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世界四大人口稠密区的名称和分布:
东亚、南亚、西欧、北美东部。
我国的人口地理分界线:
黑河—腾冲线(胡焕庸线)
我国人口的基本国情:
人口众多、资源不足、环境承载能力较弱。
我国的人口政策:
控制人口数量、提高人口素质、实行计划生育。
人口的自然增长和机械增长:
人口自然增长率=(出生人口-死亡人口)/总人口×1000‰
人口机械增长率=(迁入人口-迁出人口)/总人口×1000‰
世界人口发展不同阶段的人口增长特征:
工业化之前:(低增长阶段)高出生率、高死亡率、低自然增长率、人口规模很小。
工业化初期:(高增长阶段)高出生率、死亡率急剧下降、自然增长率上升、人口规模迅速扩大。
工业化中后期:(增长率下降阶段)出生率快速下降、死亡率缓慢下降、自然增长率下降、人口规模扩大速度趋缓。
后工业化时期:(低增长阶段)低出生率、低死亡率(有所回升)、低自然增长率。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人口问题:
发达国家:(人口老龄化)自然增长率低、死亡率回升、老年人口所占比重大——劳动力短缺、社会赡养费用上升、财政压力增大、青壮年负担加重、社会需求不旺,影响经济增长。
发展中国家:人口出生率高、自然增长快、少年儿童人口比重大——加大了就业、资源、环境、教育、医疗卫生等的压力,国家积累的财富减少,经济增长缓慢,生活水平下降,产生巨大的人口增长惯性,造成生态环境恶化,加剧人口贫困。
人口迁移的主要形式与影响因素:
劳务迁移:人口多、耕地少、有大量农村剩余劳动力,城乡之间、地区之间经济发展水平差距较大。
难民迁移:战争或自然灾害。
智力迁移:(人才迁移、头脑外流)经济发展水平、科技水平、生活水平的差异。
其他迁移:资源开发吸引的移民、大型基础设施建设所引起的人口迁移。
自然条件和社会经济条件对人口分布的影响:
自然条件:气候——温带、**带的湿润和半湿润地区;地形——平原(地势平坦、土壤肥沃、交通便利、有利于发展经济);水资源——沿河、沿湖、沿海。
社会经济条件:社会经济发展快、生活水平高、就业环境好、城市、开发历史悠久。
我国人口地理分界线两侧的人口分布。
特征:东多西少;平原盆地多、高原山地少;湿润多、干旱少;农业多、林牧业少;交通发达多、交通闭塞少。
影响环境人口容量的因素。
自然资源与环境(水资源影响最大)科学技术水平、地区开放程度、人均资源消费水平(其他条件相同时)
阐明某人口稠密区或稀疏区的形成原因。
根据“发达国家和地区”与“发展中国家和地区”的人口数据图表,说明两类国家和地区不同的人口问题。
根据**资料,发现某一地区面临的人口问题,**人口发展趋势,提出相应的人口措施。
分析不同区域环境人口容量差异的自然与社会经济因素。
城市土地利用同心圆结构的组成。
商业用地、居住用地、工业用地、农业用地。
世界六大城市群的中心城市名称与位置。
以纽约为中心的美国东北部大西洋沿岸城市群。
以芝加哥为中心的北美五大湖沿岸城市群。
以东京为中心的日本太平洋沿岸城市群。
以伦敦为中心的英国城市群。
以巴黎为中心的欧洲西北部城市群。
以上海为中心的中国长江三角洲城市群。
衡量城市化水平的重要标志。
城市人口占总人口的比重。
郊区化与逆城市化的含义。
郊区化:中心城区人口向城市郊区迁移的过程。
逆城市化:大城市人口向周边中小城市或乡村地区迁移的过程。
城市的基本特征。
人口和经济活动高度集中。
产业结构以第。
二、第三产业为主。
教育、科技、文化事业发达。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及城市化进程的差异。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低,城市化进程快。
发达国家和地区:城市化水平高,城市化进程慢。
城市问题的主要表现及其产生原因。
环境问题:城市人口和经济的迅速增长,给资源与环境造成巨大压力,导致了环境污染。(空气污染、水污染、垃圾污染、噪声污染)
交通问题:城市交通繁忙,许多城市交通堵塞严重,交通事故频发,降低了经济效率,影响了城市发展。
居住问题:由于城市人口的增加和城市规模的扩大,在城市中生活的各种成本逐渐上升,使城市中的低收入者和外来流动人口的居住条件恶化。
社会问题:城市所能提供的就业岗位不足时,就会出现失业问题,严重时甚至会导致社会动荡。
利用城市土地利用同心圆结构的原理,阐明某地城市土地利用类型与土地利用效益的关系。
分析某地城市化进程及出现的问题,并提出合理建议。
从某区域地形、地貌、河流等要素,解析城市空间形态。
对某城市不同区域的土地利用类型和城市功能分区进行评价。
世界主要农业地域类型的名称与分布。
水田农业:亚洲东部、南部的温带**带和热带季风气候区;我国东部季风区的秦岭—淮河以南地区。
旱作农业:我国秦岭—淮河以北,250毫米年降水量线以东的东北、华北和西北地区。
牧场畜牧业:美国、澳大利亚、新西兰、阿根廷。
游牧畜牧业:北非、西亚、中亚及非洲南部一些地区;我国内蒙古、新疆、青海、**四大草原牧区。
高度发达的商品化混合农业:北美东部温带、**带地区,欧洲的西欧和中欧地区,澳大利亚的东南部和西南部。
地中海型农业:南欧、西亚、北非等地中海沿岸及南北美洲西海岸的地中海气候区。
热带种植园农业:亚洲、非洲、拉丁美洲的部分热带地区;我国的海南省、广东省的雷州半岛和云南省南部。
我国水田农业与旱作农业的分界线。
秦岭—淮河。
影响农业区位的自然因素和社会经济因素。
自然因素:气候(制约大区域范围农业产业带布局的主导因素,热量条件决定农作物的品种、生长周期和熟制,水分条件决定农作物的品种和生产方式)、地形(平原地势平坦,适宜机械化耕作;山地坡度大,土层薄,水土流失严重,只在坡度缓的地区发展梯田农业,一般适宜林业或畜牧业)、土壤(农作物生长的物质基础,不同种类的土壤适宜不同农作物生长)
社会经济因素:科学技术(影响农业生产经营方式,减轻农业生产对自然条件的依赖,改变农业生产类型,改善农作物的品质,提高农作物的产量)、市场(引导农业生产的类型、规模和布局)、交通(影响农用物资的运入和农产品的运出)、其他(劳动力素质和数量、国家政策)
水田农业、旱作农业、高度发达的商品化混合农业、地中海型农业的区位及主要生产特点。
水田农业:夏季炎热多雨,水分、热量充足,土壤肥沃,有较大面积的平原和丘陵低山;人口稠密,劳动力资源丰富,水稻种植历史悠久,生产经验丰富。
生产规模小;产品商品率低,机械化水平和科技水平低,劳动密集型农业,劳动集约化程度高,精耕细作,稻谷生产单位面积产量高。
旱作农业:自然条件差,机械化程度不高,生产力水平低,对自然依赖大,产品商品率低(我国旱作农业生产水平相对较高)
高度发达的商品化混合农业:气候温和,降水丰富,水源重组,地形平坦广阔,交通便利,市场广大。经营规模大、专业化、机械化、商品化程度高。
地中海型农业:夏季炎热干燥,冬季温和湿润。生产规模小,机械化程度低。
根据案例说明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导致农业区位的变化。
根据案例归纳现代农业的主要特点。
分析某城市郊区农业区位及其生产特点。
评价某一区域的农业区位,提出因地制宜发展农业的合理建议。
世界主要工业区的名称与分布:
北美工业区:美国东北部和加拿大东南部。
西欧工业区:欧洲西部,英国、法国、德国、荷兰、比利时、意大利北部。
东欧工业区:俄罗斯、乌克兰、捷克、波兰。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日本太平洋沿岸。
亚洲东部沿海工业区:北起韩国东南沿海和中国东部沿海,向南延伸到东南亚一些国家。
我国主要工业区的名称与分布。
辽中南、京津唐(环渤海)、长江三角洲、珠江三角洲。
影响工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能源和矿产资源(近可能靠近资源产地)、环境条件(耗水量大—沿江沿海,电子工业—空气质量和水质较好,污染较重—主导风向的下风向和河流下游、远离居民区)、交通运输(低运费)、市场(接近市场、市场规模、消费特点)、劳动力(劳动力的数量、**、素质)、科学技术(改变对原料、能源的以来,扩大了工业活动范围)、集聚(降低生产成本和管理成本,加强协作,促进创新)、土地**(低价)
不同生产特点工业部门的主导区位因素。
原料:工业应接近原料地,如:水产加工、甜菜、制糖。
市场:工业应接近市场。如:啤酒厂、家具厂。
动力:工业应接近火电厂或水电站。如:炼铝厂。
廉价劳动力:工业应接近具有大量廉价劳动力的地方。如:服装。
技术:工业应接近高教和科技发达的地区。如:航天工业。
北美工业区、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的区位。
北美工业区:煤铁资源丰富、交通运输便利、农业发达、人口稠密、工业部门齐全、尖端技术和高新技术居世界领先地位。
日本太平洋沿岸工业区:优良港湾、海运便利、交通发达、技术先进、市场广阔,劳动力素质高,进口原料燃料加工**型的临海工业带。
我国东部沿海主要工业区的区位。
辽中南:资源丰富、交通便利。
京津唐:资源丰富、交通便利、科技发达。
长江三角洲:工业基础雄厚、交通便利、科技发达、经济活跃。
珠江三角洲:劳动力丰富、交通便利、集聚、开放等。
根据案例说明社会经济因素的变化导致工业区位的变化。
分析某一高新技术区的区位优势。
评价某一区域的工业区位,提出该地区适宜发展的主要工业部门,并提出工业可持续发展的合理建议。
三大产业的含义。
第一产业:农业。
第二产业:工业和建筑业。
第三产业:为社会生产和生活服务的产业,主要包括商业、金融及保险业、运输业、服务业及其他各项事业。
影响商业区位的主要因素。
交通:便于商品物资的集散,也便于顾客购物,可以扩大消费市场。
人口:人口多,密度大,使商品流通量大,周转快,购销活动频繁,市场繁荣,可以形成一系列大的商业中心。
集聚:综合性商业街、专业山野节。充分利用基础设施、集约实用梯度、降低交易成本,扩大商业的知名度、节约顾客的购物时间和交通费用、提高商业效益。
地价:商业经营自身要求必须处于低价高的地方,交通便利、**密集。
国际**的含义。
世界各国之间的商品、劳务和其他生产要素的交换活动,是世界各国在国际分工的基础上通过国际市场进行的交易活动。
发展中国家和地区与发达国家和地区的国际**商品结构差异。
发展中国家:以出口初级产品和低附加值制成品为主。
发达国家:以出口高附加值工业制成品为主。
产业结构升级与优化的含义。
产业结构升级:随着生产力的发展,在产业结构中,第。
二、第三产业相对于第一产业,第三产业相对于第。
一、第二产业,产业比重升高的过程。
高一地理复习
1.下图所示等值线图,画法正确的是 读下面的四幅图,回答2 3题。2 图中 四地的说法正确的是 a 全部位于低纬度 东半球 b 地位于北京 116 e,40 n 西南方 c 6月22日,正午太阳高度角由大到小的顺序是 d 均有太阳直射和极昼极夜现象。3 四幅图中阴影部分所表示的经纬线方格内,面积最大...
高一地理复习
读我国2014年1月13西北某地等高线和等压线分布图,图中天气系统移动速度为120km 天,回答下列各题。1.根据图示信息,说法正确的是 2.此时图中城市的风向及24 36小时之间城市可能的天气状况为 谚语 南风吹到底,北风来还礼 形象道出了天气阴晴 气压 风向之问的影响与联系。下图的虚线为北半球中...
高一地理期末复习
期末地理复习 一 1 下图为北京时间早晨6点的全球昼度半球图,分析回答 1 这天是月日,是北半球 节气 2 此时a点的地方时是点,a点昼长时。3 图中a b c d四点中,地球自转线速度最大的是。点,地转偏向力最大的点是 4 此时地球公转位于日点附近,我国东部主要受。控制,盛行风。5 图中c点位于b...