第一空处应为“封闭”。潜移默化:
指人的思想,品性或习惯受到影响、感染而无形中发生变化,不符合村庄这一客观对象;“默不作声”与句意相去甚远;悄无声息:静悄悄的,听不到任何声音,指非常寂静。与后面的“漠然不觉”形成对照。
21.【解析】a。北风和南风这两种不同的风,达到了不同的效果,北风烈却让人更加警惕,南风柔却让人放松心绪,这正是它们各自采用不同的方法使然。这则寓言告诉我们方法得当会起到柔克克刚的效果。
22.【解析】a。题干要求揣摩作者的意图,意图一词意在指明如何去做,除了b项在材料中不能体现外,a、c、d都符合文意,只有a项“呼吁重视与加强对温带森林的保护”指出了做法。
23.【解析】b。价值取向指的是一定主体基于自己的价值观在面对或处理各种矛盾、冲突、关系时所持的基本价值立场、价值态度以及所表现出来的基本价值倾向。价值取向具有实践品格,它的突出作用是决定、支配主体的价值选择,因而对主体自身、主体间关系、其它主体均有重大的影响。
道德是指衡量行为正当与否的观念标准。一个社会一般有社会公认的道德规范,而道德水准是指道德水平的高低。此题侧重于意识形态,所以还是价值取向为最佳。
24.【解析】d。文段意在说明中国古代的科技水平没有长足进步的根本原因在于“中国古代的科学著作大多是经验型的总结,而不是理论型的**;研究方法上来说,中国科技重视综合性的整体研究,重视从总体上把握事物,而不是把研究对象从错综复杂的联系中分离出来”。本题容易误选a项,其实a项错在两个方面:
一是中国古代科技并非停滞不前,而只是没有长足进步;二是研究方法的缺陷只是没有长足进步的原因之一,而不是全部。
25.【解析】b。文中列举了古希腊古罗马时期**文化与其他艺术及科学联系密切的几个例子,如“《伊利亚特》和《奥德赛》;数学家毕达哥拉斯揭示了**与数学之间的关系;著名的三大悲剧家埃斯库罗斯、欧里庇得斯、索福克勒斯既是戏剧家也是**家,在他们的戏剧中,**发挥了奇妙的作用”。a、c、d项并未提及。
26.【解析】c。解答此题的关键是“试管、克隆、冷冻保存等生物技术新成果的问世,为动物遗传资源的保护和利用开辟了新途径”这句。a项不够具体,b项不能从文中推出,d项未突出生物新技术。
27.【解析】d。文段提出了一种现象即“一些科学技术成为横亘在人类发展道路上的知识壁垒”,造成这一现象的原因为“随着科学技术的纵深发展,科学技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概念和逻辑体系,也渐渐远离了大众的视线与常识”和“随着科学技术的纵深发展,科学技术逐渐形成了自己的概念和逻辑体系,也渐渐远离了大众的视线与常识”,解决这一问题的办法就是提升科普工作水平。所以,文段意在说明在新形势下提升科普工作水平的必要性。
28.【解析】a。文中最后提到了“根源的根源”即土著**,文段既然已经说明了这个根源的根源,那么作为根源的根源的土著**是如何得来的,我们还不可知,所以接下来作者肯定会向读者介绍土著**产生的历史背景。
29.【解析】c。文段最后一句为主旨句。根据文段所述,可以看出这样的逻辑顺序:
过度的照明——昆虫的种类和数量发生变化——影响小型动物、鸟类和蝙蝠、植物——严重影响生态环境——严重影响生态环境。所以本文用昆虫做连接,指出了光污染对自然生态平衡的干扰。
30.【解析】d。经济领域与道德领域的规则是本文的关键所在,最后一句“两者难以清晰地割裂开来”,说明了在社会活动中需要兼顾经济原则与道德原则。
31.【解析】b。文段着重阐释了一个城市的软实力,在与硬实力的对比关系中我们发现,软实力同样对城市整体实力的发挥起着重要作用。由文段最后一句话可以看出,意在说明城市的软实力和硬实力相得益彰。
32.【解析】c。阅读全段,由“尽管……但……”的关联关系可以看出,我国服务业对劳动就业的吸纳能力还不够高,有待进一步拓展,c项准确全面地加以说明,符合题意。a项没有指出服务业对劳动就业的贡献;文段并未讲“推动因素”,b项不选,d项不能从文段推出。
33.【解析】d。由⑤句可知,其前面一定叙述了悖论的两个方面,排除a、c项。再从①③句的逻辑关系来看,③句中的“不仅……而且”表明此句应在①句之后,所以d项语序正确。
34.【解析】d。对比第⑤⑥句,显然⑥句前面应该有相关内容陈述较为合理,排除a、c项。再从①⑥句来看,①句是对⑥句的考证,应排在⑥句之后。所以d项语序正确。
国考行测解析2019国考行测分析 年均增长量的求法
最新消息速递 2015国家公 招考公告。2015国家公 备考资料。2015国家公 高分备考课程。国家公 行测资料分析题型中有一类求增长量的题目,考生普遍感觉比较混乱,这一类的题型就是求年均增长量,下面中公教育专家就年均增长量谈谈该如何求解。年均增长量 就是假设每一年较之前的年份都以相同的增长量在增长...
2019国考行测分析解析技巧
在公务员行测考试中,资料分析并不是很难,但却是很多考生头疼的专项,下面中公教育专家教给大家几种实用的解题方法。技巧一 从不需要大量计算的地方着手。十字交叉法。其实和溶液问题是差不多,例如20 的溶液和30 的溶液混合,溶液浓度一定介于20 和30 之间,在这里做题的时候,找到题中的两个部分量,找到整...
2019国考行测言语理解解析
中公教育研发团队。今年的选词填空题量与去年一样,20题。中公教育专家深入分析2011国考行测言语理解与表达部分题目,发现难度和去年相比略有所下降,主要表现为 一 涉及成语考查的选词题型虽然由去年的11题上升为13题,但成语总体来看都是高频成语,很少生僻成语,为解题降低了难度。二 凸显了句子的逻辑关系...